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和应对

2024-12-04 00:00高金宏
炎黄地理 2024年8期

合理地开展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是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文章立足于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意义,探究我国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保护路径以及应用策略,意在全面提升我国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博物馆作为征集、收藏、陈列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开放性场所,对我国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博物馆藏品展开科学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时代以及历史、人民群众所赋予博物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综述

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在藏品保护过程中所采取的全面的、积极的预防措施,从而对于藏品损坏、丢失、破坏情况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预防性保护主要是将提前干扰和潜在风险把控相结合,以坚实的保护屏障使藏品能够免除于外部因素的威胁和破坏,从而达到延长藏品寿命、保持其外部特征的理想效果。我国传统的藏品保护工作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对藏品损坏进行事后修缮和处理,依据文物受损情况和程度开展具体的、针对性的干预工作。现阶段时代视域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公众、社会、时代对于藏品保存以及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品保护和保存应不断地于实践中提升技术水平,摆脱传统的以“事后”修复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保护理念,将常态化、标准化的预防性保护理念真正地深化于我国藏品保护工作中。

开展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价值研究

经济方面:压缩保护成本。藏品保护性预防工作,主要是通过控制藏品周边储存环境而达到延长文物寿命的目标,一般言之,传统的文物常规性保存和修缮、保养环节所需要支出的资金费用,常常会超出博物馆所能够支撑的费用预算,而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与之相较,则更加具有经济性和高效性。预防性保护策略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藏品受损的风险,还能够在源头上压缩藏品的保护成本,降低藏品日常保养和维护的资金支出,对于实现博物馆“开源节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预防性保护工作状态下所呈现的文物藏品往往更具有收藏价值、历史价值和投资价值,能够更好地向公众和社会展现文物的文化风采,从而吸引投资和收藏者,提升藏品市场的影响力和观赏价值。由此可见,预防性保护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物藏品的保存和保养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技术方面:延长藏品寿命。博物馆对于文物藏品的保护目的和任务主要在于,能够确保文物藏品长期完好地保存下去,科学的保养技术和先进的修复水平是实现藏品长期保存和展览的关键因素。目前,各地博物馆内所收藏的文物种类繁多、原料质地不同,馆内多方面环境因素更成为影响文物藏品保存和保养的制约因素,为彻底摆脱环境因素对文物藏品施加的掣肘,应引进先进的预防性保护技术,例如温度湿度实时监控体系、光照强度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到馆内文物藏品的实时动态和情况,防止文物因外界恶劣环境而产生损坏和磨耗。与此同时,预防性保护工作所应用的纳米修复技术、物理保养技术,对受损程度不同的文物进行专业性、针对性地处理,延长藏品的寿命。因此,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对于文物藏品的长期储存具有长远的影响和实践意义。

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现状

室内湿度较高。大部分的文物藏品标本都被存放于封闭性良好、通风良好的博物馆库房内,这类储存空间常常会因外界温度的提升和下降而产生相应的物理反应,因此空间内的湿度以及温度会起伏不定。在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部分博物馆内,由于年均湿度较高,一年中超过6个月都处于雨季时令,湿度可以达到75%,因此外界的湿度始终处于超饱和的状态中,在这一湿度环境下的博物馆常常处于湿度较高的状态中。尽管由于室内通风良好,馆内温度较为固定,但是外界湿度和温度的升降,制约着馆内环境的生态情况。对于部分由复合材质组成的藏品,极易在外在环境下,各类材质产生一定的膨胀和变形现象,内部的物理结构一旦发生改变,文物的外表就极易出现开裂、膨胀等。

展柜设置问题。众所周知,文物藏品的展柜是博物馆陈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柜不仅能够对于文物藏品起到一定的保护效用,还能充分呈现藏品的艺术美感和文化价值(如图1所示为荆州博物馆内被展柜保护起来的文物)。因此在博物馆展柜的设置环节中应当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和安全性,将外观美观、设计大方、便于维护等元素渗透至展柜的设置环节中,采取耐高温、防潮、防腐的高分子材料进行打造。但目前博物馆放置文物的展柜多由普通玻璃材质制成,固定方式常常采取螺丝与框架衔接,在日常维护过程中会出现难以开启的情况,不利于工作人员对于文物藏品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还有部分展柜直接采取玻璃罩放置于底座的形式,底座胶条一旦发生老化,其密闭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文物储存效果不佳。

缺乏完整制度。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展出形式具有本地、异地等形式,就异地外出展览而言,博物馆内的文物藏品离开展柜被带到其他地方巡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博物馆内部对于相关文物藏品展览并未建立完善健全的保障制度,许多博物馆对于文物出入库虽然做到了明确记录和手续移交,但对于文物外出保护并未明确地作出严格的规则要求,博物馆藏品的外出保护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由于博物馆资源的稀缺性,部分文物在外出巡展的过程中并未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参与,一些不具有藏品保护知识储备的人员参与到文物的搬运工作中去,文物极易受到损伤。

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应用路径

建立综合环境监测体系。博物馆内藏品和文物的储存地点主要集中于展厅和库房,对于文物藏品展开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也通常以这两处地点作为主要区域,但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博物馆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十分重要,外部环境主要为库房环境、展柜环境和室内环境。博物馆应当建立综合的、系统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外部环境中的空气湿度温度、有毒气体、灰尘颗粒、微生物进行综合监测,从而通过博物馆内部的环境生态指标建立起专业的馆内空气指标,对博物馆内部的环境状态进行监测和监控,从而使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达到稳定、洁净的状态。

完善健全展柜照明准则。在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应当保证灯光照明保持相对适宜的状态。对于种类不同或者制造工艺不同的藏品,应当实施不同的照明标准,照明工作要秉持不能伤害藏品本身、不能影响展品本身视觉和艺术效果的原则。对于博物馆内展厅中的文物应当做好特殊照明和一般照明的严格区分工作,合理地应用各类光源、照明材料,保障文物的艺术展览效果,如图2展示的为山东博物馆文物展示照明效果。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应当确保照明灯具与文物藏品的适配度。由于藏品种类的多样化,照明灯具必须具备各类配光角度的反射器,能够在照明过程中实现光源输出,从而适配各类展厅对于文物展览效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要为博物馆内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高效能、低能耗的照明标准保障观者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感官上的美感享受,提升博物馆文物的展览效果和保护水平。

做好预防保护理念的落实工作。博物馆库房管理人员在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要求管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和践行博物馆内部建立起的预防性保护制度和规章,不断地提升自身藏品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能水平。又要管理人员在文物进出库时需要充分考虑文物的构造材质和制造工艺,预先对文物的温度、湿度承受能力进行监测,从而安排合适的展柜或是玻璃罩进行保护和储存。在文物搬运和上架的过程中,做到轻拿轻放,避免因暴力而对藏品产生损坏。与此同时,在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应以“预防为主”,对于储存藏品文物的库房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杀菌工作,时刻保持文物保护区域的清洁,规避文物在储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类风险。

随着博物馆保护和利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文物保护中的效用愈来愈明显。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工作重点和中心正在由保护文物藏品本体,逐渐转向于保护文物储存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博物馆周边环境方面,因此预防性保护工作更应从文物保护的源头实施保护措施,为藏品的长期保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石。

(作者单位:金乡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