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2024-12-04 00:00何倩宜
师道·教研 2024年11期

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直是教育热点话题,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是提升了一个高度。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通过抽取深圳市大鹏新区溪涌小学四、五年级学生71人作为样本,以四年级(2018级)为实验组,五年级(2017级)为对照组。一共发放调查问卷71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到有效问卷68份(有效率为95.8%)。其中男生39名(占57.4%),女生29名(占42.6%)。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量表)》,此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八个内容量表构成。调查显示,32.4%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这四个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开展为期一年的家校劳动教育,对照组则不开展家校劳动教育,探究家校劳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及家校共育的策略。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学校重主科而轻副科,综合实践类课程流于形式、缺乏专业的师资、设备资源不充足、课程被占用、相关评价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

2.家庭方面,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家庭氛围不和谐,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父母关系不融洽等;父母的教育不当,如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过于粗暴。

3.社会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快速发展,手机、电脑使用普遍化。“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大媒体所传导的价值观也在改变着学生的思想。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缺乏明辨事理的能力,易受不良信息的侵害,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家校开展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参与劳动,学生能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学生在劳动中通过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一系列过程,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劳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及时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通过这些过程促进小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2.劳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劳动教育除了可提升小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外,还促进其社会性发展。首先,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劳动通常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互动、沟通与配合。在这种互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满足其归属感和亲密感的需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服从大局的品质,使其会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其次,通过家校社相互协同,搭建劳动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四、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成效

(一)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的家校劳动教育机制。家校协同推动劳动教育,只有建立健全的劳动育人机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计划,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家长的积极性,确保劳动教育正常、有序开展。建立“学校主导——家长助推——任务驱动——评价激励”的劳动教育家校合育机制,统筹拓展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劳动教师,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全方位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2.依托家长学校,树立正确劳动教育观。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不少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手包揽完成家务活,不给孩子劳动实践的机会。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不少年轻人“不会做饭”的例子。家长学校可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主题沙龙”“家长课堂”等活动,为家长提供方法指引,交流家庭劳动教育经验,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3.搭建家校劳动实践平台。通过搭建家校劳动实践平台,增进家校劳动教育氛围。学校可以创造契机,将家庭成员共同拉入到劳动实践活动之中,以活动促氛围构建整体的家庭劳动氛围。如设置学校劳动月、家庭劳动日、家长进课堂、家庭劳模大讲堂、家长孩子进社区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中深切体会劳动的魅力,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

4.设计家庭劳动清单、家庭劳动指导手册。学校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推出家务劳动清单,明确不同年龄段所需完成的劳动项目以及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标准,为家庭劳动提供明确的指南。通过体验多种劳动项目,帮助学生掌握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设计科学合理的家庭劳动指导手册,引导家长“手把手”教会孩子不同年龄段所需掌握的生活技能,帮助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对孩子进行科学指导。

5.完善家校协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反馈与评价是劳动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评价促进课程质量提升,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可依据劳动课程目标,编制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通过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感悟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劳动项目成效,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分层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二)家校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

1.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通过家校合作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劳动教育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占比均有所降低。学习焦虑前测检出率为16.22%,后测检出率为8.11%;过敏倾向前测检出率为13.51%,后测检出率为5.41%;恐怖倾向前测检出率为10.81%,后测检出率为5.41%;冲动倾向前测检出率为16.22%,后测检出率为5.41%。而对照组学生则无降低。

2.社会美誉度提高。溪涌小学罗玉涵同学拍摄的劳动微视频《爱劳动,树美德》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进行全市展播,溪涌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做法也获得多家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

3.学生劳动技能提升。溪涌小学学生参加区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生活劳动美”微视频云端评比等比赛中,共有29人次获得区级奖项,学生劳动技能普遍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