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古建筑传承与保护

2024-12-04 00:00强丹瑶
炎黄地理 2024年8期

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背景下,如何将古建筑特色保留下来,让我国独有的建筑文化得到保护、得以发展,是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从现代媒体技术入手,阐述了古建筑传承与保护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分析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古建筑传承与保护的核心思路。对古建筑传承与保护实践进行多方面探究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古建筑物保护工作发展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遗留的重要物质文明成果之一,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既反映古人智慧,也展现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明。古建筑传承与保护,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社会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具有直观生动、可视化形式多、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优势。在古建筑传承与保护方面,新媒体技术具有显著优越性。因此,将新媒体技术作为古建筑保护支持性技术,利用新媒体技术获取古建筑物数据,研究开发以古建筑为主题的相关海报与模型,将古建筑原始形态保留下来。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古建筑宣传,依托新媒体平台组织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历史、感受古建筑美感,让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展,有着极大的空间。

古建筑传承与保护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相关学者、研究人员积极探索现代技术与古建筑物传承保护的结合,陆续将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于保护古建筑物、传承古建筑风貌与文化工作中。相较于传统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是以网络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托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式,其技术手段丰富,可适用性较强,其中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博物馆、数字化修复与复原技术等已经成为古建筑保护传承的主要手段。

数字化技术,主要是运用特定设备将古建筑物有关的图像、文字、语言等信息转化为二进制信息,建立“古建筑”数据库。在我国传统建筑物、村落古建筑群的保护中,工作人员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古建筑物、建筑村落群的信息,通过信息整理、识别、甄别形成数据库,依托数据库及专家库资料对现有古建筑物遗址进行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建议。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技术,其核心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生成虚拟空间,将现实环境与现实物品转化为虚拟形态进行展现。人们佩戴VR眼镜及相关设备,可以实现听觉、行为、视觉的模拟,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古建筑物环境中。这一技术作为古建筑保护和传播的主要手段,大大提高了古建筑物保护效率,提高建筑物保存质量,同时在辅助古建筑物修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虚拟博物馆,是虚拟技术与数字博物馆的有机结合。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虚拟博物馆水平不断提升。利用这一技术,可对当前发现的古建筑物、古建筑群落的数据、历史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完成图像模拟、声音模拟,满足对古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探索需求。在虚拟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对古建筑的保护可以突破传统文献书籍的现实,利用各种数字信息进行整合与模拟,还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共享,让人们足不出户可以观赏到各地区的古建筑遗迹。

数字化修复与复原技术,就是指借助计算机、图文处理、媒体平台与虚拟现实等手段,将古建筑物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根据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物相关数据信息,结合专家研讨进行毁坏部分的虚拟修复、高度还原(如图1所示),更完美地展现古建筑物原本风貌。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古建筑传承与保护

基于新媒体技术保护与传承古建筑,应当强化技术应用具体实施的合理性,兼顾保护质量与保护监督,为后续持续融合新媒体技术与古建筑物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古建筑原貌予以监督、管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建筑历史与文化,各地区遗留不少具有地域与历史特征的古建筑物遗址,比如:黄山市以及绩溪县等地区遗留的徽派古建筑物群。这一地区古建筑物最具特色的就是民居、祠庙,其马头墙、灰白相间墙壁均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凝聚着一个地区、一段历史的风采。应用新媒体技术保护该地区古建筑物,发扬古建筑文化,应当利用三维数字、虚拟等手段对徽派建筑遗存进行数字化保存,以数字化、虚拟模型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保护与传承古建筑遗址的同时,应当结合文字、影像与图片等元素综合判定建筑遗存的保护情况,对古建筑物保护工作起到监督作用。

第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古建筑文化进行修复与还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传统遗存不断减少,古建筑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我国很多的古代牌坊、祠堂、民居都被摧毁,或者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被拆除。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处理,利用已发现的古建筑物文化信息与文化成果,开展古建筑物的虚拟修复;或者对古建筑物文化进行还原,将建筑体系与文化传播相结合,为古建筑文化赋予时代意义。

第三,基于新媒体技术探索古建筑物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及未来发展。新媒体技术在古建筑物保护中的应用,不要局限在还原古建筑物形态岑冕,更要对其内在文化、历史意义及传承价值进行探索,对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发扬与创新给予关注。建议将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依托新媒体平台探索跨地域、跨时域的古建筑保护传承机制。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同时,综合运用人文元素、科学元素与艺术元素,真正意义上实现古建筑与现代科学发展、现代社会文明的融合可持续发展。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古建筑传承与保护的具体实践

依托新媒体技术的研学活动。基于新媒体技术视域下,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传承,应当侧重发掘古建筑物的深层次内涵。依托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组织虚拟仿真的研学旅行,是继古建筑物虚拟修复、虚拟现实博物馆之后衍生出来的新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组织线上线下混合的研学平台,将乐山、山西、南京等地区古建筑物、知名景点进行关联划分,形成一条贯穿多地区的古建筑研学路线,提供给不同需求的人群。比如:将乐山境内古建筑物研学路线推送给信仰佛教的人群,将南京地区内古建筑物研学路线推送给喜欢汉文化的人。依托新媒体平台形成科学研学路线,为参与者提供多样选择,既可以满足参与者的旅行需求,也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古建筑文化了解角度,让参与者在线上虚拟参观的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古建筑历史,接触还原的古建筑物,进一步感受其文化价值,感受我国传统建筑风格。

基于科学规划路线,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古建筑物三维模型、古建筑微缩场景,全方位打造真实的古建筑环境。参与者通过VR装备参与其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每个建筑场景的特点,感受不同场景魅力的同时了解真实的古建筑规制、规格。同时,可以为虚拟研学活动增加讲解模块,参与者每进入一个新的场景,就可以触发讲解,更客观了解这些古建筑的类型、文化特质及其年代,让参与者有更强的实地感受。

利用动态技术设计古建筑物海报。基于新媒体的古建筑传承与保护,最主要的是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宣传古建筑文化。综合运用上述提及的新媒体技术手段,研发动态海报。相较于平面海报,依托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动态海报具有更强的传播性、引导性与反馈性。在动态海报传播中,观众不再仅仅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其跟随动态变化的动态画面效果,与古建筑海报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观众的观赏感受,最大程度发挥海报的古建筑传播优势。同时,在动态海报中,各种古建筑元素、古建筑建造技法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可以直观看到古建筑内外结构,了解古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在动态海报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关键帧动作设计,将部分极为特殊的结构灵活呈现给观众,进一步拓展古建筑文化传播,增强传播效果。实际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古建筑传播对象特点,综合运用图形、动态与时间这三个要素,遵循形式美法则,灵活利用4D软件、Adobe软件进行动态设计。以《晋祠匠心》这一动态海报为例,技术人员根据山西晋祠古建筑遗存,灵活整理分析关于山西古建筑结构、形态、历史等文化素材,设计制作了动态海报。在动态海报中,技术人员利用关键帧技术实现建筑物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水镜台动态画面,圆心月窗图形的动态变化就是依靠关键帧技术实现的,月窗与聚光灯图形最初融合在一起,之后按照线状网格路径进行平移、分散,让观众直观感受月窗这一晋祠建筑物的标志性构造特点,感受古人匠心精神,体会古建筑审美。再比如:鱼沼飞梁(如图2所示)这部分画面,是在鱼沼飞梁虚拟模型中插入牛顿学插件,让其进行自上而下的自由落体运动,并且在自由落体中自转,形成具有较强视觉冲击感的画面。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古建筑、传承古建筑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与物质文明传承发展。就文章对古建筑的保护、传承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利用新媒体保护与传承古建筑,其本质就是利用技术、平台优势,开发古建筑相关产品,组织研学旅行,研发虚拟建筑物模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古建筑保护形式,为传承古建筑特色、发扬古建筑文化提供有力支持。今后,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技术手段,将更多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古建筑数据储存、古建筑可视化呈现方面,让我国物质文明得以流传。

(作者单位: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