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数字鸿沟困境、成因与弥合路径

2024-12-04 00:00:00刘嘉量
今传媒 2024年11期

摘 要:由于身体条件、家庭环境、技术发展和社会服务等因素影响,老年群体在步入数字社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接入、使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导致他们在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上面临数字融入障碍。本文基于数字鸿沟理论,分析“银色数字鸿沟”现象及其成因,并提出应对建议,旨在为进一步解决老年数字鸿沟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银色数字鸿沟;数字产品;数字化;老龄化;老年群体

中图分类号: D669. 6;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4) 11-0030-05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 70%。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190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 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 44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 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化建设日新月异,互联网以其开放性、技术渗透性、信息传播交互性,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科学技术创新的新手段,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人文生活娱乐的新空间,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也为老年群体增加了无形的负担。面对数字产品,老年群体在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使用能力等方面与年轻群体差异显著,形成了银色数字鸿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适老化数字社会建设,缩小银色数字鸿沟,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一、银色数字鸿沟之困境

“数字鸿沟”概念最早出现在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强调不同群体对数字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情况具有差异性。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群体和数字化社会逐渐脱节,与年轻群体的代际差异进一步扩大,产生了“银色数字鸿沟”。学者何铨、张湘笛认为,银色数字鸿沟是指老年群体与年轻群体在信息获取与使用行为上存在的差距,是二者在使用数字资源参与公共生活方面的差别现象[2]。本文以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依据,将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及之后的人视为中青年群体,这一群体的特点是接触数字技术较早,具备较成熟的数字思维和较丰富的数字产品使用经验,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以及数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但与之相对的,老年群体在数字社会中却面临渠道、内容和文化等方面的层层壁垒,主动或被动地与时代脱节,成为“数字难民”[3]。身处数字鸿沟的老年群体,往往在面对网上预约、线上支付等数字活动时不知所措,难以享受到数字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社会参与感,缺少保证个人权益的渠道,处于信息不对等的窘境。学者陆杰华、韦晓丹在总结数字鸿沟和知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银色数字鸿沟基本框架——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4],该框架能够用于分析我国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困境。

(一)银色数字接入鸿沟

银色数字接入鸿沟是指老年群体在接触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方面与其他群体存在差距。首先,老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较低。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年龄来看, 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截至2024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62%, 60岁及以上网民占全国网民总体的14. 3%[5]。如今,我国互联网适老化不断加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群体没有加入“数字浪潮”。其次,老年群体的数字产品使用率低。全场景智能成为数字社会的主流趋势,以华为“智慧生活”为例,手机成为操作终端,实现了家居、办公、医疗、教育、运动、娱乐等全方位全场景的智能化,涉及到的数字产品有上百种之多,如果要享受线上约车、购物、支付等数字服务,还要下载数十种APP。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使用手机的老年群体约为2. 74亿人,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约为1. 34亿人,这意味着全国有1. 4亿老年人使用手机但不上网,在网络上是“沉默的人”[6]。智能手机在老年群体的普及率尚且如此,其他数字产品和服务对于老年群体来说更是“望尘莫及”。银色数字接入鸿沟的存在,在老年群体和数字社会之间建起了一道高墙,形成“数字围城”。

(二)银色数字使用鸿沟

银色数字使用鸿沟,是指老年群体使用数字产品的能力与体验、通过数字产品获得的便利与权益和其他群体存在差距。以微信为例,由腾讯研究院与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联合发布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显示,老年群体、中年群体和青年群体的每日微信使用时长分别为1. 37小时、1. 78小时和1. 86小时,平均掌握功能数分别为11. 47个、15. 03个和16. 83个,平均好友数分别为104. 28位、188. 12位和305. 28位;在使用微信的老年群体中,会使用文字、语音、视频聊天等社交类功能的占85%,会使用朋友圈、公众号等信息类功能的占65%,会使用转账、支付类功能的只有50%[7]。数字使用鸿沟可见一斑[8]。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青年群体带来了诸多便利,打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而老年群体却承受着与之相反的“挤出效应”。近年来,老年群体因不会使用线上和自助挂号机而挂不上号、没有人工收款通道而无法购物、不会线上预约不能进入公园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体现了高速发展的数字化社会与逐渐“脱轨”的老年群体间的矛盾。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管理,但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红利,也导致了新的不平等关系。在年轻人看来得心应手的事情,却为老年群体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数字使用鸿沟的存在,让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体验受挫,形成“不会用又不得不用”的恶性循环,产生“数字恐惧”。

(三)银色数字知识鸿沟

银色数字知识鸿沟,是指老年群体在接触与理解数字产品、数字信息方面和其他群体存在差距,其数字素养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难以辨别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成为数字诈骗的受害者和谣言的传播者。由公安部刑侦局、全国老龄办宣传部指导,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和微信安全中心共同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中老年网民曾遇到网络谣言和虚假广告,年龄越大比例越高; 37. 4%的中老年网民曾遇到网络诈骗,退休人员的比例更高;多数中老年网民认为自己甄别网络风险的能力一般;老年群体已然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受害者[9]。第二,对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的认知不够,对互联网具有不信任感,对数字产品具有陌生感,不愿意进行尝试。《报告》显示,众多因素造成中老年群体上网不便——输入法运用不熟练(52. 8%)、对互联网软件功能不熟悉(45%)、担心误操作造成损失( 38%)、视力不好或手脚不便(37. 7%)、手机功能设计复杂(30. 2%)[9],这些都成为阻碍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的知识鸿沟。此外,银色数字知识鸿沟也体现在老年群体缺少了解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的渠道,难以通过互联网表达需求、维护权益。数字知识鸿沟的存在,让老年群体对数字生活的理解和融入出现偏差,很难充分享受“数字红利”。

二、银色数字鸿沟之成因

银色数字鸿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主体、家庭、企业和社会四个影响因素。

(一)主体因素:数字浪潮冲击下的身心排斥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身体机能下降,记忆力衰退,对数字产品的学习能力难以跟上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这种不平衡为他们带来了心理落差,更为其生活平添了诸多“关卡”,导致他们对数字产品产生了陌生感、无力感等抵触情绪,与数字社会的隔阂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老年群体的信息判断能力较弱,数字素养不高,是典型的“数字弱势群体”,在使用互联网时很容易受到谣言、虚假信息等网络陷阱的伤害,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针对老年群体实施网络诈骗,导致他们对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产生恐惧心理,认为不接触才是最安全的。

(二)家庭因素:代际沟通中缺位的家庭关怀

从家庭层面来看,老中青三代或亲子两代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老一辈大都习惯过去的生活方式,即线下办事、通过报纸或电视获取信息、面对面或使用电话进行交流。在青春年代,他们经历了从书信到移动电话、电脑的变革,如今,又要经历一场“数字革命”,在身心状况“走下坡路”的同时还要在技术上“爬坡”,已然力不从心。对于数字产品,老年群体大多难以摆脱线性思维定式,缺少相对抽象的数字思维,难以“入门”,同时也缺乏使用数字产品的信心和动力。与之相对的年轻一代是数字社会的“原住民”,对数字产品接触早、上手快,具有数字思维和产品使用经验。在代际差异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很多家庭对老年群体“数字关怀”的缺位进一步加深了银色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老年群体使用数字产品的过程中不能换位思考,缺乏耐心。广州《老人报》一项针对老年群体智能化学习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学习智能手机的途径选择上,老年群体更倾向去社区、老年大学、社会公益组织学习,因为社工、志愿者通常比家人更有耐心,同龄人一起学习更能克服不敢学的心理压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化学习平台数量较少,加上老年群体的经济基础、身体状况各不相同,真正去社区学习的不到10%,有55%的老年群体通过请教家人或身边的年轻人学习数字产品,近40%的老年群体选择自行摸索[10]。老年群体在学习使用数字产品过程中会产生不自信、困惑、疲惫、厌倦等负面情绪,如果家人没有耐心、正向地引导,则会产生更深的抵触心理。二是家人没有时间或不重视。一些“空巢老人”没有途径学习使用数字产品,或是一些家庭不是教老年群体“怎么用”,而是代其使用数字产品,让他们失去了接触和学习的动力,认为有需要“打电话给孩子就行”。

(三)技术因素:适老化改造仍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的适老化改造。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工作的通知》,并出台了《互联网网站适老化设计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适老化改造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第一,基础功能较为复杂。腾讯发布的《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基础性操作障碍是老年群体使用智能设备的最大问题,其中应用使用与功能操作障碍占比46. 7%,系统设置与维护障碍占比41. 2%,不会下载APP占比32. 7%[11]。因此,适老化改造的第一步是简化“入口”,让老年群体能以最简易的方式“上手”数字产品。第二,宣传渠道及声量有限。光明日报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500名老人中, 38. 77%的老人完全没听过、用过各种手机软件的“长辈模式”,“听说过一些,偶尔会用”的占46. 81%,只有5. 91%的老人是从媒体、社区等科普宣传渠道获悉“长辈模式”的[12]。第三,“长辈模式”入口隐蔽。以华为手机为例,进入“长辈关怀”需要4个步骤,而进行个性化调节则需要更多步骤,数字基础较弱的老年群体难以独立完成。第四,名称、入口不统一。名称上,“长辈模式”“老人模式”“敬老模式”“长辈关怀”各不相同;入口上,有系统设置、小程序、独立APP等,增加了老年群体搜索的负担。第五,一些厂商在“长辈模式”的界面投放信息流广告,且关闭键位设置隐蔽,致使老年群体误触广告,进入“数字陷阱”。

(四)社会因素:最大公约数之外的群体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总人口的63. 35%; 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 70%[1]。数量的差异决定了数字产品市场和服务方式向中青年群体倾斜。首先,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产品较少,此类产品需具备界面简洁、显示清晰、操作简单、触摸灵敏等特点,以及广告过滤、支付保护、紧急联络、远程控制等功能,但兼具这些特点和功能需要较高的成本,制造商为获得更多利润,通常会将它们分散在不同的产品上,或为了使其适用群体更广,增加许多附加功能,打造旗舰产品。然而,过多的功能增加了老年群体的学习压力,旗舰品的价格又使老年群体认为“不值得”,导致他们很难享受到适老化产品。其次,数字媒体的内容以迎合年轻受众为主,适合老年群体观看的节目、文章较少,其中不乏以“养生”名义推销产品的广告。最后,互联网厂商开发的网络通讯、在线支付、人脸识别、账号密码登录等技术,对老年群体而言过于复杂。数字技术能够打破时空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成本和时间,然而,在为中青年群体生活按下“快捷键”的同时,也为老年群体增添了负担。例如,使用微信公众号挂号已经成为现在看病问诊的常态,而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需要经过“找到医院的公众号—登录—选择科室—信息登记—预约挂号—在线缴费”等环节,流程复杂、冗长,且不同医院的线上挂号系统有所差异,更增加其操作的难度。

三、银色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结合银色数字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及其成因,弥合银色数字鸿沟需要从主体、家庭、技术和社会四个维度搭建框架,协同发力。

(一)倡导终身学习,提升数字素养

首先,老年群体要克服抵触和守旧心理。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对新兴事物的包容心态拥抱数字生活,主动接触和学习使用数字产品,大胆尝试各类生活服务类APP,消解数字融入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其次,要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主动向子女和身边的年轻人学习请教,培养数字思维,形成使用习惯;了解互联网安全常识,具备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网络诈骗的辨别能力。最后,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尝试再就业、再社会化。2022年8月,“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再就业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老年群体在就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数字产品的使用能力,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形成良性循环。

(二)重视数字反哺,加强代际沟通

家庭是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的第一学校,也是他们心理上最紧密的情感依托。弥合银色数字鸿沟必须先化解家庭中的代际鸿沟,这就需要子女对老年群体多一些耐心,进行换位思考,通过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他们理解和吸收数字知识,多鼓励他们尝试新鲜事物,不要怕“犯错”或重复,增强其融入数字生活的信心;面对老年群体的数字服务需求,尽量不要“代理”,而是引导他们尝试用数字产品获取社会服务,并对其学习和使用效果加以肯定;尽可能增加对老年群体的陪伴,给予情感支持和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对数字产品的兴趣。

(三)优化适老设计,规范行业标准

老年群体是数字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贡献可观的“银发经济”。因此,数字厂商应严格贯彻国家有关适老化改造的政策要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持续推进数字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银色”智能终端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聚焦老年群体的生活场景,广泛了解他们的使用习惯和意愿,建立实时数据库,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并及时跟进。在产品功能上,去繁就简,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在产品呈现上,应符合老年群体的感官特征,例如,放大音量、字体和图标,设计简洁、触感灵敏的界面,实现语音和方言对话操作等智能交互;开发适老化的小程序、APP等数字应用,简化注册、登录等流程,开发清晰明了的功能选择界面。此外,数字厂商还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监管,以算法技术dzEtsduEikd26XdLaLax+8K0n2AKTy6bozSZLY8qjMw=为依托,为老年群体打造无广告、无谣言、无虚假信息的良好使用环境;加强对“长辈模式”和适老化数字产品的展示及实景体验,拓宽宣传途径和范围。数字媒体也要加大力度推出适老化的内容,加强对老年群体拥抱数字生活的报道以及数字技能科普。

(四)社会协同发力,突出人文关怀

在全民数字化过程中,老年群体不应是“一座孤岛”,相关部门要从人本角度出发,形成合力,帮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首先,要广泛开展针对“数字弱势群体”,特别是老年群体的数字培训。社区应成为可供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的“加油站”,开设数字产品交流服务中心,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配备志愿者上门帮扶,对家庭数字反哺形成补充;老年学校、相关社会组织要开设数字学习课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明了的示范提高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数字厂商应设立本品牌的“银色俱乐部”,定期举办使用技能培训,设立专属答疑和售后服务通道。其次,必须保留并提高线下服务比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服务方式;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并向基层延伸,为老年群体提供便捷服务”。数字化不是让所有服务都在线上进行,而是要考虑到以老年群体为代表的“数字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老年群体常见的一些生活场景,如公共交通、超市、医院、银行、政务服务中心等,必须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和现金通道,还应视情况在特定时间段增加服务人员。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建设就是要让全体人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祉,在迈向数字中国的路途上,没有哪个群体应该“掉队”。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已有2792家与老年人、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 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5]。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社会应充分重视老年群体,将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帮助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弥合银色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 OL]. https:/ / www. gov. cn/ guoqing/2021 - 05/13/ content _ 5606149. htm,2021-05-11.

[2] 何铨,张湘笛.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社会融合策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6(4):437-441.

[3] 彭兰.老年传播中的“破壁”[J].新闻与写作, 2021,441(3):1.

[4] 陆杰华,韦晓丹.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分析框架、理念及其路径选择——基于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视角[J].人口研究,2021,45(3):17-30.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 https:/ / www. cnnic. net. cn/ NMediaFile/2024/0911/ MAIN17260176 26560DHICKVFSM6. pdf,2024-08-29.

[6] 袁子涵.网络空间加速“适老化”改造老年人也能乐享数字生活[EB/ OL]. https:/ / www. gov. cn/ xinwen/2021-03/01/ content_5589417. htm,2021-03-01.

[7] 腾讯研究院.《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发布,首度揭示老年人的数字生活[EB/ OL]. https:/ / www. sohu. com/ a/243704981_ 455313,2018-07-27.

[8] 马玥.推进数字经济与银发经济融合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2,461(3):56-62.

[9] 搜狐网.《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66. 2%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网络谣言[EB/ OL]. https:/ / www. sohu. com/ a/238482712 _ 488 937,2018-06-29.

[10]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关于提高老年人数字技能使其更快融入智能社会的建议[EB/ OL]. https:/ / www. 163. com/ dy/ article/ G0820KI20511 B355. html,2021-01-13.

[11] 崔鹏.腾讯发布《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老年人仍面临手机使用障碍[EB/ OL]. https:/ / www. sohu. com/ a/231049569_115565,2018 - 05-09.

[12]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数字时代如何助力老年人“老有所安”[EB/ OL]. https:/ / epaper. gmw. cn/ gmrb/ html/2022- 07/28/ nw. D110000gmrb_2022 0728_1-07. htm,2022-07-28.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