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专教育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体育教学活动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举措,必须发挥自身成效夯实学生锻炼基础。基于此,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阐述了中专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进而分析了中专体育教学现状,最后针对性提出中专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策略,旨在为促进中专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专体育教学;身体素质;教学策略
一、引言
中专学校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在职业需求上具有一定的体魄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才能面对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各项压力。中专体育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职责,必须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促进中专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丰富教学模式与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坚实体魄,对于实现体育教学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中专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
中专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方向在于培养具有从事一线生产技术能力的技术人才,工作性质具有时间跨度大、工作强度高等特点。在这种工作性质下对于中专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无法胜任后续的工作需求,甚至会降低自身的工作竞争力。中专体育教学作为一种针对中专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培养方向的教学活动,能够借助科学的教育手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1]。此外,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也能进一步促进中专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确保学生能够自发地、积极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掌握体育锻炼要点。中专体育教学还能够借助强度合理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互动精神,磨炼学生意志力,使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得到锻炼,达到心理意志与身体素质双重提升的目的。体育教学zA9vrVeZbRR4H+x9x4c6P4zZI9zJxhaTXYTuDmEs0KY=各项功能的有效发挥,也带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中专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渠道,对于解决学生自主锻炼机会少、体育知识获取面不高的问题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目前来说,中专学生面临着较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精神压力更加庞大,有效的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问题、缓解学生焦虑心情,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得以养成强健的体魄与坚定的意志,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即便在没有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时也能自觉地锻炼身体。体育习惯的养成,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长期保障,未来发展有了更加强壮的身体素质也能进一步带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适应社会的能力[2]。
三、中专体育教学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中专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有着极为关键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说,中专体育教学长期面临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与国家顶层设计要求不契合的问题。部分中职院校忽视体育教学的应有价值,在课时安排、资源投入方面缺乏对体育教学重视,难以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部分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忽略学生基本学情与基本身体情况,仅以教材或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致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较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3]。还有部分教师片面认为中专体育教学就是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意识的养成。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仅仅将体育课作为放松、娱乐、游戏的平台,为后续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起到了一定阻碍。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来说,因为中职院校对体育教学重视度不足、教师教学理念传统等多方因素影响,致使许多中专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过于依赖某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与传统性。目前来看,中专体育教学多以教师带领学生热身,随后讲解本堂课体育知识要求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的模式进行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情以及基本身体素质情况,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更无法梳理出终身锻炼意识,体育教学形式化、呆板化现象严重,也难以满足新时代体育教学要求。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体系作为中专体育教学的“指挥棒”,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积极性、明确学生体育学习问题、明确教师教学问题以及掌握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借助教学评价体系实时掌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教学改进。但是体育教学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学相比具有实践性特征,许多内容难以量化,传统评价方法难以适应体育教学考评需求。再加上许多教师不重视体育考评,多以体育技能或体育项目测试作为考评形式,不利于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多应用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仅影响到了教学质量提高,也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训练
中专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体魄与良好的心态。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往往也需要采取针对性训练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比如:针对耐力素质方面的心肺功能训练、力量素质的肌肉力量训练等。针对性训练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制定,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4]。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说,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严重缺乏针对性训练,多以具有普遍性的体育技能训练为主,没有结合学生具体身体素质要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四、中专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和游戏激发体育锻炼兴趣
中专体育教学长时间处于效果低迷、成效不足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改革力度不足,教学模式过于传统,难以引起“教”与“学”化学反应。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具备充足的学习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自然也无从谈起。因此,中专体育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灵活转变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体育锻炼热情,加强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看足球比赛,对世界各大俱乐部的足球比赛兴趣浓厚;有些学生喜欢篮球比赛,是NBA的忠实观众;还有部分学生对体操、舞蹈等项目兴趣浓厚。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可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相关项目的视频资料并进行剪辑处理。学生在观看自身喜欢的体育项目视频时能够被其吸引,加强对体育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加强引导并强化思想教育。在真实的比赛视频下进一步渗透体育精神、体育健儿荣誉感,使学生更加明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体育运动意识。
其次,在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制定,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5]。比如:足球是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除了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外,学生还需要进行长时间强度较大的身体跑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足球颠球训练作为足球项目的一项基础训练内容,但如果一直让学生重复性的机械性颠球动作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可改变训练方法借助游戏的形式打造出寓教于乐的“颠球接力赛”活动。学生可在距离50米的赛道上出发将球颠到终点并让另一名学生接力,在颠球过程中不能使足球落地,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在游戏竞赛的驱动下,得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养成运动意识。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
中专体育教学需要遵循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并保障教学空间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夯实学生的体育主体地位。教师应尽可能保障学生制定规则的机会并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设计者,进而帮助学生加强体育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篮球项目时教师可借助划分小组的方法制定活动规则。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可使学生对战术安排以及规则内容进行实际商议与学习,进而增强学生间的配合度与默契程度。教师可对学生篮球运动过程进行录制并与学生一同观看录制的视频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活动规则与活动执行主体,潜移默化间起到了一种引导参与意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实践主动性与开放性思维发展。学生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得以灵活运用各项技战术推动创新思维发展,使其乐于融入体育实践活动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增加比赛项目,组织本班内或班与班之间的学生开展比赛[6]。中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各类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比赛营造出充分的体育氛围,潜移默化中渗透体育观念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中职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胜负意识,结合这一特点开展活动竞赛,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体育锻炼做好充足准备,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此外,也可在体育课堂组织竞技比赛中设立一些新的规则,灵活调整比赛难度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感知度并形成规则意识。在健康身体和良好品质的支撑下,学生的个人生活与职业发展将更加明朗。
(三)拓展训练项目与中专体育教学结合
从中专体育教学创新突破角度来说,拓展训练作为近年来具有较大关注度的体育运动形式,与中专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与教学模式,在增强被教育主体身体素质与体育意志方面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结合拓展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中专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结构进一步完善,进而实现中专体育教学的健康目标。在此期间需要注意,中专体育教学结合拓展训练项目并不代表需要替换所有传统体育课程,二者之间并不相悖,而是互相补足、互相促进的正向关系。因此,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生具体学情以及基本身体素质情况,针对性设计、引入拓展训练项目,实现对体育教学课程的重新设计与改造。教师应从中专学生体育运动学习兴趣与体育运动心理角度出发,围绕“生命健康”这一主题尽可能加强拓展训练项目的趣味性与创新性。在此期间,教师也可引入充沛的体育观念与人生观念,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的体育意识并拓展体育课堂教学形式[7]。拓展训练许多相关的器材配置,但因为诸多因素影响许多中专院校缺少这方面投入。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布置场地或制作器材。比如:在“穿越火线”项目中,学生可借助毛线、绳子等物品自行编制绳网,障碍物选取方面可利用课桌或凳子等物品。活动开展不仅节约了物资投入,也吸引了学生主动动手动脑,为形成终身体育自觉性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
(四)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做好设备设施的配备
中专体育教学应始终围绕“强身育人”“生命健康”等主题确立体育教学目标,树立以生为本教育观念全面升华体育教学模式。在此期间,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身体素质提高自觉性以及体育观念的塑造性,一方面加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在空闲时间也能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在中专体育教学中加大生命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度,围绕这一核心打造具有专业知识内容与体育技能的教学结构。在此期间,教师应顺应国家政策要求,确保中专学生身体素质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形成终身锻炼意识进一步促进自身身体体质提高。中专院校应打造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体育文化,组织各类体育活动营造出具有浓厚氛围的校园体育文化,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操以及晨跑,利用多元化的体育形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此同时,为了保障中专体育教学的高效化开展,中专院校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配备先进的体育器材,保障学生体育学习以及锻炼的高效进行[8]。针对学校当前存在的破损老化设备也应加大维修更换力度,避免因为设备问题干扰学生锻炼。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身体素质,也应结合课堂体育教学以及课后活动锻炼形式,全方位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专体育教学作为提高中专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举措与重要途径,学校方面必须给予重视并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师应充分把握先进教育理念,以生命教育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核心,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引导学生参加课堂体育活动进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体育运动自觉性。因此,中专体育教学应运用多媒体和游戏激发体育锻炼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拓展训练项目与中专体育教学结合、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做好设备设施的配备,实现强身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冠.试析体教结合理念下的高校冰雪体育运动教学实施策略[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2):47-49.
[2]薛志学,李素婷.新时代高中体育教学的制约因素与优化策略研究[C]//中国班迪协会,澳门体能协会,广东省体能协会.第八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871-875.
[3]唐盘珍.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策略探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南宁论坛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2:47-50.
[4]陈晓梅.不同体育教学模式对提高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1(37):26.
[5]朱志华.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73.
[6]宋俊利.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J].考试周刊,2020(71):117-118.
[7]黄帅,李凤,肖可平.“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实施途径研究”课题成果展示[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3):265.
[8]汪西龙,高嫣青,梁勇增等.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成绩的发展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五卷).[出版者不详],2018: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