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河南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进行大学生体育活动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河南省大学生体质下降,目前体育活动现状需要改善,通过积极措施的实施,实现对大学生群体健康的预防与治疗,推进体育活动发展路径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为健康中国建设保驾护航,为河南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份力量和建议。
关键词:河南;大学生;体育活动;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郑州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项目(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融入河南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jg2240。2024年首批河南省通识教育师范课程认定(教学工程项目),《健美操》,课题编号:教办高〔2024〕3号。
一、引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第一次将人的健康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地位,并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
根据河南省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材料分析,河南大学生体质有所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依然呈现出“平缓降低”的走向,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大学生力量、弹跳、耐力、灵敏、速度等素质呈现下滑状态;近视率逐年升高,并且向低龄化倾向;男女学生久坐不动,肥胖率持续继续攀升;龋齿、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也层出不穷;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猝死事件等。无疑这些有关身体素质的社会敏感话题直接会关系着学校体育的成败功过,诸如此类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的问题。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该注重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在“健康中国”理念的引导下,河南高校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健康为本”的意识,使体育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身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发展大学生体育运动事业,对于满足大家多层次锻炼需求、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构建健康中国具有非凡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不同专业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学校体育、体育健身活动等方面文献,百度搜索等网站,检索有关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活动研究的资料,旨在准确把握大学生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刻内涵,为探索大学生体育活动路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
对河南省体育局、郑州市体育局、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郑州经贸学院等长期从事教学的体育教师、教育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为课题的撰写提供更真实的依据。
3.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归纳、综合整理,以及对专家访谈的主张建议,进行对比分析,设计建立课题研究的思路、框架。
4.逻辑分析法
归类梳理近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学生体育活动发展路径的相关文献和期刊,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相关文献综述
查阅相关期刊有很多文献进行研究,挑选出具代表性的进行阐述。杨耀荣在《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特征及发展对策探究》中指出:健身理论薄弱,学生得不到正确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的健身观念。[2]
杨柏芳在《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指出:需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正确引导,同时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推广和普及。[3]
张沙,叶燎昆等在《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指出:大部分学生认为缺乏场地、设施是自己不能更好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4]
文献研究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但也存在一些思考,如:学校体育课在大学生体育活动和应试教育博弈中如何自处;制约河南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发展的影响因素;体育活动中的困惑和制约因素;如何发挥学校文体社团的功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实现大学生体育活动发展的路径研究。本文将深入研究学校体育与河南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相互关系,力求体育活动的优势为出发点,寻找全面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
四、河南大学生体育活动发展现状
(一)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据了解河南商学院、郑州经贸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等大部分大学体育课程面对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程。每次体育课均为90分钟,中原工学院两年四个学期每学期进行选课,学生可以充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锻炼,学校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进行选课。郑州经贸学院每学年进行选课,学生可以进行深入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和裁判法。同时有特长的同学可以进入校队并且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从而拓展自己的兴趣特长。郑州商学院大一新生第一学期进行陈式太极拳学习,第二学期进行篮排足三大球学习,大二的时候可以进行选修课学习也是每学期选一次课。大一新生充分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及三大球这些喜闻乐见的运动,增强文化自信和运动技能。大二的时候可以选择网球、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舞龙舞狮、羽毛球、篮球等自己心仪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二)校园跑普及已落实
据了解上述高校均开设校园跑活动,极大促进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动力。上课前晚饭后经常在校园里看到锻炼的人群在打卡跑步。随机采访学生答复是很喜欢这样的锻炼方式和氛围,不再待在寝室里打游戏或者聊天,结束一天繁忙的学习一起进行校园跑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拉进了友谊。
(三)高年级学生锻炼不容乐观
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写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在社会对口单位或企业实习、找工作等事情让他们应接不暇,锻炼身体显得很奢侈。因此在校园里很少见到这些同学的身影。
(四)男女生参与项目区别
校内篮球场、足球场及排球场到处是男生在运动,男生三五成群或举行三人制半场篮球赛或五人制全场篮球赛。女生参与度球类运动不高。她们相对来说更喜欢运动量不大、对抗性较弱的操舞类项目或者小球类项目,比如:街舞、爵士、民族舞、这些运动节奏明显、动作舒展并且对场地要求不多更容易受到女生的喜爱。
(五)影响运动的部分原因
进了解部分学生不热爱运动的原因为:
第一缺乏专业的运动指导,不知道如何循序渐进地锻炼。
第二没有同伴相陪不想出来锻炼。
第三缺乏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够持之以恒进行锻炼。
第四学业繁重,学习任务多,作业写的时间太长或者忙于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没有时间进行锻炼。
第五对自己容貌身材焦虑社恐的同学,不愿意在室外锻炼。
第六部分现代的大学生喜欢去健身房健身,因为那里有专业健身器材和场地,比如:标准游泳池等。通过走访发现部分学校没有室内健身房,学生由于天气过冷过热不想去室外,极大降低了锻炼兴趣。学校缺乏合适的健身器械(如:哑铃、健身球、拉力器、形体棍、仰卧起坐辅助器、健身壶铃、臂力棒)也是影响他们健身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河南大学生体育活动发展路径研究
(一)把握政策,落实责任,确保体育工作落实到位
政府部门和学校职能部门应该完善政策制度,加强执行效果,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课外体育教育引导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学校提高体育经费让其有充分的资金来购置体育课程需要的器材以及学生锻炼的健身器械。其次加大体育课时量和增加体育课程项目坚持每人至少每天锻炼一个小时。
(二)建立协会,培养师资,加强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建立体育协会,鼓励更多高校大学生加入体育协会社团。开设体育兴趣班和大课间活动以及校园体育活动和比赛。加大体育活动骨干培养和人才储备工作,搭建田径、武术、球类、操舞类等项目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教学培训平台,规范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体育活动研究中心,鼓励体育教师参加技能及新型运动项目培训,如:轮滑、舞龙舞狮、滑冰、跆拳道、散打、瑜伽、街舞爵士,吸引更多学生进入锻炼队伍。同时和兄弟院校进行沟通交流,可以进行友谊赛、交流赛。取长补短进行完善。
(三)利用手机智能健身软件促进学生校园跑锻炼
手机运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运动知识,同时易于携带操作,并且健身内容与时俱进深受学生喜爱。根据情况大家可以选择趣味走跑步和无伤畅跑。如果无基础同学可以选择:分段跑零基础入门、分段跑初级训练、跑走结合初阶、零基础跑姿养成锻炼等方式进行运动。有基础或者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20分钟放松恢复跑、30分钟速度提升跑、40分钟轻松有氧跑。
同时可以进行自我评估方法、跑步技术要点分析、180步频提升训练、上肢跑姿纠正详解。同时软件有很多模块:心肺训练、耐力提升、音乐走跑、热伸拉伸、损伤保护等科学实用视频和讲解。学生也可以上传自己的个人运动技能,有输入有输出的良性循环,会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互动及兴趣。同时可以采取不同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运动。达到体育健身目标的大学生可以抵算学分或者奖励健身卡、积分卡等。从不同方面鼓励学生参与运动。
(四)探索体医模式,实现对大学生群体健康的预防与治疗
将高校课程体系重新解构,加入体医结合理念,构建体育锻炼与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相融合,拓宽院校体育课堂的跨界功能,使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有助于健康中国建设与学校体育工作新发展。[5]建立体医结合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课程设置注意以下几个元素:学生专业、男女生性别、学生锻炼需要等元素。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测机制。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团体建设
河南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社团建设蒸蒸日上,学校需制定严格纪律和配套设施及奖励措施,鼓励大家进入社团学习锻炼。如:可以通过社团-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国家比赛-国际比赛这样的渠道,让大家朝着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为有项目特长学生比赛做铺垫和实施。同时大家把安全和快乐理念放置第一位,开开心心地锻炼健康的收获,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六)积极统筹规划,严格锻炼标准,全面推进大学生体育工作
加强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活动与社会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协作,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发展。加强体育活动及赛事对外交往,邀请兄弟院校和协会成员单位举办篮球、武术、操舞类等专业学术会议和健身知识讲座。加强互动交流,同时加强传统文化和河南本土文化的输入,如:河南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博爱县的八极拳、项城的回民秧歌、安阳都控区民间娱乐项目、让学生实现文化自信,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七)举办学校体育节和体育竞赛活动,丰富体育校园文化建设
各院系班级经常组织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文艺活动。有些高校近年来组织的体育节、体育周活动,项目多样,内容新颖,趣味性强,充分调动大学生们的参与性和组织性。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竞赛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能让学生自觉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学校或各学院要继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定期组织各项群体性活动,如:田径比赛、球类比赛、趣味游戏比赛等。定期举办学校体育节,校园迷你马拉松比赛、学院杯系列赛事等。营造丰富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节的主要形式除了开展各种比赛外,可以增加体育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加,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利用达标、比赛等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保证课余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八)借助网络媒体,发挥传播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科普活动
大学生体育活动可以利用学校官网、墙报、班级群、网络等,借助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让大家耳濡目染充分学习。所以在日常宣传中应该加大其健身科学性的宣传,更多的人能够科学、理性地认识体育活动,进而运用其为自己服务。每一项体育运动,要想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必须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项目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同时还要学习先进经验,推进健康战略,为健康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总之,政府要政策支持并增加财政投入,实现专项资助,进行精准服务,专款专用;积极统筹规划,严格锻炼标准,全面推进大学生体育工作;学校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活自信,提高大学生群体生活质量;建立体育体协,培养专业师资,加强大学生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探索体医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对大学生群体健康的预防与治疗;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健康战略,借助网络媒体,发挥传播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为健康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杨耀荣,李瑞清,张雨薇.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特征及发展对策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7(470).
[3]杨柏芳.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20.2(2).
[4]张沙,叶燎昆,黄桃林,罗玲.昆明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6).
[5]田野.体医结合下的健康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