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拓展了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思政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当代价值提供了载体。
一、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设计
1.利用网络新媒体,提升思政课堂吸引性
当前网络课堂技术日益成熟,为思政教师利用网络新媒体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供了基础。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网络视频、音频、动画、VR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满足小学生追求新鲜事物心理的同时,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设计。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主线,让学生课前在网络查找带有不同时期文字的文物图片,查阅了解文物相关历史背景、文字内容含义、字体变化特点等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文物或博物馆管理员的口吻进行讲述,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联汉字以及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一方面,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来,如搭建传统文化长廊、传统文化宣传栏、中华伟人雕塑等,打造传统文化校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传统文化校园情景剧、传统文化纪录片观看活动等。打破传统单一的讲授教学方式,转而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为中介,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外部影响慢慢纳入学生的主观世界中去,比如在国庆节到来时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让学生明白国庆节的由来,认识革命烈士为振兴中华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骨气和底气,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3.开发校外文化实践基地
“校外环境建构着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伦理空间”,因此思政课堂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要拓展到学生的家庭、社区甚至整个社会环境中去。思政教师需突破空间限制,带领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地调研,带领学生前往当地传统文化景点进行参观或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实践教学在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实现感悟、升华、再体验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中,为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感受革命烈士身上展现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东江纵队纪念馆进行参观,通过展览馆中复原场景以及多媒体互动形式让学生直观、切实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烙印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提升思政教师文化素养,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1.搭建大中小思政教师学习交流平台
对于思政课而言,思政教师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路人,因此思政教师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思政课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力量的重要前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增强大中小思政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大中小思政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衔接。因此,可以在大中小思政教师之间搭建沟通平台,比如邀请大学思政教师开展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沙龙、课程资源共享、学科调研等活动,打破各学段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壁垒,提升大中小思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加强思政教师专业培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目前面临着难以发挥全部作用的困境,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思政教师的文化素养不足。因此,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培训和研讨会,让思政教师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知识的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探讨学习,借助学科交流与融合,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方式,让思政课堂突破单一学科视角,打造一支兼具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小学思政课堂作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需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弘扬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师道·教研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