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学直播节目是融媒体时代文学与媒介融合的全新表征。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作为公益性文学直播节目,均已顺利开展一年有余,本文旨在从二者的时空二维表达出发,研讨文学直播节目表现出的新型空间生产景观特色、集中的空间话语冲突以及强烈的地方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融媒体;文学直播节目;空间;时间;地方
中图分类号: G20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4) 11-0052-04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3年)基金项目:“媒介融合时代诗歌类短视频创作及批评研究”(23WX21)。
一、引 言
新媒介时代已是当下现实。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学会公众号合理利用新时代丰富的媒介平台,推出了《每日好诗》与《中国诗歌地图》系列文学直播节目。截至2023年12月1日,《每日好诗》系列节目已播出近400期,直播频率为每日一播;《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已播出30余期,直播频率大致为每月1~5期。
大众媒介研究视野中的时空观具有明显的时间偏向性,“研究者视跨越空间快速传播之功能为大众媒介的独hJgsF6zJ6JpBm3dKXp3hjw==特优势,以至于空间以及相关元素如场景、地方几乎湮没不闻”[1]。在这种偏向下,空间常处于工具、手段等功能主义背景地位。而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曾热情思考“空间”的意义,并提出“第三空间”这一助力“空间转向”的重要观点。在其空间研究视野中,第一空间是物质空间,第二空间是构想的精神空间,第三空间充满开放性与复杂性,其“既不同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或者说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又包容二者,进而超越二者”[2] 。
因此,借助第三空间理论对文学直播节目进行分析,有助于跳出工具理性式的思考局限,走向与“文学是人学”同一旨归的交往理性。结合节目形态的成熟度,本文以《每日好诗》节目为主要探讨对象,并以《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的双重地方特点为文学直播节目的时空表达作进一步补充说明。
二、空间移动与新型生产景观
语言媒介物的前景变化影响着文学节目的呈现形态,其主导的图文影音时代呼唤传统文学节目向新型媒体实践靠拢,单一传播状态的文学节目难以为继,文学节目媒介的空间移动趋势不可避免。在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3]新媒介载体的引进与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既丰富了文学节目的形态,也能为节目媒介物质域的第一空间生产特点提供充分解释。
(一)多元流动主体参与
《每日好诗》直播节目主要由诗人、主持人、点评嘉宾、直播观察员四类空间生产主体组成,其实际组成具有多元流动的特点。其中,主持人、直播观察员多由诗歌网编辑部成员担任,点评嘉宾则是邀请专业的研究人员或是入选至“每日好诗精彩点评”的大众网友参加。但是,除诗歌网编辑部成员外,其他生产主体的身份均呈多元流动状态。据笔者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日,《每日好诗》的参与主体数据呈现以下特点:从年龄分布来看,诗人的年龄范围跨度较大,上至60后,下至00后;从职业分布来看,参与者的职业构成较为多元,既有职业诗人、教师、编辑、公务员等与文学相关的文字工作人员,也有从事运输、园林、农业等无明显关联的各行各业人员。而在《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中,目前已有海宁、新县、东山等30余个区县的代表性诗人共同走进诗歌分享场景。主体的多元流动现象与新媒体技术在客观上的时空融通、栏目组在主观上的包容态度紧密相关。栏目组欢迎不同身份的诗歌爱好者,新媒介技术帮助参与者实现了虚拟身份的延伸,爱好者接受赋权汇聚到同一空间,不断增强空间的包容度和活跃度。
(二)融媒体叙事渠道
《每日好诗》《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的主要叙事环节为推文预热和直播环节。以前者为例,除节假日外,该节目固定于每晚8点播出,以视频连线、“朗诵讨论”的方式展开。在直播前发布的公众号推文承担预热职责,细分预热空间内的主要内容——文字符号为诗歌文本、诗人、点评者、主持人及直播观察员简介,音频符号为诗歌文本朗诵音频,图片符号为诗歌配图、直播海报,超链接符号为直播预约入口。面对复杂的符号内容,栏目组以诗歌文本为基础不断做加法艺术,通过媒介的联合调动柔化了节目叙事,比如,通过海报(文字+图像)、朗读(文字+音频)、直播(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叠加方式将各媒介的空间边界不断融合,降低参与者在空间边缘流转的阻隔性,帮助他们获得以语言为中心且超越语言的沉浸式体验。从受众的差异性需求来看,组织者整合多种媒介资源分别开辟出的直播、朗读、推文空间,便于满足不同使用习惯群体以单一形式再传播。此外,节目传播内容形态与直播叙事通道的选择,具备充分的适配性。比如,与传统广播节目多以小说、戏剧等长篇幅文体为传播内容有所不同,该节目的传播内容多为蕴藉的诗歌,适合在碎片时间内直播。
(三)延续式在场交流
在直播阶段,参与者从所处的物理空间内“缺席”,现身于诗歌直播空间中进行“在场”交流。参与者通过视频、语音功能在直播间内进行互动,此为诗歌交流的主要场域;主持人随机选读直播间内的弹幕留言,此为诗歌交流的次要场域。由于在场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提前选出的、具有较强情感或叙事表现力的诗歌,所以,直播物质空间内还蕴含着一片充满意涵的文本空间。在这个文本空间内,诗歌因作为诗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存在,文本层的意象、语句所描绘的观念世界与读者心中的世界也将进行交互式在场对话。在短暂的时空压缩空间中,诗歌爱好者进入文本,随着诗歌文本叙事时间的流动,于文本叙事空间、直播空间内产生沉浸感受,古典与现代诗歌文化充分缠绕,渗透陶冶在场者的心灵。此外,平台的互动功能还将触发延续式交流效应。以《每日好诗》第387期留言数量多达63条的《夜宿武功山》推文为例,今夜无眠、披衣远眺的主体心境被读者解释为孤独、豁达、忧虑等多种情绪。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取决于无限的对话,推文、直播将会被那些愿意与此发生更深联结的人们转发至朋友圈等第三方平台,诗歌的形象与内涵由此产生无尽延伸。
三、第三空间内的话语分析
“第三空间”被爱德华·索亚视为无限的“阿莱夫”,其主要特点为欢迎无穷的不同,就像“阿莱夫”一般无法被定义,具有永恒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而对无穷话语的欢迎,奠定了复杂空间关系的人为前提基础,即包容的态度是空间产生复杂关系结果的人为前提。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分析《每日好诗》《中国诗歌地图》节目文学反映层、文学活动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层的主要话语关系。
(一)抒情话语与叙事话语
自《每日好诗》系列节目开播至2023年12月1日,直播间内共鉴赏了近400首诗,其中抒情作品与叙事作品的类型数量相差悬殊,前者占比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在中国文学中,抒情诗与叙事诗是中国诗歌的两副固有面容,相比较而言,抒情诗体系比叙事诗体系更发达、完备,抒情传统也是对中国诗歌气质的恰当概括。因而,直播间内抒情话语与叙事话语的占比不等现象符合文化的延续规律。此外,抒情诗作为与叙事诗相区别的一种类型,具有较强的情感审美功能,便于空间生产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共情叙事。就抒情内容而言,直播空间内活跃着的情感类型多为亲情、爱情、故乡情等易于讨论的话题,比如,《暮色里的父亲》《姑姑的照片》等亲情文本,《海谣》《挽留》等爱情文本,《小镇》《小河两岸》等故乡文本,无不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互通的念想。在网络时代个人差异化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此类情感文本的选择符合共情传播策略。在有话可说的交流内容面前,个体经验的差异不易影响观众的文学接受效果以及节目的传播效果,即使是在传播过程中,进入直播间的观众也能轻松加入对话并产生情感共鸣。
《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每期选录的诗歌同样兼具抒情与叙事两种风格,又因栏目策划以区县诗群为分期标准,不同诗歌话语的地域色彩也被鲜明地呈现出来。西北五省的诗群图景辽阔、质朴,而南方地区的诗群表达则相对清丽、委婉。同是写一个孤独的主体向月亮倾吐心事,内蒙古诗人笔下“科尔沁的月亮太重了/我一个人势单力薄/恐要扛它不住”,而重庆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一只窃听器”,“属于人间那个最美的哑巴”。此外,节目通过对地域性诗歌话语的大量呈现,宣传与凝聚了地域诗歌文化,还提供了不同的审美落脚点。随着直播数量的累积与诗人群体的变换,单期诗人的专有粉丝虽转型为节目的固定粉丝,但仍活跃在直播间中,产生了更奇特的融合反应。
(二)学者批评与非学者批评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若将《每日好诗》系列文学节目的直播间活动视为一场审美接受活动,能够发现,此文学接受活动的主体即读者的分布差异十分明显。若以批评主体身份为划分标准,则栏目点评大致由学者批评和非学者批评两种话语组成。前者主要由高校教师组成,后者多由新闻工作者、个体经营者等主体构成,更具多样性。基于中国诗歌网所公布的评选相关规定(每期共4首诗, 1首向网友征集点评, 3首由专家点评),尽管栏目中的学者数量远远超越了非学者,站在话语天平中较为重要的一端,但并不符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话语为非中心的常规印象。大体来看,二者之间存在批评话语风格的差异。前者因受过系统学术训练,多从文学经验上作批评式点评,在惯例上的观察更为精准;后者多从情感、结构、手法等角度出发,且多以己及诗作鉴赏式分析,风格更为感性化、大众化。不过,与学者批评相比,非学者批评虽在理性、深度层面有所差别,其间却不乏“意象”“叙述主体”“叙事语言”等专业文学批评术语,且在批评姿态上有向学者批评靠拢的趋势。因此,新媒介的引入虽给诗歌批评话语带来了异动,但仍呈现出传统媒介批评话语的分布格局和基本色彩。
(三)公益导向与审美动机
文学节目的叙事从纸媒到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再到微信公众号直播的空间移动表明,现代化经济权力在不断向文学施加现实压力。尽管经济与文学具有人们一贯熟悉的逻辑关系,但作为以鉴赏诗歌为主的审美活动,《每日好诗》《中国诗歌地图》系列文学直播节目并不直接带有功利性,文学活动的公益话语压制了与新媒介极易沾染的商业话语。比如,“网红经济”等直播带货商业模式风靡于当下,《每日好诗》直播间中所推介的诗歌,仅是生产活动中供读者审美交流的文学产品,而未成为销售模式中的盈利商品。就活动组织者而言,栏目组并不寻求直接的利益满足,而在征集与点评环节均给予入选者稿酬。不过,若从文学活动的组织目的来看,此类节目本身也隐含某种间接的功利意图,其功利性目的在于把审美无功利性作为交流诗歌作品的审美感受,以及建设并扩大诗歌审美共同体的特殊手段。就活动参与者而言,在交流中感受文学的灵动与深沉、提高文学艺术修养、舒缓心灵等审美动机是其共同起点,即无论是节目组织者,抑或参与活动的鉴赏者,汇聚在此,均是因审美的缘故。
四、重建“地方”:诗歌共同体
直播空间的生产活动使得多样身份的参与者相聚于同一时空,不断对话的异质空间得以生成。但是,正如全球化并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本土性民族认同,直播空间欢迎着不同的信息,却组成了新媒介平台上的诗歌审美文化群落,并于较为冰冷的物理“空间”底色上日渐呈现出主要形态为诗歌共同体的“地方”色彩。然而,具有强烈时空压缩感的新媒体空间也常被怀疑为无法使人类产生地方感的认同,这一怀疑因未摆脱实证主义对“地方”的定义——仅把地方概括为具有物理边界的空间,而成为对“地方”与“地方感”的一种局限理解。因而,认识文学直播节目的“地方”含义,是理解文学直播节目“地方感”的首要步骤。
多琳·马西认为,“地方是由在特定地点会遇并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关系之特殊组合构成的。”[4]就“地方”的特定性而言,《每日好诗》直播拥有专属的网络空间入口:中国诗歌网微信公众号—品牌栏目—每日好诗。这一地点依存于汇聚着无数社交关系的主流平台——微信。若将微信视为被随身携带的社交场景,那么参与者和直播地点则具有较传统节目之史无前例的临近距离。在时间的选择上,节目于晚上开播,跳过了微信作为工作社交媒介的主要时间,处于作为生活社交媒介的时间段,参与者从“时”“空”任一维度进入直播都十分便利。此外,借助视频号直播回放、推文合集功能,专栏内存放了近400期的“时空”,有助于超越时间一维性,加强参与者的空间媒介记忆。如此,这场审美活动在特定地点、时间的不断重复中日渐展现出日常生活实践的特性,成为诗歌爱好者专属的地方。
循此思路,《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在虚拟地方色彩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诗群地方”虚拟与实在、精神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同构,使其具有双重地方含义。就如西北的诗人写下心里的西北,南方的诗人诉说着自己笔下的南方,节目中不同诗歌群落的地理气质十分鲜明。这种充满地域气质的现实地方感,首先通过鲜明的地域意象与地域情感确立起来。以科尔沁专场为例,军马场的黎明、大片的羊群、悠扬的四胡是草原的实有空间,包容、辽阔的自然生命状态是草原的内在之境,二者对节目所建构的地方进行着自然与文化的双重表达。其次,每期节目聚集来自同一区县的8位代表诗人,实现了同一地理空间诗人群体的虚拟聚集。比如在科尔沁专场推文中,每首诗均配有诗人在沙漠、蒙古包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场景照片,来自草原、旷野的诗人群体气质增强了地方感的强烈视觉效果。
新型“地方”的出现,改变了一批持续关注直播的诗歌爱好者对文学节目时空感的认知,也要求身处同一地方的人们遵守共同的范式。于是,融媒时代文学直播节目的新型读者诞生了。例如,节目叙事者为创新文学活动方式,在每期推文生产空间内加入了图、文、音、影四类元素,而诗歌鉴赏者需整合当期各叙事渠道所传递的信息,以了解空间的完整情况。在此过程中,参与者通过持续学习新媒体相关知识,进行着从传统纸媒读者到融媒时代新型读者的自我转变,以全新身份了解并参与建构新媒体时代的诗歌文化。
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地方认同建构策略相比,对审美生活方式的认同是参与者对地方3TMgPp9y/bt4HebjnNaOfg==产生情感依恋的最主要因素。就讨论内容而言,文学被称为人学,记录着无数的人类情感碎片。而从主体来看,无论是钟情于抒情、叙事表达的作者,还是具有鉴赏交流需求的读者,抑或旨在建设诗歌审美共同体的组织者,均热爱着诗歌审美活动。若细究审美,“审美”(Aesthetic)一词在希腊语义中的本意是“感性的”。对美的追求常被看作是人自然而然的本性,“美”也担负着拯救的责任,代表着对生活突围的希望。在传统读者眼中,后现代意义中的媒介有一定的冰冷性,而由诗歌话语建立的审美交流空间能降低媒介的冰冷度。因此,在人类情感的注入下,文学直播空间具有成为“地方”的更大可能性。需要补充的是,《每日好诗》与《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直播间同样能被视为索亚空间理论中那充满话语、逻辑以及艺术家徜徉其中的“第二空间”。重观空间中的多重话语,主导话语主要由“审美”“知识分子”等主体参与建构,这意味着大众读者目前进入的空间是有限的,如直播弹幕评论较少触及诗歌的意义中心,直播观众也较少拥有诗歌的核心阐释权。因此,对于如今依然缺乏经验的文学直播节目来说,知识分子话语的知识与经验主导虽然十分必要,大众话语也已是受到欢迎的闯入者与学习者,但是,仍需通过持续的话语交流构建更具意义的直播空间。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每日好诗》与《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属于文学直播节目的初阶表现形式。目前,在文学界知识分子的带领下,此类节目旨在通过时空重构策略成为融媒时代诗歌爱好者们靠近审美生活的一种日常方式,进而于相对冰冷的后现代生活中打造一座具有交往理性的诗人家园。
参考文献:
[1] 孙玮.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学术月刊, 2015,47(12):8.
[2] 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2):34.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7:19.
[4] 多琳·马西.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M].徐苔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104-116.
[责任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