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青色 以古为师

2024-12-04 00:00李震
炎黄地理 2024年8期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也是中国古代主要的青瓷产地。“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三千年间,青瓷书写着浙江瓷器生产发展的主流,而其中的龙泉青瓷更是深情讲述着属于中国的青绿故事。文章主要从对龙泉青瓷概况、技艺传承和当代创新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旨在传承千年文脉,让龙泉青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东方美学,澄澈之美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产区,因地处浙江龙泉而得名,其烧造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宋元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场。特别是在宋代,文化艺术创作达到一个美学高峰,为华夏文明确立了高度的审美标准,这一时期的瓷器也体现了宋代人对本心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崇敬。宋代龙泉青瓷承载了厚重博大的汉文化,也承载了儒家文化“比德尚玉”、道家文化“天人合一”、佛家文化“清净高洁”的精神内核,更承载了宋代极简主义的审美品位,孕育了自身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深刻影响了其他窑口以及后世的陶瓷生产,并持续至今。

可以说,传承千余年的龙泉青瓷,积淀着东方美学的澄澈之美,凝聚着一代代工匠的热枕追求,历史意蕴深厚,兼具审美、实用、科学、文化交流等多重属性,在赋能文化传播、连接人们美好生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笔者出身龙泉青瓷世家,先祖于清代光绪年间创立“李生和”字号,制瓷技艺传承至今已经是第五代。第二代传人李君义制作的“云鹤盘”就被选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代传人李怀德在周恩来总理作出恢复龙泉窑的指示下,任“青瓷实验小组”的核心成员,让失色300年的龙泉青瓷重放异彩;第四代传人李九林从事仿古青瓷创作,拒绝客商高价求购釉料配方,受到龙泉保密局表彰;笔者作为家族第五代传人,受祖辈影响,积极传播青瓷文化。

收藏并研究古瓷片,是从笔者祖辈流传下来的研究习惯。他们都是做仿古瓷的,在仿古、临摹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包括釉的配方等,让后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制作仿古瓷的过程中,他们还留下了很多古瓷标本,这些标本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学习的方向。通过这些古瓷标本,我们能够吸收信息、学习古人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逐渐懂得青瓷之美的由来。这也是笔者的祖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出于对中国传统青瓷技艺和家族精神财富的传承,特别是为了更好地“读懂”青瓷,数十年来笔者不断从全国搜集各个朝代的龙泉瓷器标本,并自费创办“李生和青瓷博物馆”,博物馆目前对外展出的古瓷标本有上万件,通过这些古瓷标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包括修坯、上釉、造型表达等,能够学到无穷无尽的技艺。它们是最好的老师,是古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财富。光是从鸟食罐、花器、文房用具等就能看出不同朝代人们的闲情雅致,烙印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馈赠。再如历代龙泉青瓷上的图腾运用,有鱼、龟、荷叶等多种文化符号,这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古代人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没有文化支撑的瓷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笔者一直坚信这一点。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众多精美瓷器,很多时候便是文人墨客用来把玩的,是包括茶道、香道、花道等在内的一种文化延续。同时,宋代龙泉青瓷又和青铜器、玉器凝结在一起,这种不同类别文化的结合更是博大精深、厚重无比。

每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参观交流,笔者都会如数家珍地介绍博物馆收藏古瓷标本的年代和出处,仿佛是共同开启一段时光之旅,青瓷发展之路的画卷就在这里悠然展开。无数个日夜,笔者就在研究这些古瓷标本中度过,透过这些破碎的信息,追寻龙泉窑美学的真谛。对于笔者来说,没有对古瓷标本深刻的解读,就没有如今青瓷的创作。

以古为师,瓷为心声

作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笔者是寻“青”路上的求道者之一。兀兀穷年,焚膏继晷,笔者在瓷土的揉捏、窑火的煅烧中,积极塑造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笔者在上万件古瓷标本中汲取智慧,但也深知一味地仿古只会走进窄巷,只有真正理解古人所触达的哲学境界,再融入个人的想法,才能实现在传承中有所创新。这不仅仅是技艺的承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传承龙泉青瓷文化,首先要回望初心,去追本溯源理清文化的“根”在哪里,除却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理当还有对大自然的感受和热爱。龙泉青瓷也在表现自然,表达匠人对自然的热爱,青瓷烧成的颜色就如碧蓝天空、碧绿湖水,就像是把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融入这一抹釉色当中,大道至简,显露出文人意境,这种看似极简的青色,背后实则蕴藏着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神奇碰撞。以自然为创作源泉,灵感可谓是源源不断,思维可以非常广阔。一件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是支撑它代代流传、数百年后依然使人惊艳的基础。

青瓷的语言是无声的、大道至简的,一件青瓷作品的诞生,意味着从万事万物中汲取养分,凝练成突现的一点灵光。同时,作为一种极具美学意味的艺术门类,龙泉青瓷又承载着人、事、物、时之间的联通关系。近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仿古临摹,深研祖传釉水配方,在恢复龙泉青瓷的宋韵天青和传统支钉烧技艺道路上不断研创耕耘,对于青瓷的保护和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先以古人为师,后以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的思想,表达了制瓷者应当敬畏自然、崇敬历史的主张。在笔者看来,创新离不开传统,因此在创新之前,我们仍要坚持仿古并忠于仿古,学习古人的技艺,了解青瓷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了传统的东西作为基础,再将其融入自己的理念,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是富有新意的青瓷。创新不能离开传统,不能失去龙泉青瓷本身的特点,如果没有传统作为基础,那么创新始终都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情。

怀揣着对古人的敬畏之心,笔者不断吸收中国传统美学精髓,希冀能够创作出同样精彩的作品。仿古瓷的制作只是基础,“师古而不囿古”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从艺数十年,笔者坚持“师法自然”之道,在创作中积极追求既有深厚的自然之气、远古之韵,又注重个人思想的融入与表达。

这里简要叙述一下笔者的部分作品。

“烟雨江南”系列。作品以荷叶为基础构思,取“荷”与“和”谐音之意。用青翠的釉色烧制成碧绿的湖水,以荷叶为底,塑造象、牛、鱼、马、天鹅等惟妙惟肖的动物,绘就自然之境,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图1所示)。

弦纹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如图2所示)。

花觚。此器型源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花觚在商周时期作为酒器和水器,是高规格盛宴上的器物,纹饰神秘繁复,器型优美。此作品为仿商周青铜器花觚(如图3所示)。

熏炉。古代的炉多用于点香、供奉,放置的位置一般较高,欣赏视角多为平视,器型应挺拔、稳重。笔者制作的熏炉器型为典型仿古,在挺拔与稳重二者间追求平衡。创新之处,以银质纹饰加盖,盖子顶部以釉滴点缀,如一颗宝石,使熏炉整体上下呼应(如图4所示)。

水洗系列。双鱼洗是龙泉窑的经典器物,“双鱼”形式出于汉代,寓意吉祥。双鱼印模后粘贴在内底,摇鳍摆尾,生动可爱。多次施釉,形成厚釉,温润莹亮(如图5所示)。

“龙腾瓷跃”系列,为仿制宋代时期的龙形,盘旋空中,凌厉霸气而不失美感(如图6所示)。

喜结桃缘系列。自古以来,桃被作为福寿吉祥的象征。采用瓜果和花卉的形态来设计器形是南宋龙泉青瓷的一大特色,该作品因型定名——《喜结桃缘》,采用桃的形态来设计器型,形制基本是一个半剖的桃子,近蒂处还有一片桃叶或完整的青涩小桃紧贴在口沿一边,它不同于如实的摹仿,而带有浓厚的装饰风格。此系列的釉色十分突出,浅浅莹亮如盛水一般(如图7所示)。

铭记初心,心存敬畏

出身青瓷世家,矢志不渝继承衣钵;殚精竭虑,苦苦求索,只为让青瓷之花生生不息……笔者始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单纯靠手艺吃饭的“手艺人”,而是一个背负坚守与传承使命的“守艺人”,龙泉青瓷是一种文化,将这份古老的从火与土中淬炼出的技艺传承下去是肩负的重任。青瓷艺术上所取得的一点成绩,来源于20%的努力和80%的千年青瓷文化底蕴,因此要始终铭记初心、心存敬畏。作为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笔者时常与徒弟、学生交流探讨青瓷工艺,勉励他们自我锤炼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不仅仅是认真、执着,还需要有一份情怀,要考虑个人对行业的贡献价值、对文化的推动作用。在龙泉青瓷的发展历程中,个人留下的印记是非常渺小的,既然如此,作品的好坏就该交给后人定夺,青瓷艺人则要沉下心来做窑工,静下心来学习,为青瓷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庄子·养生主》曰:“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的确,不忘初心,薪火相传,才是龙泉青瓷艺术创作不断突破并取得重要进展的绵延力量。我们正处在文化艺术的新时代,龙泉青瓷这一民间工艺美术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艺无止境,传承、创新、发展是工艺美术工作者的不懈追求,龙泉青瓷要在一代代陶瓷艺人的自我追寻与传承创新中攀登新的高度,不断提升艺术修养,拓展德化陶瓷新的艺术语言,显现出现代艺术观念,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气息与美学追求、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以此来回报社会。

(作者单位:李生和青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