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传播学研究中,身体是否在场将影响人际传播活动的方式及其效果,作为传播活动的混合式教学也必然会受到身体在场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身体传播视角,探究身体在场是否会对混合式教学方式和效果产生影响,提出身体在场是衡量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尺度这一概念,旨在为混合式教学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身体在场;身体缺席;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4) 11-0137-04
基金项目: 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30800179231231)。
混合式教学是伴随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在全球兴起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种将互联网与传统课堂进行双向融合的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然而,混合式教学效果一直受到诸多问题的影响。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混合式教学只有传播主体之间身体在场交流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目前,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大多是从教学设计和发展路径方面出发,较少关注到身体问题,而线上教学除了技术等硬性条件对教学的限制之外,师生身体的缺席也是导致教学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传播学的重要理论——身体传播作为理论视角进行探讨,旨在为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一、身体在混合式教学中的重要性
混合式教学( 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发现,目前有关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呈现两大方向:一方面是按照混合式教学特点,从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和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是从学科理论的角度来深入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较多,有关混合式教学内涵、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作为一种传播行为,教学很难不考虑传播主体。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传播是精神的交往和互动,基本与身体无关。然而,如果我们假设传播的前提是身体在场,那么,面对面的传播就被当作是传播的一种理想状态[2]。在网络传播中,身体一旦缺席,传受双方会因为看不到肢体语言、表情等而产生焦虑。彼得斯认为,“身体在场是确信交流成功的基本前提”[3]。线上教学将教学从物质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使教学传播活动混合了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导致“身体在场的缺席”,这种“缺席”加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听课缺乏身体临场感的焦虑,也增大了教学成本。
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身体逐渐在交流和沟通中重现,并在传播活动中呈现“一直在场”的虚拟在场趋势,从而导致身体问题再次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回到教学活动中,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使得师生虚拟互动时身体以另外一种方式保持“在场”。对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教学来说,传受双方身体的在场与否仍然是影响传播活动效果的显著因素。因此,对于此类现象的研究还是要回归身体。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地区某高校的71名广告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线上、线下学习《传播学概论》的情况进行深度访谈,并对收集到的9万多字的文字资料进行分类分析,从身体在场视角出发,探究身体在场与否对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影响,旨在为混合式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提供路径。
二、线下教学中的身体符号
(一)双语言符号协同提升教学效果
身体语言又称行动语言,是指人们通过动作、表情、神情等传递信息、沟通交流,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在现代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赋予知识鲜活的生命,才能使学生在耳传面授中获得精准丰富的经验与技能,学生对教师的即时反馈亦是如此[4]。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运用口头语言和PPT、板书等书面语言,还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接收知识点时能够心领神会。“线下课堂上,老师们能轻松看到我们不理解的表情继而再次为我们讲解,能看到我们的情绪继而讲解能够调动我们情绪的课题”(访谈者Y23)。同时,线下互动场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情感联系和信任的建立,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深度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例如,当学生要表达对教学内容是否理解时,只需通过一个“点头”的动作或正向的表情直接向老师反馈,教师接收到此信号,就可以继续下一步教学。因此,线下课堂教学是一种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的传播活动,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掌握教学进度,并相应地调整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达成教学效果和目标。
(二)身体形象对课堂状态具有增益作用
身体形象是指身体外形、动作、行为、言谈举止给人们留下的整体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身体的情感神态、行为举止、投入程度等都会成为身体形象的一部分,并影响交往[5]。线下课堂要求师生必须到场,这也使他们不得不注重自身的礼仪形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履行仪式的过程也将作为课堂参与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会更加重视,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在学校的课堂上课,不仅仅是单纯地听老师讲一些知识,还包括一些日常的与老师、同学间的交往与交流,那么,这就得讲究一些必要的礼仪,至少没有人会穿着睡衣、没有洗漱就去教室上课吧!将自己收拾整齐了,准备好相关的用具再去教室上课,这种上课的仪式感会给人带来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也会更加重视自己将要着手处理或者经历的事。”(访谈者L01)。
(三)真实的课堂环境督促学生自主参与课堂
线下课堂的教学环境能对学习行为施加显著的正向影响。学生置身于实体教室时,桌椅、讲台、投影设备以及老师、同学等临场感要素都会为他们的“前台表现”提供最佳环境和氛围。教师生动地课堂讲授、与身边同学的交流都是真实可感的,这些互动反馈元素共同建构出的课堂临场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以本次研究对象为例,《传播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类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诸如媒介即讯息、沉默的螺旋、传播过程模式等知识点的概念都是高度凝练且较为抽象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阐释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文科很多知识点都很抽象,单靠老师隔着屏幕讲解是有点难领悟的,但如果是在课堂上的话,我们可以通过老师的神态,甚至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放视频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来加深理解”(访谈者F08)。可见,对于复杂抽象的知识点来说,线下教学带来的身体全方位感知能够促进学生理解,使师生双方深度互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交互传播下的身体缺席
(一)交流障碍:机器阻碍面对面的身体语言传播
人际传播是一个持续的双向互动过程,受众的反馈除了能帮助传者调整传播内容外,也会对传者自身产生显著的影响。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反馈起到了支撑教学信心的作用。线上授课时,教师无法直观地观察课堂状况,这种现象对教师具有持续的减益作用。当长期处于仅单向输出状态时,教师容易产生诸如“学生是否听懂了”“到底有多少学生还在听”“自己是否已掉线”之类的焦虑情绪,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授课心态,这也是线上授课时教师普遍体验感差的一个关键原因。“因为隔着屏幕,有时无法靠学生的神态眼神获得回应或肯定,即使是语言上的回应也常常不是自然、及时的,我会更加频繁地边讲课边询问学生的想法,有时只是确认学生们还在不在听”(访谈者S06)。当教学心态受到影响后,部分教师会降低知识点的讲授质量,甚至放弃讲解引申内容,从而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此外,线上教学客观上会造成师生双方的身体缺席,导致师生之间眼神交流的阻断,同时,其带来的“隐匿性”也容易使学生脱离课堂环境压力,降低参与课堂互动的意愿。
(二)形象虚拟:身体退场导致课堂仪式消失
在进行线上教学时,师生的身体处于荧幕的“后台”,由此,学生的课堂缺少了监督,身体更加自由。学生上课不必再为课堂的仪式感而过多注重自身的形象,身体就会处于放松状态,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约束。“线上课堂在群里发言时,即使自己回答错误或是不够准确,别人也看不到自己的窘样,很多同学都大胆地参与了讨论”(访谈者W09)。正是因为线上教学时学生的身体不被看到,自身的身体形象不再被他人凝视,一些学生会放下心理防备,更加大胆地表露意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线上教学虽然身体“退场”,但虚拟的身体形象(头像或昵称)还是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比特”代替身体在虚拟环境中在场。例如,上课时教师会在学习通或其他软件设置签到,或“扣1”查看到课率。
尽管虚拟身份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堂的传统仪式感,但显著减轻了因现实生活中群体注视而带来的心理负担。许多平时因害怕在人前出错而不敢发声的学生,借助社交媒体,可以毫无顾虑地与老师进行线上互动。访谈对象Y11提到,“我平常在课堂中就算真的很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害怕说错,害怕在陌生的同学面前发言,所以选择了沉默。而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我就会很大胆地发表言论,因为我知道单单凭一个名字,没人知道我是谁、长什么样子”。
(三)场景消弭:交互式传播加大传播隔阂
线上教学过程中,平台可供性使学生仅以一个个虚拟头像就象征着处于课堂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真实情况隐匿于虚拟头像之下,身体得到释放,几乎不受纪律的监管和约束。在完全依赖自主性学习的情况下,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在访谈中很多同学谈到了这一点,其中有位同学的事例较为典型。他谈到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释放天性”的经历,“在没有外力监督的情况下,我有时会很想偷懒,比如睡懒觉,在床上签到后外放课堂的声音,自己却呼呼大睡;下午上课时,会因为困意而关闭直播,直接到卧室躺下”(访谈者L03)。可见,尽管线上授课具有时间灵活、资源充足等优势,但在自由的环境下,身体不再受到课堂纪律和环境的约束,可能导致学生根本无心学习,使线上授课的优势无法发挥作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既要重视外部刺激与外在反应,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具体到教学而言,教室的环境将敦促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堂纪律将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线上教学时,因为师生的身体缺席,教师基本失去监督能力,导致纪律和制度难以发挥影响力。此外,线上平台单一的声道和扁平的界面无法替代真实课堂中多维立体的传播环境,在虚拟环境中,靠文字表达的局限也增加了师生交流会意的难度和成本。
四、混合式教学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发展方向:“身体交替在场”
线下教学能够使师生之间实现高度沉浸式交流,教师能够运用多样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保障授课质量。较强的课堂临场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这些均与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密切正相关。线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身体缺席、交互模式的缺陷会导致互动匮乏,进而影响教师的授课状态。单一的沟通形式制约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监督不力使得教学纪律制度难以发挥影响力,这些都将导致师生双方无法完全投入到课堂中,致使整体教学质量下降。身体在场具有媒介传播不可替代的意义。传统的线下教学是身体在场的面授教学,师生能够充分沟通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线下沟通时,人的面部形态、身体动作会散发出丰富的社会信息,给人以“社会在场”感,即一种生存性安全感,这也应当是虚拟条件下身体保持社会在场的目标。当身体无法“真实在场”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外部条件保障线上教学,实现师生双方的“虚拟身体在场”。身体“真实”与“虚拟”的交替在场,能够最大化提升混合式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实现师生“线下+线上”课堂的“身体交替在场”,应是混合式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实现路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当前,主流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已能实现所有与课人员的视频连线,这种方式相较学生只显示头像、教师只共享屏幕的线上教学而言,课堂的纪律性、“社会在场”感和临场感更强。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当教师需要共享屏幕展示资料时,视频的显示限制将再次使师生的身体画面离场。二是单一的声道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仍较为困难,频率较低。三是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仍难以达到较好的监控效果,随着课堂人数的增加,监控的效果还将进一步递减。
现阶段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虚拟形象中整合身体的全部感知器官,真实地展现空间细节,从而让虚拟的身体形象能被更加真实地调动[6]。高度发达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深度耦合,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环境,为解决混合式教学中身体缺席的现象提供了有效方案。借由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的课堂环境、虚拟小组等更加立体逼真,参与课堂的教师和学生将以贴近原貌的虚拟形象置身其中,通过全方位还原参与者的神情、动作,使参与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课堂环境之中,给予其沉浸式课堂体验。彼时,由线下课堂和虚拟课堂共同建构的“身体交替在场”的课堂环境,将解决当前混合式教学因身体缺席而引发的问题。
(三)实践效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传播条件
混合式教学的出现,革新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利用终端设备更大程度地跨越空间参与进课堂,实现教学方式的飞跃。如今,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为线上教学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然而,随着“技术替代人工”,“师生关系”逐渐变成“人机关系”。面对这些“技术利维坦”式的风险,我们应当警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线下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即时性、真实性和仪式感,真正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7]。
五、结 语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不仅为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混合式教学课程时提供了参考。未来,教育者应更加注重身体在场这一要素,在混合式教学中灵活调整线上线下授课比例,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本研究也希望为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 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闻界,2018,40(2):37-46.
[3]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326.
[4] 张再林,冯合国.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探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4):3-7.
[5] 赵建国.身体形象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 2015,453(9):28-31.
[6] 覃岚.身体与世界的知觉粘连:从在场到虚拟在场[J].编辑之友,2020(11):76-81.
[7] 陶磊,汪萍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2):119-126.
[责任编辑: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