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优秀乡土文化是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也是新时代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生动素材。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方小学深挖乡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通过融入课堂教学、营造校园文化、开展社会实践和构建评价体系等路径,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引导方案,着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德育实践;乡土文化;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刘雄山,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方小学校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秀乡土文化是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也是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的生动素材。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这里有林则徐反殖民主义侵略的丰碑——虎门销烟池,也有中国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最早投产的对外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方小学紧扣虎门这座英雄之城以及改革开放先行地的特点,以“爱国爱家,敢为人先”的虎门文化为核心,通过“课堂融入—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素养内化”四个维度联动,弘扬虎门文化精神,探索乡土德育的实践路径,树立学生的民族复兴志向。
一、课堂融入:在教育引导中感知家国情怀
课堂教学是德育主阵地。将优秀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历史地理入课堂
教师通过讲授国家历史和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点;通过传授优秀乡土文化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乡和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例如,教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虎门销烟”,让学生深入理解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通过介绍虎门大桥的建设过程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工程意识;通过分享虎门镇的特色饮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二)情感教育入课堂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入手,培养家国情怀。比如,学校在每年的6月3日虎门销烟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林则徐后人讲述林则徐的生平事迹;组织学生用声情并茂的表演再现林则徐心怀国家、坚决禁烟的历史情境;带领“红领巾们”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接受禁毒宣传聘书,肩负起新时代禁毒宣传员的光荣使命……一系列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了虎门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激发了他们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创设情境入课堂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本土的历史文化。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开展“寻根之旅”,让他们到自己的家乡或祖籍地进行考察,增强他们对家乡和家族的情感联系。虎门丰厚的本土文化资源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家族的渊源和文化传承,感受家乡文化和家族传统的深厚底蕴,进而对其身份认同、文化认知,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四)调研活动入课堂
教师还可以开展有关家乡和家乡文化的研究和调查活动,让学生经由自身的探索、思考,进一步认识家乡。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探访虎门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白沙油鸭、林旁粽和新湾渔网等的制作技艺,体验虎门人民的生活习俗,感受本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中理解本土文化对虎门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
二、文化熏陶:在校园文化中升华家国情怀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开设相关课程以及利用校园周边的资源和环境,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升华家国情怀。
(一)校园媒介“讲”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与优秀乡土文化相关的内容,用声音传递文化的魅力。校报校刊也是宣传推广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通过校报刊登有关优秀乡土文化的文章、照片和报道,让学生从中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风采。此外,学校可以建立参与机制,组织学生加入校报的编辑工作,让他们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增强对家乡文化的感知,加深对家国情怀的体验和理解。
(二)校园活动“见”文化
学校通过组织国庆、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例如,开展沙角保卫战纪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理解保卫家园和国家的重要性,感悟中华民族在困难中坚韧不屈的精神。此外,在校园文化节中,学校设立乡土文化展览区,展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表演或比赛,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表达乡土文化,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三)校本课程“学”文化
学校开设了人文历史、传统文化等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重视国家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学校以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为主题,编写校本教材并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实践养成:在社会实践中生成家国情怀
优秀乡土文化作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借助融入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家国情怀的真实内涵。[1]
(一)参观见学,用脚步“丈量”家乡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景点,如历史遗迹、传统手工艺馆等,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统特色。通过亲眼看见和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文化对家国情怀的涵养作用,进而加深对家国情怀的体验和理解。[2]
(二)公益活动,用责任体悟乡土文化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义务劳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土文化的底蕴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乡土文化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从而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公益活动能让学生在生活细微之处感知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比赛展览,用实践加强乡土育德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有关乡土文化的比赛和展览活动,如文化艺术节、乡土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展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巩固和拓展自己对乡土文化和家国情怀的认识,还能锻炼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爱乡情、报国志。
四、素养内化:构建立体化德育评价体系
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在教育实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的德育成长提供清晰的标准与方向,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校本化搭建,彰显育人特色
学校提出“特别讲文明、特别好读书、特别爱运动、特别有才艺、特别能担当”的“五特”育人目标,将抽象的德育工作具体化,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好习惯。同时,学校围绕“五特”目标,建立实操性的评估机制。比如,建立班级文明行为记录册,记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表现;开展文明行为评比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文明礼仪的实践,逐步内化文明习惯。
(二)量化评估,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学校建立系统化的班级评估量化表,并根据积分评价设定奖惩措施,促进学生改进行为。学校还定期召开班级评估会议,让学生共同讨论和反思行为表现。通过集体评估,学生能够交流彼此的优点和待改进之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三)家校共评,构建立体德育网络
为形成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还积极推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构建立体的德育网络。学校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德育活动和评价,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目标;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德育实践,并通过家校共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的互动既提升了德育成效,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素养的提升。
“课堂融入—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素养内化”四维度联动的乡土德育实践模式,能让优秀乡土文化成为滋养学校德育的“源头活水”。学校将德育与学生土生土长、朝夕生活的家乡相联系,激发学生天然的情感认同。这种由家乡到社会再到国家的引导策略,使家国情怀有“根”可依,能够促使学生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曾小彬.乡土资源应用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探索[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1):5.
[2]张硕勤.湖湘文化育人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实施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1):52-54.
[3]赵琪,赵璐.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与实践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2(10):34-38.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