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医融合作为现阶段健康中国战略精准实施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培养推动“大健康、大卫生”发展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基于此,更具针对性地促进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则拥有着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能够为体医融合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将围绕着体医融合和教学改革展开研究,在明确界定体医融合的前提下,深层次挖掘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就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实践路径。
关键词:体医融合;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一、引言
体医融合主要是指通过充分地融合体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协同[1],以求能够显著地优化多元化健康要素的配置成果,高效地提高公共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逐步地提升全民的生命与健康安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高校医学教学,两者都具备提高全民生命与健康水平的功能作用,也都是现阶段创新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2],但是,两者能够积极发挥作用的方面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能够直接有效地提升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通过日常健康锻炼,一定程度上预防部分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高校医学教学则可以与公共体育教学科学合理地进行融合,在实际治疗方案当中增添运动疗法,更好地提高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3][4]。基于此,在本次探究当中将明确地阐述出体医融合发展视域下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地认知并结合“体”、“医”,提出具有良好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及策略,培养全新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5]。
二、体医融合的界定
“体医融合”作为近些年全新提出的名词,提出时间也仍旧较短,对“体医融合”的界定也尚未明确,各种名词解释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体医融合”主要是指有针对性地突破体育教学与医学学科之间现存的界限,将两者先进成熟的基础理论、思想理念及实践经验充分地进行融合,使其互相渗透、补充,以求能够有效地推动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起全新的健康管理与服务模式[6],有序地完成医学检查、体质测定、健康评估、运动健身、预防治疗以及康复保健等事件。从执行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主导,分别是医学、体育和协同[7],其中,以医学为主导主要是指医护工作人员在制定医学治疗与护理方案的时候能够灵活地运用体育运动手段,在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当中融合体育锻炼,以体育为主导主要是指在体育行业从业人员积极开展运动锻炼的过程当中进行健康干预,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与之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技术以及设备等[8],有效地进行医务监督,以协同为主导主要是指将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各自所拥有的多元化资源进行充分融合,构建起全新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实现全过程健康管理[9],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效地进行预防、治疗和护理。基于此,本文将选择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医学为主导,更深层次地进行探究,即将“体医融合”界定为[10],在现行医学诊疗服务模式与体系当中增添科学可行的体育运动健康管理与促进机制,要求医师能够在充分参考患者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开出具体化、个性化的运动处方,逐步地构建起“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与管理模式[11]。以此为基础,围绕着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展开探究,为民众体质与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服务[12]。
三、体医融合视域下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现状
(一)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化问题严重
健康思想未能精准落实是现阶段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流程过于形式化的根本原因。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当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许多更加具体化的意见,例如:每日进行不少于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每周进行不少于三次的中等强度体育训练,等等。然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当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缺乏足够的兴趣,极少数学生自愿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当中的体育运动强度也远远不够,体育教师们也未能充分地认知和应用健康思想,致使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逐渐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也甚少,使得课堂枯燥乏味。此外,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所采用的教师考核制度与教学考核制度也仍旧处于分离状态,在制度的引导之下,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依旧是获取学分,长此以往,体育教师对教学的兴趣逐步降低,创新意识逐渐弱化,形式化问题也愈加严峻。
(二)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
医学公共体育课程即目前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传授学生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平台。但是,高校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问题的发生频率却居高不下,急需全过程审查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当中存在的缺失,例如:科学健身类知识、健康保健以及运动康复的传授是否精准。基于此,可以明确的是,“重智轻体”的思想问题非常棘手,医学公共体育课程虽然属于基础性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重视程度却相对较低。学生在医学公共体育课堂上仅仅依靠参与简单的体育运动将难以形成良好的健康思想,急需充分了解学生对于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切实需求,强化多样性。
(三)公共体育课程与高校医学知识尚未紧密结合
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与其他专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均以体育运动技能训练为主,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定也更加倾向于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即使是在基础理论教学当中也几乎不会提及与医学相关的内容。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学生获取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严重地忽略了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尚未充分意识到与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结合的必要性。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就极易出现运动损伤,例如:拉伤、骨折等,不仅严重威胁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安全,还会大大挫伤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四)推动体医融合发展的专业教师队伍能力欠缺
在高校医学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组建起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但是,在体医融合视域下却缺少能够快速推动“体”“医”协同发展的复合型体育教师。目前高校医学公共体育教育所聘用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具备过硬专业能力的优质人才,扎实地掌握着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然而,对于医学基础理论内容的认知和应用却相对薄弱。在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持续性深化改革的驱动背景之下,体育教师需要在提高自身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巩固竞技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地位,树立全新的健康理念,掌握以运动医学知识为主的运动理论。
四、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的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一)明确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目标及内容
目标作为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同样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首先需要明确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目标。在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明确学生对于运动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认知需求,向学生传授科学运动锻炼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基于体医融合理念,高校需要及时地调整体育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定位,归纳整合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与体育教育教学各自拥有的各种资源,将与体育运动、健康管理相关的医学知识融入高校医学公共体育的课程教学当中,引导学生逐步地形成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构建起体育运动健康知识框架。在体医融合理念的引领和指导之下,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适当增添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例如: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运动损伤的缓解手段、简单的运动康复途径、科学健身的常识内容、基础的营养学知识以及运动与健康医学的相关理论等,逐步地提高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基于体医融合创新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体医融合视域之下,既需要强化医学专业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又要巩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协同发展,有针对性地改革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体医融合”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驱动之下,健康要素早已成为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向。基于体医融合理念,提高对于健康要素的重视程度,提出全新的体医融合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明确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本执行顺序,具体如图2所示,依次是“体质检测”“教学设计”“融合实践”“全过程监督”和“考核与评估”这五个环节。
在“体医融合”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需要精准把握传统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体医融合”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充分认知运动处方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制之间的差距,挖掘并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要素和教学设施,从而,制定出更契合学生切实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在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当中,及时地接收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持续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以求能够显著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使学生树立终生运动的目标。
(三)以学生为主构建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以教师考核制度和教学考核制度为着手点,将学生放置在主体地位,构建起全新的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和教师均设置为对方的评价主体,学生可以对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营造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等进行评价,并且,将学生的评价结果作为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成效考核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体医融合理念,在构建“体医融合”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时候还需要充分结合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除了采用互评手段之外,还需要灵活地利用全过程监督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强化考核与评价结果的多元性、描述性和量化性。与此同时,还需要提高考核与评价结果的利用率,深入地挖掘结果当中所反映出的教育教学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给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体育教师则需要弥补现行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当中的不足之处,强化自身的健康理念,挖掘更多的“体医融合”要素,持续性深化教学改革。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体医融合视域下,需要重新明确现阶段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目标及其内容,构建起全新的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并且,在持续性深化高校医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当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实施的驱动背景之下,体育运动与医疗健康融合发展既是民众群体的切实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体医融合”理念,则需要大力地发展运动与健康产业,牢牢地把握体育运动和医疗卫生这两条保障基层民众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卢文云,王志华,陈佩杰.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化体医融合研究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01):40-50.
[2]沈圳,胡孝乾,仇军.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01):31-39.
[3]李彦龙,陈德明,聂应军等.场域论视域下我国体医融合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J].体育学研究,2021,35(01):36-43.
[4]张阳,吴友良.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融合的实践成效、困境与推进策略[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01):109-113.
[5]董宏.体医融合视阈下体育助力疫情防控的价值意蕴与实然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2):12-19.
[6]冯晓露,白莉莉,杨京钟等.“健康中国”视角下体医融合的内涵、特征与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22,39(07):60-63.
[7]曹磊,葛新.“体医”融合视域下我国健康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04):126-130.
[8]段昊,吴香芝,刘耀荣等.大数据视角下我国体医融合案例分析与推行方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01):73-78+122.
[9]李海燕,叶翔翔,李萍等.集束化护理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S2):208-210.
[10]李扬,方慧,王随芳等.体医融合服务的政策网络耦合协同:需求、供给与环境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01):57-63.
[11]刘晴,王世强,罗亮等.产业链整合视角下我国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产业化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01):87-93.
[12]余澳林,王世强,胥祉涵等.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体医融合服务供给模式及实践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23(02):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