《孤注一掷》现实到银幕的类型化讲述研究

2024-12-04 00:00:00潘明剑李明
今传媒 2024年11期

摘 要:《孤注一掷》是由申奥编剧执导的一部以反诈骗犯罪为主题的影片,取材于多起真实的诈骗案例。在电影点映期间,票房突破5亿元,刷新了我国点映票房纪录,掀起一阵热烈的讨论。本文通过研究《孤注一掷》这部反诈主题影片,深入分析其如何将社会现实中的复杂现象与深刻问题以类型化的手法呈现在大银幕上,并从影片的叙事策略、人物塑造、情节设计以及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旨在说明电影在追求类型化叙事吸引力的同时,还要传达时代内涵。

关键词:《孤注一掷》;社会热点;类型电影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4) 11-0072-04

一、引 言

2023年暑期档电影与前几年相比,呈现出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的态势。其中,现实题材的影片将目光对准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创作,赢得了观众口碑。如影片《孤注一掷》以网络诈骗、跨境赌博为主题,运用了悬疑片、犯罪片、惊悚片等类型片的元素,通过多线叙事的手法展示了诈骗者与被害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命运互动,揭示了电信诈骗的危害,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反诈宣传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题材选择:社会话题与戏剧表达的完美结合

(一)取材社会话题的真实性

现实主义影片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即在艺术观念层面,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再现客观事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典型性,即在艺术形象层面,注重创造典型形象;三是批判性,即从与现实的关系来说,大胆暴露社会问题[1]。《孤注一掷》的选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客观呈现了社会中存在的诈骗现象以及人性的黑暗面。

影片开头以赵警官的反诈宣传会为引子,通过凯利公式引出了赌徒和诈骗的故事,不仅描绘了普通人容易受骗的现状,还通过潘生的遭遇展现了诈骗集团的狡猾与无情。这样的开篇方式既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又为后续剧情做了铺垫。此外,影片最后又回到了赵警官的反诈宣传会,形成了闭环式叙事结构。

(二)现实主义题材的奇观化处理

关于“现实题材”的定义,北京师范大学的周星教授认为,“是表现当时社会状况,将人们的生活感受作为主题的电影,其核心在于直面当下的社会问题,表现生活的即刻面貌,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2]。一些敏锐的导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故事,将其作为影片mBz/xbLXd7llSBcMZnXZqw==素材,并通过艺术加工将自己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使这些素材不再是简单的影像记录,而是导演对现实的重构与对话。每部现实主义电影作品都是导演个性和才华的体现,即使题材相同,不同的导演对影片的艺术加工和二次创作也会有所差异,最终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意境也各不相同。导演申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触发他拍摄这个题材的动机是此类社会新闻的不时出现,甚至他的一位朋友也是网络诈骗受害者,还因此不幸离开人世。

近年来,境外电信诈骗和网络诈骗案件的频发,大众对此类犯罪活动保持高度警觉。例如, 2023年7月,“河南都市报女记者卧底缅北诈骗集团救回六人”一事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迅速吸引大量关注[3]。在《孤注一掷》中,导演运用惊险、暴力、恐怖等元素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通过潘生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梁安娜、阿才、陆经理和阿天等人在诈骗集团中扮演的角色及工作内容,满足了他们对社会热点的猎奇心理,从而达成震慑和警醒的效果。这种全方位的展现方式形成了一种奇观格局。

该片在上映之前就已经获得一定的讨论度和关注度。这得益于宣传团队的精心布局,他们选择破圈速度更快的短视频平台,凭借电影中“拼一次富三代,拼命才能不失败”“想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向前冲”等成功学口号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些口号属于一种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的方式,但在诈骗团体中象征着金钱至上、一夜暴富的浮躁气息。导演用镜头反映现实,揭露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了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触发点,构建了一个话题奇观。总之,现实主义电影将现实社会中的事件和问题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不仅让观众了解了真相,还引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三、影像建构:类型元素与模式的使用

(一)视听语言的类型化修辞

《孤注一掷》作为一部成功融合现实主义精神与商业类型片元素的电影作品,将社会价值和商业属性进行了有机结合,收获了一大批观众。申奥导演拍摄的处女作《受益人》,以“骗保”为切入点,揭示了婚姻骗局背后的人性挣扎,这种借爱情之名行诈骗之实的叙事,是犯罪电影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而《孤注一掷》在创作中更偏向于现实主义风格和特点,并且在叙事手法上借鉴了当下主流的模式,通过“选择社会热点,巧妙取材;注重电影品质,夯实电影剧作基石;借用类型模式,强化电影体验;精心设计视听语言,完成电影叙事。”[4]这样,使得电影时空限定和组合更加多元,叙事节奏更加灵活,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孤注一掷》作为一部人物众多、题材复杂、叙事难度大的电影作品,通过多线叙事的策略,以潘生和梁安娜为主要人物,串联起诈骗集团的陆经理、陷入赌局不能自拔的阿天、心狠手辣的阿才、反诈警察等次要人物,共同讲述一个完整且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了呈现网络诈骗全过程,影片在细节上做到了极致,让观众看到一个规模庞大、内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运作方式高效有序的诈骗集团,感受到网络诈骗的神秘与狡猾。影片还使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把诈骗者和受害者的视角剪辑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顾天之是一位出身优渥的硕士毕业生,本应拥有光明的前途和幸福的生活,却因好奇心和贪念,误入网络赌博,陷入诈骗集团设下的圈套,被骗光了一切,最终选择跳楼轻生。而此时,诈骗集团的成员却在庆祝,开香槟、放烟花,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得意笑容。这种悲喜交错的鲜明对比,揭示了网络赌博的残酷和窒息感。

(二)快感导向的类型化模式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预言: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人类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以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仅仅是娱乐业,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想象、故事和情感。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还有故事、传奇、感情以及生活方式[5]。这一社会变迁在电影艺术领域得到了生动体现,例如,《孤注一掷》通过艺术化手法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现实问题,巧妙地采用类型叙事策略,强化矛盾冲突,增强了电影的戏剧张力。

近年来,国产电影尤其是一些涉及犯罪的影片,在空间选择上都对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情有独钟”[6]。从《泰囧》到《唐人街探案》《湄公河行动》,再到《孤注一掷》和《消失的她》。从浅层意义上来讲,东南亚地区发生过类似的热点事件,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这样的空间选择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当观众接收到电影所传达的空间信息时,也能产生一种认同感。从影像创作层面来说,拓展了电影的创作空间。东南亚地区有着丰富的视觉景观元素,如美食、沙滩、集市或是娱乐场所,这些景观与国内有着明显的差异,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也为电影提供了更多想象和讨论的空间。

《孤注一掷》中的视觉奇观包括“正、提、反、脱、风、火、除、谣”等概念,这是人们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骗术,其中做局的人又被称为“千门八将”。例如,角色“正将”代表着诈骗集团的管理者,是开局的主持人,掌控着整个诈骗集团的运作;“提奖”则对应潘生等“狗推”角色,他们通过聊天引人入局,是诈骗集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千门八将”这一设定,不仅展示了诈骗集团的生态体系和组织结构,还揭示其内部的行话术语,揭露了诈骗团体管理者与当地警员勾结的黑暗面。此外,还对梁安娜线上诱骗顾天之的场景进行了实景化拍摄,这种细节化的呈现方式,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奇观。总的来说,《孤注一掷》不仅在现代场景中融入奇观性质元素,还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真实的表演,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这种呈现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电影所描绘的情景和时代背景,从而深入理解影片所传达的思想。

四、人物设置:角色塑造承载核心叙事功能

(一)正、反派人物博弈中推动情节发展

一切叙事艺术的核心是围绕人展开的。电影作为叙事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样以人为中心展开叙事。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指出,观众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电影中的运镜、音响等,而是银幕上的人。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电影故事的展开至关重要。电影学者罗伯特·麦基也强调了这一点:“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魅力,必须与故事中对抗的力量相适应。”[7]类型电影中的对抗力量,特别是善恶对决,是叙事的高峰和最吸引观众的卖点之一。在类型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抗、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当反对主人公的力量越强大、越具有挑战性时,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深度以及故事情节的层次和复杂性都会得到充分展现。善恶对决不仅吸引观众,也能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促使主人公在压力之下作出重要抉择,从而改变故事的走向。

《孤注一掷》中潘生、梁安娜、顾天之、陆秉坤、安俊才等人物构成了影片的叙事核心,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如图1)。自影片开始,观众的注意力便聚焦于两位主角。潘生作为顶尖程序员,原本是“数字世界”的佼佼者,却因一时贪念和对金钱的渴望,不慎踏入诈骗集团精心布置的陷阱。梁安娜则是在一种朦胧、充满机遇的表象下被误导,最终成为诈骗集团的“诱饵”。这两人在诈骗集团相遇,共同对抗来自诈骗集团管理者的重重压力和生命威胁。为了离开,两人准备向顾天之下手,从他身上套现完成业绩,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陆经理和阿才是诈骗集团的管理者,一个是诈骗工厂的“头目”,一个是“打手”。两人分工明确,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骗过来的“员工”进行全方位压制,利用暴力、恐吓等手段迫使他们为集团利益服务。影片通过一系列的暴力场景展示,例如揪耳朵、“十指钻心”“兽笼的囚禁”、刺入头骨的钢钉等残酷画面,让观众认识到诈骗分子的冷血无情,从而起到反诈宣传作用。

(二)主流电影的群像式人物建构

《孤注一掷》中的人物群像颇为庞杂,每个角色都站在诈骗产业链的不同节点上,这使得导演在塑造典型人物时遇到不小的挑战。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刻意弱化了潘生和梁安娜的主角光环,将刻画重点放在了陆秉坤、安俊才等人物身上。陆经理是影片中重要的反派人物,影片前半部分用温和的外表伪装自己,实则是一个集狡猾、残忍和无人性于一体的复杂角色。他经常面带笑容地与“员工”打成一片,用“今天睡地板,明天当老板”的口号来鼓舞士气,展现出一副愿与员工共进退的形象。但当形势对他不利时,就爆发出骨子里的狠辣与暴戾,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法强迫“员工”为自己卖命。他对顾天之这样的受害者毫无同情心,认为“不是自己坏,而是这些人贪心”;面对自己的女儿,他又展现出人性善的一面,甚至在绝境中仍不忘将女儿托付给潘生。这些细节描绘出他性格中的矛盾。与人设清晰立体的陆经理相比,影片中的阿才性格果断、做事狠辣,但与梁安娜的互动中流露出一丝真情,这种爱情火花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影片前半段建立的写实基调。此外,影片中塑造了赵东冉及其同事英勇人民警察的形象。他们在异国他乡临危不惧,直面生死考验,成功打击犯罪团伙,保护了人民财产安全,彰显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正义形象。

五、结 语

《孤注一掷》不只是一部商业片,它涵盖了更深层次的主题和寓意。影片细腻描绘了赌徒孤注一掷的心态、受害者所经受的磨难,以及诈骗链条上各关键人物的角色和命运,揭示了网络诈骗这一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危害性以及背后的人性挣扎。《孤注一掷》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一部深刻的“反诈宣传教材”。正如宣传海报上所写:“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这样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影片,不仅实现了艺术和商业价值,还实现了社会价值。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为构建安全的社会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当前中国现实主义范式及其三重景观——以新世纪以来电影为例[J].社会科学, 2012(12):165-173.

[2] 张邱平.《我不是药神》:类型化叙事的新拓展[J].电影文学,2019(2):122-124.

[3] 丁亚平.《孤注一掷》:电影照进现实的重力与失重[J].电影艺术,2023(5):69-72+162.

[4] 李春.韩国近年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特点与启示[J].当代电影,2015(5):98-102.

[5] 沃尔夫·伦森,伍一军. 21世纪——梦幻社会[J].金秋科苑,1998(10):6-8.

[6] 陈晓云.《孤注一掷》:社会议题与罪案故事的本土化讲述[J].当代电影,2023(9):12-15+191.

[7] 李燕吉.中国类型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宋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