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秉持“办适切的教育,育多样的人才”的办学理念,立足学生发展,培养建设未来和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职业万花筒”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德育活动,同时也是学校生涯规划系列活动中的一环。该活动旨在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拓宽视野和了解各种职业特点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探索自身的兴趣和优势,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找到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
关键词 高中生;生涯规划;职业万花筒
作者简介 蒋凤清,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校党委书记,高级教师;周玲,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德育副校长,高级教师;曹雯蓉,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德育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秉持“办适切的教育,育多样的人才”的办学理念,立足学生发展,致力于培养未来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学校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开展了“职业万花筒”活动,旨在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拓宽视野、了解各种职业特点的机会,帮助他们探索自身兴趣和优势,明确职业方向,找到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
一、“职业万花筒”活动的育人价值
“职业万花筒”活动是学校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的核心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激发潜能,促进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的深度融合。该活动通过多元化职业分享,助力学生明确未来方向,培养生涯规划意识,为成就多彩人生奠定基础。
(一)拓宽视野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更多的职业内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内驱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从事心中的职业而努力奋斗。
“职业万花筒”活动是学校生涯规划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该活动的短期目标是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更多的职业内容;长远目标是帮助学生探索自身的兴趣和优势,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让学生初步明晰自我发展的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二)激发动力
高中生缺乏学习动力有多种原因。学校经过广泛调研和长期实践,总结归纳出几个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目标或兴趣。进入高中以后,很多学生由于缺失学习目标,且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会逐渐丧失学习动力,产生厌学心理。二是缺乏自信。有些学生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己难以取得好成绩或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不自信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三是家庭环境影响。在调查中,学校发现很多学生的父母为生计奔波,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子女交流,导致学生眼界相对狭窄、思想相对固化,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合理的规划,导致逐渐丧失学习动力。
为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学校从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入手,组织了一系列生涯规划活动,如“假期职业访谈”“学哥学姐带我走进大学生活”“我的大学梦”等。高二年级的“职业万花筒”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理解职业
在“职业万花筒”活动中,来自不同职业领域的人士通过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特点,为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发展前景等。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职业的差异,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各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二、“职业万花筒”活动的落地实施
“职业万花筒”活动的重点在于“万花筒”,其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以往单一无选择的“大讲座”形式,采用“走班式”方式,让学生从“职业菜单”的二十个选项中选出与自己兴趣和专业相符的“职业分享”,凭票进入相应的分会场学习。
(一)明确基本原则
“职业万花筒”活动的开展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主体参与性原则。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须贯彻学生主体参与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参与,确保其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体会和心得。二是针对性原则。高中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期望、有个性的个体,其职业兴趣、职业特长、职业理想、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在组织活动时应尊重这种差异,针对学生的客观情况设计相匹配的活动内容,处理好教育内容全面化和教育对象全体化的关系。
(二)开展充分调研
为了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通过召开班主任会议、学生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主要有以下三大需求:一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不同职业的职业要求和内容;二是了解和自己学业水平相匹配的职业;三是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可以在众多的职业类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针对学生的需求,学校开始着手设计“职业万花筒”活动,确保活动内容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
(三)设法利用资源
高中学生大多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经验,活动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进一步开阔眼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在活动准备阶段广泛挖掘家长、校友及其他周边资源,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成长。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参与者。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群体职业多样化的特点,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职业介绍,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职业。
校友的学习、就业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学校邀请优秀校友回校进行职业经验交流,分享他们的职业发展历程,尤其是在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经历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指导。
学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挑选了部分家长和校友参与生涯规划导师聘任活动,并在会上为他们颁发证书,正式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生涯规划项目的“职业分享导师”。
(四)创新活动形式
学校创新采用“走班式”会场的形式,给予学生选择的主导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活动的“个性化”“定制化”特点。
在活动开始前一周,学校将“职业菜单”张贴到各个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及喜好选择两场喜欢的讲座,并提前向班主任预约会场门票。活动当天,全校设置了二十个分会场,学生须凭票进入各自选择的分会场听讲座。由于各个分会场的容纳人数有限,每个分会场的讲座分为上、下两场,以增加听讲机会。
三、“职业万花筒”活动的反思与改进
尽管“职业万花筒”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拓宽了眼界视野,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不少地方有待完善。
一是服务学生的能力有待增强。受到资源及场地的限制,虽然活动已经从原来的传统报告转变成拥有二十个分会场的大型活动,但是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二十位精挑细选的“职业分享导师”所涉及的职业领域覆盖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求。
二是导师讲座质量有待提升。由于“职业万花筒”活动覆盖面比较广,导师来自各行各业,如何统一讲座标准便成了一个难题。在前期的几次活动中,学校通过“讲座指南”帮助家长导师明确讲座内容、统一讲座标准,但讲座效果仍有提升的空间。
针对活动服务能力的问题,学校计划在未来的活动中扩大活动范围,整合三个年级的资源,将会场数量从二十个扩大到三十个,尽可能包罗更多的职业,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校还将把活动作为固定项目,确保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能有两次参加“职业万花筒”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更多不同的职业。
针对导师讲座质量的问题,学校计划在未来的活动中提前邀请家长导师到校参加培训,通过专业化培训提升讲座质量,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这样不但有助于导师们的成长,也能加强导师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家校共育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通过开展“职业万花筒”活动,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兴趣、明确职业方向、找到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动力,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学校将更加系统地规划和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将每个活动做精做细,不断深化和拓展影响力,以更全面、更精准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