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拥军优属活动曾提高了现役、伤残军人和烈、军属等群体的社会地位,动员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参军入伍,激励着无数军人英勇作战,为取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拥军优属传统的前提下,北京地区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春节拥军优属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北京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通过发慰问电、写慰问信、举办文艺汇演等方式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对志愿军,烈士、军属和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进行物质慰问和精神安抚。这些活动既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又提高其政治地位,也由此调动社会民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推动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众志成城
为实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和地方共同组织了春节拥军优属运动,其中以内务部为首的中央部门主要负责运动的指导,地方政府负责运动的具体开展。
在1950年12月,内务部颁布了《优待暂行条例》,其中明确指出必须尊重并提升烈士家属及军人家属的社会地位,并提供精神上的慰问。这些慰问包括但不限于“贺功贺喜、悬挂光荣匾额、在重要节日进行慰问、在会议中设立烈属军属席位”等。紧接着,1950年12月2日,内务部与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联合发布了《指示》,强调在新年及春节期间,要在政府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推广拥军优属运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首次在春节期间发出的拥军优属号召。
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北京市的民政部门、拥军优属委员会、优抚委员会以及街道优抚小组等机构均制定了节日拥军优属计划。1953年春节,北京市民政局、优抚委员会向各区下发拥军优属通知,要求各区分片召开时事座谈会,举办军民联欢会;对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及在京的解放军、志愿军休养员进行慰问;组织群众挨户慰问烈士家属和军人家属;各公共服务机构给予优待活动,包括电影院对军烈属免费开放,公园择定日期对军烈属免费开放;发动各界人民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等。
专门负责拥军优属工作的北京市拥军优属委员会制定的计划更为详细。将2月6日至20日定为春节拥军优属运动双周。在此期间,组织慰问团前往地坛疗养院和陆军医院,对伤病员进行慰问;同时,以区为单位,召开军民联欢会和座谈会,举行春节团拜,赠送锦旗等。1951年春节,北京第五区制定了详细的拥军优属计划:第一步,区长召开行政会(科长联席会)研究拥军优属运动如何开展并作了初步分工;第二步,民政科召集军属代表小组长会,文教科召集教师会,宣传拥军优属运动的意义,研究组织分工路线及联欢等问题。将实施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慰劳阶段;第二,联欢阶段。其中,对于第一阶段中慰劳品的分配进行了详细规定,如烈士家属:每户一对大灯,牌匾一张,315斤肉,一支红花,荣军、立功家属:每户一对小灯,一张牌匾,一支红花,肉(荣誉军人与烈士家属一致,立功家属与军人家属一致),三斤粉条。军工家属:每户一张牌匾,113斤肉。
对于乡镇、街道和村等开展春节拥军优属活动需要制定具体的提纲。如海淀区在1953年春节活动中,要求乡镇、街道和村子按照以下几点拟定具体的提纲:召开军民联欢会参加人数、单位、军人家属户数、演出节目;给军人家属发动贺喜,参加人数及方式;村中自愿慰问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实物、款数,慰问者姓名、军人家属反映;群众军人家属给前方将士写慰问信的件数;帮助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干了哪些活、发动了多少人,儿童参加做好“一件事”工作人数;各大学到村慰问军人家属参加人数及方式;1952年代耕工作中的优缺点,军人家属对1952年的优待工作好坏的反映。在拟定完成的同时,按照提纲把执行情况上报。各村的计划则更加细致入微。海淀四王府村为开展1953年的拥军优属运动,2月5日召开村委员会、党团支部优抚委员会、妇会等部门等31人的干部讨论会,确定春节拥军优属的步骤,决定组织妇女由7日起赴各户给军人家属洗衣服,发动民兵自卫队由11日给军人家属扫院子、挑水、推碾子等工作。6日召开招待军人家属座谈会,并当场由主要干部及党团员等24人自愿准备于明天欢迎军人家属,共拿出25700元买实物招待,同日召开军人家属座谈会,由村长、副村长、民政委员详细说明对生产争取模范等问题。
除了制定计划之外,各区还设立了专门负责慰问的组织和个人。以1951年第六区的春节拥军优属工作为例,首先召开了驻区企业机关团体的联席会和行政会议,区长在会上号召各单位重视配合这一工作,然后又召集区委宣传部、青、工、妇及公安局派出所联席会,成立了临时的春节拥军优属委员会,各段以派出所为主,区街代表参加组成拥军优属小组,领导与推动全区的春节拥军优属的工作。而到村一级的基层,由各村村长及优抚委员具体负责拥军优属的事宜,比如检查烈士、军属、残疾军人等生活情况及安置情况,并进行详细填写。
事实上,除了下达指示和发出号召外,中央和北京地方还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春节拥军优属运动。基层部门的文教科负责宣传拥军优属工作。如北京市第五区文教科负责宣传工作,负责宣传发动识字班、夜校班配合慰劳依靠发动工人运送慰劳品,秘书室负责干部调配。学生通过文艺表现进行拥军优属活动宣传。在1951年春节期间,为响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发起的拥军优属号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市立男三中、女三中等校的话剧团于春节前后下乡进行宣传工作。广大群众结合抗美援朝爱国日活动,进行宣传活动。在爱国日这一天,农村以检查优抚代耕、卫生、认字为主要内容。在街道居民中,以检查优抚与尊重烈军属以及参加街道工作为主要内容。
关怀备至
发送贺卡、慰问电和荣誉品是较为普遍的精神慰问方式。为迎接1951年春节,北京市市长聂荣臻、副市长吴晗等印制两万多张贺年片,发送给伤残军人、烈军属。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北京市第十六区政府也对优抚对象进行了送贺卡、送匾的精神慰问活动。如在春节前由区长署名印贺年片分送各军属家中拜年;城子镇镇街干部率领群众给刘宝坤等功臣之家庆功贺喜、挂匾;城子镇镇政府、工商联以及东毓兴煤矿等单位制作了锦旗、匾额,12月由区长带领镇街干部、学生、青年团、妇联以及工商各界,去李殿有、李广有、刘炳福等三位功臣家中贺喜,并致以亲切的慰问。显然,这些活动对烈、军属等优抚对象产生了重要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功臣家都像办喜事一样,如李老太太换上了新衣,扫干净屋子,在院中摆上茶水,大家给她戴光荣花、贺喜时,她乐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春节期间的文艺演出也是一种普遍采用的精神慰问方式。为了迎接1951年春节,北京市总工会、文联、学联等各单位组织联欢游园大会,与军烈属共同联欢。北京市第五区举办了学校与军属联欢,部队与军属联欢,以及全体军属联欢等3次联欢活动,甚至在部队与军属联欢会上还安排了发言活动。北京第十六区为了迎接1951年春节,在年初一、初二组织青年团员、妇女和学生等组成秧歌队进行表演慰问活动。
随着朝鲜战场形势的不断向好,1953年的春节慰问演出更加丰富。春节当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志愿军专门开办春节文艺节目专栏,不仅播放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陈沂向全国边防部队的讲话,还推出了京剧演员郝寿臣、马连良和李少春等表演的京剧“盗御马”“打渔杀家”等节目。除夕当晚,北京农业大学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慰问志愿军及军人家属、烈士家属。北京百货公司还组织了150多人的慰问团,组织京剧组、曲艺组、歌咏组、舞蹈组“轮流为伤病员、休养员演出”。实际上,节日文艺演出,既增添了欢乐气氛,又给予了现役军人、烈士家属、军人家属等精神鼓舞,有利于缓解抗美援朝战争带来的紧张气氛。
与此同时,在通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民众纷纷向志愿军、烈士家属、军人家属邮寄书信进行精神慰问。在1951年春节来临时,包括自来水公司工人、中学生等给前线作战的志愿军写了11万封慰问信,装满了6个大木箱。1953年春节,工厂职工、高校师生等更多的人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北京电业局职工一共给志愿军写了320封信……北京人民印刷厂职工一共给志愿军写了896封信……北京电车公司环行路赵光犀小组给黄继光的母亲写了一封非常亲切的信,表示愿意做她的儿女”。春节前仅师大附中一部就写了240多封信,很多学生把自己的学期成绩单也寄过去。1953年春节期间,一位清华大学67岁的老教授写信给志愿军:“我还有几天就要68岁了,但是我要向你们保证:我要继续翻译苏联文学,要努力学习政治,搞好教学”。据统计,从1950年11月到1953年4月抗美援朝期间,北京人民送给志愿军的慰问信就达32万多封。
群众表示,“看人家戴着大红花多光荣,我要写信给前方的儿子,教他向功臣学习。”“我们要写信给我们的子女,要他们继续立功,立更大的功,来答谢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培养和教育。”志愿军在回电时也表示:“两年来,我们在祖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热情鼓舞下……把抗美援朝的神圣事业进行到底,并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而奋斗!”
济困扶危
除精神慰问外,物质慰问是北京地区各级政府机关的一项必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人家属、烈士家属等的部分实际生活困难。
据统计,在1951年春节期间,北京市政府对优抚对象发送了大量实物,“拨付优待粮食共计53万斤,计划在春节前夕分发给贫困的烈士家属和军工家属。其中一部分用于购买猪牛羊肉,惠及全市19153户烈士、军人、军工家属。具体分配如下:每户家庭成员为一人至两人者,将获得2斤肉品;三人至四人者,将获得3斤肉品;五人及以上者,将获得4斤肉品。此外,为了向烈士家属、立功家属、二等及以上荣誉军人以及参加朝鲜战争的志愿军部队家属表达特别的关怀,上述分配标准中每户将额外增加一人份的肉品”。1953年春节期间,海淀区对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及残疾军人共计发放了23601000元的慰问金。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北京地区给志愿军的慰问金达172.8亿元,慰问品共74万多件,慰问袋有8.8万多个。实际上,考虑到当时的经济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支出需求。在1949年的财政收支中,大约一半的财政赤字是通过发行货币来解决的。但即便如此,无论国家还是社会,都将物质慰问作为拥军优属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区政府还发动群众力量解决军属实际困难。1951年春节期间,第十六区的东辛房在居民小组会上,经过组长向居民动员后,群众自愿送食物。如看自来水的李长明听后表示情愿自己过年少吃喝一点,拿出半袋面来慰劳军人家属们过年吃顿饺子。同样在1951年春节,北京十六区的门城两镇动员群众共捐了10060750元、80斤肉、21斤干粉、70.5斤小米。最多的受捐人得到了1袋面、150斤大米。而在西辛房,平均每位接受人都得到了半袋面、20斤大米和2万元钱。1953年春节,北京海淀区四王府村群众自愿献金292700元,给军属买了17条毛巾、68块肥皂,糖果等。
很多北京学校组织了学生慰问队,向优抚对象发送慰问品。如北京一些高等学校的师生给在校的军属、烈属拜年,根据各军、烈属的需要送了很多慰问品。在物质慰问品的选择上,很多人也是精挑细选,以至“为了商量买什么慰问品最适合志愿军的需要,教师们时常在一起商量。有人想到志愿军在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时需要球,就买了足球,有人听说志愿军在学文化,就买了识字小字典”。虽然这些物质慰问活动对优抚对象的生活保障作用是有限的,但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对烈士家属、军人家属等优抚对象的一种关爱,充分展现了拥军优属的社会价值。京西矿区田寺村妇女杜云甫等帮助军属曹金娥、王利兰磨豆腐,并安慰她们说,“你们家的人在前线是为了大家,我们吃啥也不能叫你们看着,咱们都要欢天喜地的过年,使在朝鲜前线的人也安心”。
就实际情况而言,抗战时期的拥军优属活动发挥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实现办大事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尤其是在面对国家战争这样的重大事件,通过送贺卡、慰问信、文艺演出等多种物质慰问形式,给予优抚对象精神鼓舞,提高军队作战动力。通过发放面粉、猪肉、小米等物质慰问,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免除优抚对象的后顾之忧。抗战时期的春节拥军优属活动在国家的动员与组织下以社会运动的方式展开,使社会民众广泛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个人的多层次共同参与的局面。
物质与精神上的拥军优属活动不仅改善了烈士家属、军人家属以及残疾军人的生活条件,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因此,在各种社会运动中,他们往往能够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如西单区军属杨氏,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一周发动了9000多人在和平宣言上签了名;西四区军属濮良至捐出传家至宝秦代玉玺一颗,有的烈士家属、军人家属协助政府检举反革命分子,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带动群众捕蝇、捕鼠搞好环境卫生;京西矿区军人家属已经50岁的陈头花,不但自己参加劳动生产,还带动群众组织互助组,使土地产量较以往增加63%。由于革命烈士家属、军人家属积极工作,努力生产,选出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9人,区代表181人,村代表1323人。此外,拥军优属活动激发了后方养伤志愿军继续参战的热情。1953年春节,北京市海淀区召开军队、拥军优属模范代表座谈会,一致认为“本区的优抚工作对军队是一个很实际教育”。在东四区召开的庆功大会上,休养的志愿军战士崔建国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政府对军人家属照顾得太好了,我们非常感谢政府,我现在还在休养,但我要早日把身体养好,重返前线,消灭敌人,为人民立更大的功”。由此可见,通过抗美援朝期间拥军优属运动的教育,广大市民群众对革命烈士、军属和革命残疾军人的尊敬和爱戴已渐成为社会的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炎黄地理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