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基于“六品”(关爱、尊重、坚毅、责任、诚信、孝悌)德育理念,开发了校本德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班会课程、活动与实践课程、家长学校课程、班主任培训课程等多维度的教育实践,学校构建起系统、立体的德育课程体系,打造了更具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德育品牌。
关键词 六品德育;校本课程;德育创新
作者简介 刘佳,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教科处副主任,一级教师;周润娣,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学生处主任,高级教师;黄涵丽,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少先队辅导员,一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始终致力于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特别是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共创田园”项目的支持下,开发了以“六品”(关爱、尊重、坚毅、责任、诚信、孝悌)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六品”德育课程的起源与目标
2009年初,学校首次推出“爱心雨披”公益活动,投入使用的500件雨披在未采取任何登记或约束措施的情况下,获得了极高的回收率,彰显了学生在“诚信”方面的优秀品质。同年6月,学校初步构建起了“诚信教育”的整体框架,并于2010年10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教育局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也吸引了南通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此后,学校陆续开发出包括“爱心雨披”“无人监考”“诚信超市”“诚信大使”在内的12项诚信教育校本活动课程。
2019年,在第二期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共创田园”项目中,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提出了以“关爱、尊重、坚毅、责任、诚信、孝悌”六大核心品德为主轴的培养框架。这一框架与学校多年来对德育工作的创新探索不谋而合。2020年,在田家炳基金会以及相关专家的专业指导下,学校正式启动了“六品”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标志着学校德育工作从“诚信教育”向“六品德育”的全面升级。
“六品”德育课程体系的核心目标是以田家炳基金会提出的六大核心品德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全面探索培养学生核心品德的路径与方法。学校通过深挖德育课程的应用价值,不断完善“六品”德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素养的稳步提升,成功打造出更具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德育品牌。
二、“六品”德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在“六品”德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育人目标,探索出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为核心GMyNR8mv/s61Qj+nbhxXhkamIskAPD5AAJUKUHwBVSA=的全面育人路径,构建起了系统、立体的德育课程体系,不仅注重课堂内品德素养的培育,更通过社会实践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行为能力。同时,该体系强调实践反馈与优化,以确保德育工作在持续完善与提升中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班会课程。“六品”班会课程面向初一、初二年级,主要有常规模式和自选模式两种教学方式。常规模式由学校统一安排,由班主任负责授课,各班级平行推进、同步上课;自选模式更具灵活性,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由班主任自主设计课题、课堂内容和形式。每月一次的“六品”共创班会由学生处统一安排至周一班会课(见表1)。
二是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活动课程指学校组织的大型户外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品德修养。实践课程则由各班级自主组织,依托班级文化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内化成长。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校结合南通本地的特色文化,整合实践教育基地、社区等社会资源,将地区文化融入育人实践,培养学生的“六品”精神。例如,初一年级的“汉藏一家亲”活动,初二年级的“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手中做”劳动教育课程,以及“乘地铁惊叹通城巨变、走万米喜赞朋友情深”远足活动,均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六品”精神。此外,各班级还组织了“学雷锋”小分队社区服务、“法治小分队”法庭职业体验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实践。
表1 “六品”班会课表
年级 课题 六品 核心素养
七年级上 1.传统美德,孝悌先行 孝悌 社会责任
2.心有方向,梦想绽放 六品外延 自我管理
3.心存尊重,与善同行 尊重 健全人格
4.养成自律,贵在坚持 自律 学习习惯
七年级下 5.拥抱生活,热爱生命 六品外延 珍爱生命
6.校园公益,从我做起 责任 责任意识
7.坚守道德,诚信是金 诚信 道德修养
8.制订计划,激励自己 职业规划 自我管理
八年级上 1.体谅父母,自我完善 孝悌 社会责任
2.走出困惑,纯化友谊 关爱 人文底蕴
3.心有方向,梦想绽放 坚毅 学会学习
4.制订计划,激励自己 职业规划 自我管理
八年级下 5.我的未来,由我做主 坚毅 科学精神
6.校园公益,从我做起 责任 责任担当
7.风雨兼程,不负韶华 理想 实践创新
8.性格塑造,健康成长 自律 健康生活
三是家长学校课程。家长学校课程旨在通过家校合作,改善亲子关系,解决一些显性或共性的家庭教育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两节家长学校课,形式包括微讲座、情境再现、分享与提问交流等。此外,学校还安排了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同上“六品”共创课,以进一步加强家校联动。
四是班主任培训与成长课程。班主任在引导学生践行“六品”精神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班主任培训是德育工作的关键一环。《“六品”班主任培训手册》被年轻班主任,特别是新任班主任奉为“入门宝典”;对于有经验的班主任而言,该手册则是提升班级制度管理与文化建设的实用工具。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班主任培训课程,针对年轻班主任的培训则更为密集,每月安排一次,内容涵盖教育故事分享、“六品”带班策略展示及共创班会课说课展示等,以帮助他们快速提升专业能力。
五是实践反馈与课程优化。“六品”德育课程体系高度重视课程结束后的复盘与反馈,并以此推动课程的持续优化与提升。班会课程结束后,学生在工作纸上记录每节课的收获和建议,班主任则撰写教学反思和对校本教材的改进建议。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结束后,各班需提交一篇“美篇”和总结报告,记录课程亮点并提出优化建议。家长学校课程和班主任培训课程结束后,学校则会通过问卷收集教师与家长的反馈意见,以便为后续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助力德育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与提升。
三、“六品”德育课程体系的
经验总结与展望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不仅推动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还探索出了一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德育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一)经验总结
“六品”德育课程体系以其多元化的育人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课堂中引入的游戏环节、情景剧等体验式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平日里严肃的班主任在共创课上转变角色,成为主持人、裁判、导演,甚至是学生们争相邀请的“外援”。课堂气氛活泼融洽,师生关系更加亲近和谐。在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家长积极参与,与孩子一起感叹“通城巨变”、体验“印染之美”,还共同包粽子、搓汤圆、参与职业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家校互动与亲子关系的和谐。此外,“六品”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在南通市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和班会课比赛中,学校教师屡获殊荣。
然而,“六品”德育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六品”班会教材内容尚显粗糙,与《“共创田园”活动手册》的内容缺乏有机结合。二是“六品”校本教材内容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重合。学校已着手组织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六品”校本教材和道德与法治课教材进行对比,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以实现内容的互补与呼应,但因涉及范围较广,修改工作尚在推进中。三是“六品”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当前,“六品”德育课程评价主要依赖基本的反馈和问卷调查,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未来展望
未来,学校计划对“六品”班会课程进行精细化整理,去粗取精,并结合近两年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修订课程手册。同时,学校计划在班主任手册和家长学校手册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其使用价值,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学校将以道德发展的四个维度——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为出发点,制定“六品”课程的评价标准,并编写“六品”自评手册。条目化的评价标准便于学生自行评分和测评,同时强化其自我道德反思和自我教育。此外,学校将加强与集团校及伙伴学校的联系,借助一体化办学的契机,推动“六品”德育课程体系向兄弟学校扩展。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