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方案探讨

2024-12-04 00:00:00杨承卓
体育风尚 2024年15期

摘要:足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同时通过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足球运动深受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喜爱,因此有不少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足球运动当中。近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从高校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探讨并分析学生的体能训练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高校;足球教学;体能训练方案

一、引言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还深刻影响着足球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与比赛成绩的优劣。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习惯,而足球教学则成为促进他们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的重要途径。通过足球运动中的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然而,高校足球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仍面临训练方法单一、计划不合理等问题,亟需科学理论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指导。因此,深入探讨体能训练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重要性、现存问题及其理论基础,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足球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提升需要长期不断地保持一定的体育锻炼,才能够逐渐实现体质健康正向发展,而现如今的大学生很少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在平时的体育课程中,教师也更加侧重于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体能素质方面的训练,也没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足够的重视度。在高校的足球教学实践中,会包含体能方面的训练,通过参与足球运动,让大学生走向操场,增加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践活动,同时通过足球运动中的体能训练,无意识强化大学生的身体锻炼。充分利用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激发lueAhJ+pYIi8Xn00F09pOw==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动起来”;通过足球体能训练中的多样化教学,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渐提升身体素质。

(二)构建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

高校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高校的学生均是自由自主地学习状态。在高校开展足球运动,为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足球运动氛围,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在足球运动训练中,逐渐帮助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而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当前,在我国各大中小学校均有开展足球运动,足球运动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足球运动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在学校开展足球运动,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三)提升技术与战术水平

足球运动属于集体运动,需要团队的力量,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同时足球运动也具有比较强的可观赏性与娱乐性。正是这些独有的特点,才让足球运动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足球运动实践中,作为运动员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战术水平,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在长时间的足球竞赛活动中保持充足的体力,有助于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在高校,作为一名足球教练员,不仅需要在足球运动训练中重视学生的足球技战术水平的训练和提升,同时也需要将体能训练作为重点进行计划安排,也可以将足球技战术和体能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保证运动员在技战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体能素质也一样可以得到较好的提高。只有拥有良好的体能素质,才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技术、战术水平,也能够在比赛中让运动员保持稳定的比赛状态。

三、高校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训练方法问题

体能训练是一项重复的枯燥的训练活动,在训练中,很容易因为训练内容的单一、训练方法的陈旧而造成对训练抵触的情况。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教育,重点强调素质教育与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将体育教学作为重点,将体能训练作为基础,将技术训练作为关键。但是,在实际的体能训练中,教练员通常会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多讲多说,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学习,但事实正好相反,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多练,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技巧。教师没有切实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高校足球教学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足球教师在进行体能训练时,采用多跑、多跳、多练的方式进行训练,日复一日乏味的体能训练,让学生对体能训练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到训练的效果。而且,在训练中,足球教师的训练方法仅仅是以加强训练强度与训练负荷为主,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没有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兴趣出发制定有趣的训练方法,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多元化,足球体能训练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时间久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自然会减少。

(二)训练计划问题

在运动训练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能够有助于训练效果的提升。相反,没有系统的训练计划,缺少个性化的训练内容,训练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反效果的情况。

在高校,足球体能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仅仅是以足球技战术训练的附加训练进行,并没有给予体能训练一定的课时数。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体能训练,一方面给学生造成一种“体能训练不重要”的思想,另一方面会让学生的体能训练跟不上技战术训练。优秀的运动员如果需要正常发挥其技战术水平,必然离不开良好的体能素质。在足球比赛中,体能素质比较好的运动员能够以较好的身体状态来面对比赛,也能够稳定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技战术水平,甚至不乏出现超常发挥的情况。

在高校,足球训练计划的不合理、不科学,训练的内容缺少创新性,而且没有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水平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地制定训练计划,导致体能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水平停滞不前,而体能水平较差的学生,因为跟不上训练进度,而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四、高校足球教学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体能训练需依据科学的理论作为依据,以便于更好地帮助教师制定出比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训练计划,也让训练计划更加具有科学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也能够帮助学生在赛场上更好的发挥技战术水平。

(一)功能性训练理论

该理论主张运动员的体能基础为重点,以此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工作能力。在高校的足球教学体能训练中,功能训练理论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在足球运动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往往是在功能性训练理论之下来确定具体的训练强度、时间和频率等。

(二)超量恢复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经过一定强度的训练之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处于快速下降状态,此时产生较为明显的运动疲劳,通过主动或者被动方式进行疲劳消除,将身体机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此过程叫作超量恢复。在足球体能训练中,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过后,采用科学的超量恢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恢复身体机能,缓解运动疲劳,从而有利于进行接下来的训练。

(三)周期性训练理论

该理论要求在训练中需要将训练进行分段。在高校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体能训练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均有所不同。作为足球教师或者教练员,要深刻意识到每一个训练阶段所要达到的效果,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通过多种训练方式,达到训练效果。教练员对每一阶段的训练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系统分析在训练中学生的训练情况,找出训练成绩提升和下降的原因,以便于在今后的训练计划制定中,能够根据训练记录进行科学的调整,以此提升整体训练效果。

(四)系统性训练理论

在体能训练中,教练员组织科学的、持续的、系统的训练,能够让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当中,技能水平可以得到扎实地提升效果。而且,这种系统性训练,对于运动员而言,能够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既不会有突变式的负荷增加,也不会出现训练内容混乱的情况。

五、高校足球教学体能训练方案

(一)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指的是机体在较长时间内运动的一种能力。正规足球比赛的时间大概在九十分钟,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地在球场上来回奔跑,奔跑的距离往往大于10km。因此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必然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之间相互交替,从而完成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耐力需求。足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在比赛中尤其重要,假如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比较差,那么无法坚持到比赛结束,技术与战术的使用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耐力素质的训练中,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负荷与训练强度,按照有氧功能的方式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足球运动同于其他体育运动训练,在赛场上运动员的状态并不是一直跑,跑、停交替的比赛状态,对运动员对耐力素质训练有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足球耐力素质训练中惯用的训练方法有间歇训练,这种训练方法需要在高强度训练过后,采用小强度的训练,让运动员的机体始终保持训练的状态,有助于更好地提升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的训练时长一般来说要严格控制训练时长,高校学生的耐力训练一般在20分钟左右,不超过30分钟。在足球场内设置固定区域,并在区域内的不同位置设置三条直线为终点线,学生依次在起跑点准备,以加速的方式开始起跑,到终点直线处折返跑,教师利用鼓点或者音乐节奏进行加速训练,学生听到鼓点紧密或者音乐节奏加快时,要加快速度,相反则稍微降低速度。在每一组训练后会有五秒的休息时间,恢复期间内进行短距离慢跑,等到心率恢复到120次/分左右后,进行下一组折返跑练习,以此类推,每次耐力素质训练,要进行4-5组。在耐力素质的训练中,如果学生出现身体不适应或者受到运动损伤的情况,那么需要停止训练,并进行合理地调整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

(二)速度素质

足球竞赛中,高强度的对抗运动,不仅考验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同时在瞬息万变的攻防转换间,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足球竞赛场上,运动员需要具备高速奔跑的能力,同时在跑步的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展现自己的技术水平,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战术。速度素质想要得到提升,需要通过运动员机体的大脑皮层神经传导的灵活性来对机体肌肉进行放松,从而起到对机体反应速度的提升作用。因此建议将三角折返跑应用在高校足球体能训练的速度素质训练中。

在足球场内画等边三角形,边长设置为5-8米,学生通过快速转向完成训练,教师负责记录每一个学生完成的时间,然后再根据记录的时间对学生的速度素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分组,而后对这些分组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争取做到每一位学生的速度素质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在速度训练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在学生的体力最佳状态下进行,这样能够保证学生神经与肌肉活动水平处在最高水平,从而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力量素质

在足球体能训练中,力量素质训练尤为重要。在足球竞赛场上,运动员需要不断地快速奔跑,并在奔跑过程中对对手的攻击做出各种反应动作,同时还需完成各种转身、急跑急停等动作。这些动作如果想要顺利完成,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可以使用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进行力量训练的提升。在足球力量素质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水平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的制定也要符合学生的真实水平,避免在力量训练中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

(四)灵敏与身体协调素质

灵敏素质和身体协调素质能够有效地保证运动员在赛场上对突发情况进行随机应变和快速反应与处理。作为足球运动员,在激烈的赛场上,面对对手的突然“袭击”能够迅速避开障碍,做出连贯的身体反应,稳住比赛状态,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在灵敏与身体协调素质的训练中,需要将学生的身体和其技术看得同等重要,并在训练中重视将这两项进行合理地结合,使其相互配合与协调,这样才能够在不同的技术动作和身体姿势之下可以根据球的方向快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灵敏与身体协调训练中,高校采用伊利诺斯灵敏跑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场地中间放置多个障碍物,并设置具体跑动路线,以此穿过障碍物达到终点。这种训练方式不仅考验学生的身体灵敏度,同时在快速奔跑过程中要敏捷地躲过障碍物,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教师将每一次学生的训练时间进行记录,找出用时较长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灵敏与协调素质进行训练,努力提升学生的灵敏与身体协调性。在足球体能训练中,很多教师会忽略灵敏与身体素质训练,认为其他身体素质会更加重要。但是在真正的足球赛场上,运动员的灵敏与身体协调性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面对赛场瞬息万变的赛况和不确定的对手的技战术发挥,运动员需要利用好自己的灵敏与身体协调性等素质,来对抗对手的“攻击”以及适应赛场上的多种状况,尽可能地争取比赛的主动权,赢得比赛的得分,最后取得比赛的胜利。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还有助于优化足球人才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足球后备人才,助力足球文化的传播,加强和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了解与热爱。另外,通过足球的体能训练,对学生的足球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足球体能训练中,各项素质训练均要在科学的合理的训练计划之内丰富训练内容,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康振江.新时期课程思政在高校足球体能训练课程中的运用探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2022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体能高峰论坛交流大会论文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22:120-121.

[2]李光旭,李传兵,王伟.高校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的优化路径分析[J].拳击与格斗,2022(07):31-33.

[3]王苑.论高校足球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J].田径,2022(0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