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其以精美的造型和优质的工艺闻名,中国陶瓷的流传不仅丰富了东南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推动了本土的陶瓷产业的发展。东南亚作为中国陶瓷通往欧洲和美洲的中转站,是最早受到中国陶瓷文化影响的地区。
目前国内学者对东南亚陶瓷艺术风格相对欧洲陶瓷研究较少。文章旨在探讨10世纪—20世纪间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传播后对当地日用陶瓷艺术风格的影响,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探讨中国陶瓷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了解中国陶瓷通过贸易的方式进入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并对其本土的陶瓷所带来的影响与革新。其次,在中国陶瓷进入东南亚国家之前,他们的日用陶瓷发展,对比接触到我国陶瓷产品之后,尤其是日用陶瓷领域的艺术风格,装饰语言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最后,通过现存于博物馆的陶瓷展品来分析中国陶瓷文化对东南亚的日用陶瓷艺术风格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最终如何融合于他们本土文化形成其特有的日用陶瓷艺术风格。
中国陶瓷出口到东南亚
自10世纪(唐末)起,中国陶瓷业进入了繁荣阶段,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在对外贸易的推动下,陶瓷窑业迅速扩展。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多个重要窑场专门生产外销陶瓷,龙窑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窑炉长度可达百米,极大提高了产量,满足了国内外市场需求。
宋元时期,东南沿海河流和港口周围形成密集的陶瓷生产基地,韩江流域的“百窑村”就是其中代表。元代时,泉州成为主要港口,带动其周边窑场的发展。然而,明清时期的海禁限制了中国陶瓷的出口,东南沿海窑场衰落,生产规模缩减。
早在唐代,中国瓷器便通过中亚商队传播至中东和欧洲。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中国瓷器在东南亚和欧洲成为奢侈品。到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尤其在欧洲广受上流社会青睐,成为时尚象征。
中国陶瓷先出口到东南亚,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便利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东南亚成为中国外贸的首选区域。东南亚距离中国较近,航程短,运输成本低,且东南亚市场对中国陶瓷需求旺盛,尤其是王室和贵族对高档瓷器的青睐。此外,中国与东南亚的商贸网络和文化交流密切,通过民间贸易、官方朝贡等途径促进了陶瓷在该地区的传播,并成为中国陶瓷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重要中转站。
15世纪,中国国力强盛,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频繁进行朝贡,期间有记载的朝贡次数超过200次之多。这些使团到来也带动了大量中国瓷器输出。景德镇烧造成为专供赏赐的瓷器。据王光尧统计,接受明代赏赐的国家包括占城、真腊和暹罗等,清代则主要是暹罗等国。中国瓷器在东南亚广受欢迎,《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记录了东南亚国家因喜爱中国瓷器而请求赏赐的情况;“敏真城,永乐中来贡。其国地广,多高山。日中为市,诸货骈集,贵中国磁、漆器,产异香、驼、马”。日落国,永乐中来贡。弘治元年,其王亦思罕答儿鲁密帖里牙复贡。使臣奏求纻、丝、夏布、瓷器,诏皆予之。此外,赵汝适的《诸蕃志》一书中也多次提及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陶瓷贸易,反映出瓷器在东南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接触中国陶瓷之前的东南亚日用陶瓷状态
中国陶瓷未出海之前,东南亚的陶瓷日用艺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该地区已有较为发达的手工艺文化,但陶瓷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以手工捏制和低温烧制为主,产品大多是粗糙的日用品,如水罐、碗、盘、瓮等。陶器装饰也较为朴素,以简单的刻纹、划花为主,颜色多为自然的土色。比如以下几个国家早期(11世纪以前)的日用陶瓷。
根据考古发现在泰国境内发现的陶瓷烧造系统中,早期的泰国生产的陶器多为无釉陶器,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后的班清文化陶器,包括彩陶和黑陶两个体系。彩陶主要是通过利用一些矿物料进行着色,且颜色纯度较低;而最早的施釉陶器可以追溯到7世纪—10世纪的Davaravati佛教王国时期,主要为灰釉陶。随后,高棉王朝在9世纪—13世纪的鼎盛时期,发展出高温灰釉陶,主要以淡绿色或淡黄色透明高温灰釉器物和黑褐釉器物为主。
12世纪左右,傣族从中国南部迁徙到东南亚大陆中央,宋加洛(Sangkhalok)北部的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窑在这一时期开始生产。最初,该窑生产的为无釉陶器,直到唐末宋初,中国福建和浙江一带的白瓷与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促使该地区开始制作施有黄绿色釉的灰釉陶器,而带有一些青瓷刻纹的被称为孟陶(Mon ware)。
考古发掘证实,越南的第一批陶制品可追溯到约10000年前,红河三角洲是越南陶瓷工艺的最大发源地,大约2000年前,越南人就掌握了一种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珐琅配方,用非常特殊的象牙色上釉产品,自10世纪—19世纪,从李、陈、黎、莫、阮等朝代一直延续下来,而这些则来源于公元前200年欧雒国时期的东山文化。越南早期的陶瓷都是非常原始的陶器,表面装饰一些植物和地方图腾,器型多为大肚子收口罐、坛、用于储存水和粮食。
菲律宾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陶瓷主要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祭祀。当地土著使用黏土,采用手工塑形、盘绕刮削等传统工艺,制作陶罐以盛放死者遗体或作为日常用具。公元3世纪—8世纪,陶瓷制作技术逐步发展,用途范围扩大,包括水器、盘子、杯子等,工艺技术日趋成熟。
菲律宾在铁器时代的陶器分为索尔海姆、卡拉奈、诺瓦利切斯等几大陶器群。卡拉奈陶器群以马斯巴特卡拉奈洞穴为代表,装饰风格多样,如对角线、波浪线、三角形和雕刻动物图案等。
中国陶瓷对东南亚的日用陶瓷艺术风格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退罗(古代泰国)曾多次派遣使者到元朝,每次入贡后都会招募大量陶工回国。仅在公元1300年,便有多达500名陶工及其家属被招募到退罗。由于直接引进了中国的陶瓷技术和人才,泰国的陶瓷在14世纪迅速发展,陶器的样式和装饰也直接参考了磁州、龙泉和景德镇等窑口,出现了多种品种,如“白釉”“黑釉”“褐釉”“淡青釉”“青瓷”和“青花”等。
14世纪,因大量中国陶工的引入,泰国各窑口包含西萨查那莱窑与素可泰窑的陶瓷制品,如大盘、碗、罐和铁绘鱼纹盘,显示出与中国磁州窑极为相似的造型和装饰风格。这些装饰元素,如花草与鱼纹,在构图上采用了连缀与对称的手法,与磁州窑的特征十分契合。两者的陶瓷制作工艺也有共通之处,即普遍采用先施化妆土、再彩绘,最后施釉烧成的技术。
磁州窑的陶瓷技艺对泰国陶瓷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形成了以宋家洛陶瓷为代表的独特艺术风格。
元明时期,泰国陶瓷受中国陶瓷影响显著,尤其是在维昂卡隆地区发现的具有楚汉风格的陶瓷纹理,与泰北兰纳文化及中国元明时期的审美趣味相结合,显示出中泰陶瓷艺术的交流。高温釉面陶瓷的生产并非偶然,而是中国陶瓷工匠知识的直接转移与当地工匠的模仿。宋家洛窑的日用陶瓷在15世纪受龙泉窑影响,装饰上采用大量刻花工艺。雕刻后附上青釉,形成色彩深浅不一的纹理,与元明时期的龙泉青瓷极为相似。由于缺乏钴蓝色料,宋家洛窑的纹理装饰呈现灰黑色。
越南陶瓷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华南瓷系紧密相关,其日用陶瓷的器皿造型和装饰风格高度模仿中国南方窑口的陶瓷,展现出浓郁的中国风格。越南的陶瓷品类繁多,涵盖了“白瓷”“黄釉”“青瓷”和“绿釉”等。14世纪初,越南陶瓷也出现了磁州窑口特有的“铁绘”、元代的“青花”和明清时期的“五彩”等品种。
越南的“铁绘”瓷器以乳白色的半陶半瓷胎为基础,装饰元素主要以菊花为主,辅以唐草纹,纹样主要是缠枝卷草等,绘制简单迅捷,风格质朴,慢慢接触更多的中国元代的青花瓷器之后高度模仿元代纹饰的样式,在器型方面、越南的陶瓷深受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的影响。14世纪和15世纪越南的青花瓷器胎土与中国的瓷器如白瓷、青瓷等无明显差异,装饰风格也以元代青瓷为蓝本,主纹饰为牡丹、菊花。栀子花纹,辅以唐草纹和宝相花,回纹,卷草纹,还常见螭龙、青海波、变形的莲花和麒麟等图案。
进入15世纪—16世纪,越南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风格的陶瓷,尤以“五彩瓷”著称,现称为“斗彩”。这一时期,五彩花纹的钵、盘、壶等日常用器备受喜爱,装饰多以鸟禽为主,器型逐渐呈现越南地方特色。代表作如“青花云龙大瓶”和“青花云龙香炉”,外形壮美,装饰丰富,色彩纯净,堪称越南陶瓷的精品。
16世纪—17世纪,西欧人陆续到越南,引入了欧洲陶瓷的装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越南陶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越南陶瓷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其在吸收中国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自身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风格并足以中国瓷器媲美。
宋代以及元代初期中国与菲律宾贸易的陶瓷日用器皿种类繁多,如青白花碗、瓷器盘、处州瓷、水坛、大瓮、青碗、大小呈、雍、青珠、处器。通过大量的中国日用陶瓷输入,菲陶瓷在釉色、造型、装饰、成型工艺这几个方面:
一是釉色与烧制技术,在元、明时期吸收了中国青瓷和釉下彩的技术,尤其是宋代龙泉窑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菲律宾,使得当地陶瓷生产逐渐开始采用高温烧制和釉料处理,提升了陶器的质量与外观。
二是器型与装饰受中国瓷器影响,菲律宾陶瓷逐渐模仿中国的传统器型,如壶、碗、瓮等。同时,装饰风格也吸收了中国陶瓷的鱼纹、花草等常见元素,采用对称排列的构图形式,装饰手法上有没骨画法的影子。
三是文奈工艺,深受中国晋江磁灶窑的传统工艺影响,文奈陶瓷主要以缸、瓮、钵居多,然后是壶、器盖等。其艺术风格在装饰上釉色有青、褐两种,大多情况是器皿里外都施釉,也有许多不施釉的器物,通常在陶瓷器物上划几道流畅的花纹或者炫纹。
东南亚日用陶瓷艺术风格展现出模仿性与独特性的双重特质。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中国早期政治经济往来非常密切、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密不可分。模仿性主要体现在东南亚对中国陶瓷视觉美学与烧制工艺的吸收与再现。自唐宋时期起,中国的青瓷、白瓷以及高温烧制等先进技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南亚。此后,泰国、越南等地的陶工开始模仿中国的造型、釉色和纹饰以及窑炉建设烧制工艺。中国的龙、凤、莲花等纹饰在泰国和越南的陶器上经常出现,素可泰窑与越南青花瓷就是这种模仿的代表。
然而,东南亚陶瓷的独特性也不可忽视。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文化、宗教和自然环境条件,将中国陶瓷与本土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比如,泰国陶瓷融入了佛教文化,常常出现佛教符号和传统花卉图案;越南的陶瓷在保留中国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色彩鲜明、线条简洁的艺术风格。而菲律宾则利用其丰富的本土黏土资源,发展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日用陶器。此外,由于文化理解的差异,东南亚人在模仿中国陶瓷图案时,往往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使得装饰细节发生了变化,增添了地方文化的独特色彩。同时,在技艺上,东南亚陶工结合自身需求,对中国的技艺进行改进与创新,形成了融合模仿与独创的陶瓷风格。
(作者单位:武汉神笔云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炎黄地理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