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本文从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深入探讨加强我国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旨在为设计人才的成长进步打好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4) 11-0141-04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等职业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2022ZCY228); 2021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应用型高校美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GJX2021D245)。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对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必须优化人才供给结构。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1]。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部分学生在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方面存在不足,与社会、行业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和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概括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大国工匠”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执着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体现为对职业岗位的坚守热爱;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为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特质,体现为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灵魂,体现为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突破创新[2]。
工艺美术、书画修复等领域的手工艺人身上蕴含着愿为、能为、善为、乐为的优秀品质。他们视作品如生命,以严谨的态度和始终如一的坚守,践行着自己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以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更生为例,在近40年的工作经历中,他先后成功修复故宫博物院、颐和园馆藏的数十件文物,并出色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展陈家具等多项重点项目,向国内外宾客展示了我国传统家具的文化之美[3]。作为新时代设计师、手工艺人的重要培养基地,高等职业院校应赓续艺术薪火,厚植育人情怀,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高职院校培育设计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
高职院校培育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使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和建筑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顾恺之等一大批世界级艺术大师。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能工巧匠的钻研精神和艺术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此外,培育工匠精神还能塑造学生的职业品德,提高其道德素质,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工匠精神鼓励学生追求卓越、成就自我,具备工匠精神的设计类专业学生会更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从而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培育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展演、宣讲等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使他们尽早明确人生理想、树立就业意识,就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美誉度。此外,培育工匠精神还能提升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成效。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工匠精神培育作为目标和抓手组织实施课程建设,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能够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提质增效。
(三)社会层面
高职院校培育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目标,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能够培养出大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培育工匠精神还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工匠精神不仅影响着技术技能群体,还能延伸到更广泛的行业和群体[4]。引导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在校生树立认可工匠、关注工匠、尊重工匠的意识,能够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夯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必须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近年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对工匠精神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学情现状、行业需求的分析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相对淡薄
部分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入学后,角色转换速度较慢,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且自律性不强,对未来的定位与规划比较模糊。此外,一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只要学会专业技术就能胜任职业岗位,没有意识到文化是基础,技术是手段,技能只显示一个人的技术能力,工匠精神则体现一个人素质和修养,深厚的工匠精神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必备条件。
(二)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稍显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师实践经验较少,不利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些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实践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不多,对工艺流程以及实践操作了解不深入,无法及时获取行业中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很难给学生提供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导致他们难以充分了解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此外,这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来源于书本理论,课堂设计不够灵活,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和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部分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模式不够丰富
部分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安排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深化。主要体现在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知识、技能体系的表述较为全面,但对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表述比较含糊,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受师资、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设计类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占比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有效传达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教学模式不够丰富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四)部分院校校企合作尚待深化,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向好。但部分院校仍面临认知差距和现实壁垒,未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就业市场需求,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之间合作较少。因此,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多元育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高职院校培育设计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是找到正确的方法路径和理论参考。鉴于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学情现状及行业需求,高职院校应以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为导向,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强化师资力量、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营造氛围,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培育工匠精神,榜样是最好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首先,高职院校要通过营造崇师尚技、精益求精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其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技能比赛、职业规划讲座、优秀工匠座谈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工匠意识,让他们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再次,要建立职业咨询和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服务,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多渠道、全方位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行业动态。最后,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发展方向,培养其工匠思维。此外,还要建立能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结合,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意识。
(二)明确目标,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应积极构建更广阔的平台,着重培养“创新型”“双师型”教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训。高职院校应明确任务,加强规范,强化当代工匠精神宣传,定期组织各类工匠精神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例如,由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承担的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设置了“师带徒”“一对一”跟岗学习环节,让学员体验备课、说课、教学、评课、研课、磨课等教学过程,使他们深度参与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对工匠精神培育起到了切实推动的作用。其次,要重视实践环节。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为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深入就业市场,了解社会实际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积极拓展知识领域,拓宽教学视野,增强课程内容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精益求精的服务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
(三)整合资源,发挥现代化教学的功能优势
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应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各个环节。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开设既培养专业技能又培育工匠精神的专业课程,确保课程内容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5]。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快速、全面地获取知识,激发其自主探究能力,引导他们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标准。最后,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项目”为例,要求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构建以实施“导师制”和以“供需对接就业”等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专业带头人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自主探索创新,领悟现代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
(四)深化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全新范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也是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能力要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自我认知,实现与企业、社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要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参与项目实践,了解从设计到工艺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生产氛围。同时,要参考学徒制,与企业签订“师徒协议”,实施“3+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达成育训结合、德艺兼修的培养目标;系统推进“实习+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企业项目+课内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中的问题带到企业实践中去检验,把实践结果带回课堂分析总结、分享讨论,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将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实时了解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以及工匠精神对学业的促进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五、结 语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对岗位的坚守热爱、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革故鼎新的创造力是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既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迫切需要。为培育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整合多元的教学资源,加强深度校企合作,践行工匠精神,助力匠心育人。
参考文献:
[1] 姚龙华.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职业教育高地[N].深圳特区报,2017-06-15(02).
[2] 薛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N].光明日报,2023-08-01(06).
[3] 赖志凯.雕琢时光——记金隅集团龙顺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更生[J].兵团工运, 2022(1):20+22.
[4] 张烁,吴月.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21-10-11(05).
[5] 朱燕.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J].西部皮革,2023,45(8):39-41.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