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现阶段我国仍存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等各种问题,在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前提下,亟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修复的系统性指引,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优化策略,这也是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保障。
基于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城乡发展不断挤占自然生态空间,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环境问题逐渐显现。为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目前国家对空间体系进行“五级三类”改革的背景下,应着重顶层设计,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流程贯彻美丽中国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通过规划实施和监督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创建山青、水秀、林郁、田沃、湖美的宜居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的一切生产、生活均离不开自然,因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到我们的存亡之基,我们必须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头等大事,将生态环境优先理念贯彻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修复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持续发展、永久存在。
人类从学会刀耕火种以来,便持续不断地与自然环境积极斗争,通过改变环境为人类提供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人类需求不断提高,森林破坏、水体污染、沙漠化、荒漠化、物种减少等多种负面影响也日益增多,局部地区生存环境剧烈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通过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水体污染、绿化造林、防风固沙、修复土壤,可以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消除生态胁迫,改善和优化生存环境。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而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食物链和营养循环等关键环节,将有效地维护这种平衡。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将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甚至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灾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赖以存在的必要基础,必须从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三个多样性层次进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息息相关。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个世纪以来,受人口大爆发、工农业急剧扩张以及战争和社会动乱等影响,工业、农业、建筑业等产业发展以及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多,人类干扰自然生态环境的纬度、强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滥垦滥牧、超采多采、无限扩张导致许多地方出现了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减少、草地退化沙化、水土资源流失、沙漠化和石漠化扩张、水资源枯竭污染、大气污染、动植物减少等生态问题,使得森林、草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全面退化,水蚀、风蚀、冻融造成的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濒危物种日益增加,天然湿地大面积消失,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面对日益突出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从2000年开始,我国从编制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开始逐渐形成了国省市县四级自上而下、统筹衔接的生态保护规划体系。但是该规划是与国民经济规划相配套的五年规划,虽然在指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层面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但由于其规划主管机构的局限性,使得其规划与空间落位衔接不够紧密,无法顺利落地且存在与地方发展空间的矛盾冲突,因此亟需从空间规划角度统筹保护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保护修复项目。同时,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涉及林地、草地、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多种资源,这就导致其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必定面临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林草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水利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以及发改、财政等多部门共同管辖、修复、监督的问题,导致实际修复过程中存在各部门只负责对应资源的修复Orofn7rc7mEfSC8/rI/dthZUFRpafao6GMsymzMHmWM=,缺乏统筹,系统性不足,没有从山体、水体、林草保护的系统性出发,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化修复的角度出发,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流域上下整体修复、系统治理、综合保护,导致资源浪费和资金浪费。
面对日益突出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在过往的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美观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物理和化学工程修复为主,大行机械化、模板化修复的现象,这就导致在修复过程中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和各地区的自然特色和适宜性,缺乏总结吸收劳动人民运用的封山育林、休耕轮种等结合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宝贵经验,在修复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生态环境优化的途径分析
当前,社会发展处于信息化时代,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空间治理和生态恢复机制,可以充分利用遥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空间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实施监督体系。该系统以国家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依托,以“一张图”为基础,为国土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了数据和信息支持,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使其在开展国土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标准、规范、统一”的思想为指导,对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专项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管理体系。通过对以上资料的运用,可以为项目管理、实时监督、效果评估等方面提供统一的资料。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整治和生态恢复工程的特征,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相关的专题统计和分析;要把国土整治和生态恢复规划成果纳入审评程序,从多个环节入手,对规划成果进行动态审核。同时,利用可视化技术,将影像与资料相结合,直观地了解各地区国土治理与生态恢复规划的成果,协助工程实施过程的审批工作和建立年度计划库;可检查土地整治和生态恢复工程成果图纸、审查报告、修改意见、成果批复等,确保国土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得到科学有效地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形态复杂,要在编制总体规划或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时,针对城乡差异、地形地貌差异、资源禀赋差异、生态功能差异做好差异化布局:
重点抓好乡村生态修复。我国目前乡村地区占比仍然巨大,自然生态环境修复首重乡村,在进行空间规划布局时要结合乡村振兴政策,用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厕所改造等相关政策推手,将乡村生态修复相关理念贯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污染治理、测方配土施肥、农村居民点整治、生态水环境整治等各方面工作之中,积极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构建健全的农村生态体系。
突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治理。要根据国家双重规划的规划指引,将“三区”中的长江、黄河、青藏高原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四带”中的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海洋带为重点,针对其生态功能、自然禀赋和地形地貌,从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层面,综合治理三区四带的山体、水体、森林、草原、湿地和农田等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促进重点区域自然生态景观、自然生态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向好,发挥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解决城市化区域的现存问题。针对城市化区域存在的大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绿化不足、水资源污染、通风廊道不畅等大城市病,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口袋公园、疏通城市通风廊道、优化污水管网体系等科学规划、合理设计,解决城市大气、水资源和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通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可以有效制止城市无序扩张,减缓城市扩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挤占。
贯彻系统保护治理理念,指引一体化保护修复。在进行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在对全域生态、城镇、农业空间进行规划和治理的时候,要贯彻系统治理理念,不能仅针对生态空间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问题,农业空间针对农业、农村振兴和发展问题,城镇空间解决城镇开发、利用问题,而是应将三生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从共同保护、发展、治理、修复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在进行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安排时,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共同修复为指引,从流域角度,多安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综合性项目,少安排退化林草地修复、湿地治理等单要素项目,通过系统性项目的实施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目前,资源渐进枯竭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涉及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土空间是保证我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基本要素,促进国土资源高效利用,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的当务之急。鉴于现阶段我国仍存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等各种问题,在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前提下,亟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修复的系统性指引,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探索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优化策略,这也是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西安遥志众创土地勘测规划有限公司)
炎黄地理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