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多发,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青少年群体,还是可以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尝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老师理应自觉承担起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打下“精神的底子”。
一、演绎文中人物,思考人生意义
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小说和叙事性散文,也有许多经典的戏剧,如何让书中的人物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对生命的追问,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课本剧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要让学生理解哈姆雷特对生与死的抉择,那就把他当时的困境演绎出来。
在我的语文课上,设置了很多的角色扮演,但囿于课堂的时空限制,也受限于简单的分角色朗读。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旨,感悟生命真谛,我每周会拿出的一个早读,让学生们表演编排好的课本剧。而为了方便排练,学生往往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当然,也可以邀请其他组的成员来客串。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美的道具,但每个演绎课本剧的早读,依然是学生们最期盼的。《党费》《药》《阿Q正传》《荷花淀》《哈姆雷特》《雷雨》《玩偶之家》《氓》《孔雀东南飞》……学生设计台词,甚至大胆进行改编,展现出全部的热情与才华。
二、研究作者生平,激荡生命热情
读书中人物,虽然有趣,但毕竟大多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往往让学生产生不真实的错觉。而中外文学史上,大批的天才作家们,不仅用伟大的作品慰藉着人们的心灵,也用自己伟大的人格引领着我们前行。讲文学作品,就离不开作者及时代背景。对于一些特别伟大人生经历特别丰富的作家,我往往不只是简单的讲述他们的生平,还会补充许多的逸事、史料,让学生从他们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而激荡起生命的热情。
讲《赤壁赋》,就一定会讲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并补充余秋雨写的《东坡突围》,领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我也会向他们推荐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他们了解中国文人内心的坚定与豁达,一种“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的淡定,一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
三、写作对话自己,热爱珍惜生命
言为心声,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沉下心来思考生命的问题,人生的答案,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
我会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要求学生写“心理作文”,即观察自己的内心,通过写作与自己对话。刚进高中,我一定会让学生写一篇《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让他们回顾自己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阶段是如何为了中考而努力拼搏的。因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很多孩子刚升入高中时,很容易迷茫。高考好像还遥遥无期,中考前又如此拼命,趁着刚入学先“小憩”一下。通过对自己中考备考的回顾,他们感受到拿到这份通知书的不易,从而不敢再懈怠。每个元旦,我都会让学生给自己写一封信,总结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写下未来一年的计划。高考前一百天,我也会让学生写一封给未来的自己的信,我会帮他们保管到毕业那一天。
四、聆听窗外声音,提升生命价值
在今天网络媒体特别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窗外的声音。
每年的《感动中国》视频是学生必看的内容,不仅要看,还要写读后感。“感动中国”人物虽然每年只评出十个人和一个群体,但他们代表着各行各业的精英,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一些好的励志电影也是学生必看的视频。《阿甘正传》《死亡爬行》《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垫底辣妹》……这些经久不衰的励志电影,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快乐和感动,缓解他们学习中的焦虑、压抑情绪,也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鼓励他们追求梦想。还有一些网上很红很正能量的小视频,我也会下载下来利用课上的时间给学生看。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