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信任危机

2024-12-03 00:00:00朱宁波吕进王晓妹
中国德育 2024年23期

摘 要 乡村教师是影响乡村教育质量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人物,然而在城乡教师流动过程中,乡村教师遭遇了来自学生层面的情感信任危机、家长层面的道德信任危机和领导层面的能力信任危机。这些信任危机生成于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教师观念、教师流动需求的转变,严重影响乡村教师的教学质量、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应根据乡村教育发展需要,留住优秀乡村教师,加强师生深度沟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优化家校协同育人;制造合理流动预期,便利学校规划管理,重塑学生、家长、领导对乡村教师的信任。

关键词 乡村教师;信任危机;城乡教师流动

作者简介 朱宁波,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进,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王晓妹,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教授

信任是指人与人进行互动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希冀他人表现出以适应社会规范为取向的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1]乡村教师信任危机指在乡村学校场域内,学生、家长、领导等主体对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产生怀疑、不信任,并由此采取直接针对乡村教师的对抗性行为及状态。[2]“亲其师,信其道。”教育的基本逻辑前提是信任教师。然而,在乡村教育改革进程中,乡村教师却遭遇了多重信任危机,不仅影响乡村教育质量,更会影响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3]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一体化分布。完善教师流动制度,提升乡村师资质量,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一体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

流动制度的发展沿革

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在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特别是师资力量的差距明显。为推动教育均衡及教育公平的发展,我国提出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初始、发展和深化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鼓励教育奉献,引导城市教师支援乡村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4],从政策层面为教师向乡村流动提供支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5]第一次在教师职称评定层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多优惠政策。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再一次强调“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并提出“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6]国家在政策层面为乡村教师提供助力,大大激发了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的动力。

(二)发展阶段:建立保障制度,推动区域内教师双向交流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调,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7]在法律层面为师教师流动制度提供了合法性支持。2007年,教育部制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机制”以及“建立区域内公办学校之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并且要求“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努力解决贫困地区骨干教师流失问题”,[8]国家教师流动政策的重点转变为区域内特别是县域内教师双向轮岗交流。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保证教师流动方式,并对教师生活条件保障情况和城镇教师职称评定作出详细规定,提出在县域内建立校长和教师流动制度,[9]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上一阶段的政策。教师流动政策根据教育实践问题不断进行针对性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交流,改善了城乡师资发展不平衡的境况,促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政府不断深化教师流动引领政策,完善健全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体现了该政策在我国教育发展和规划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深化阶段:实施多元举措,构建城乡教师资源优质均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教育公平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10]随后,教育部提出加快完善城乡教师轮岗制度,通过“县管校聘”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师流动,[11]创新了教师流动制度的管理模式,使得乡村教师在服务年限、评聘规则方面有了具体指导。2015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及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意见;2022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12]。这些政策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生活保障等各个层面为乡村教师提供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3]政府高度重视提高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质量,把完善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作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努力构建城乡教师资源的优质均衡。[14]

从城乡教师流动政策文本分析其演进逻辑,可以看出国家对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和流动问题十分重视。从早期呼吁发挥奉献精神到努力创设惠师政策,再到后期将乡村服务经历及年限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要求之一,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作出重要贡献。但随着教师流动工作不断深入,在实际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乡村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5]城乡教师流动面临重重问题[16]。

二、城乡教师流动视角下乡村教师的

信任危机

城乡教师流动宛如一把“双刃剑”,在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悄然引发了乡村教师与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主体间的信任危机。

(一)学生层面的师生情感信任危机

1.教师流动频繁,师生交流不足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格局中,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多数乡村教师生于斯、长于斯,与乡村及乡村学生之间缔结了深厚的情感纽带。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的深远影响,当代乡村教师逐渐演变为“离农离乡”的群体,呈现出“下得去”却“留不住”“教不好”的特征。学生往往刚适应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就不得不面临教师的更换,这对学生的学习衔接和适应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师生交流的时间被大幅压缩,频率急剧降低,无论是流动而来的乡村教师,还是坚守岗位的老教师,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都缺乏深入沟通与了解,导致学生与教师较为疏离,不敢袒露心声。“学生不再如往昔那般敬重老师,部分老师也觉得当代乡村儿童因缺乏父母管教而格外顽皮难驯。”[17]师生关系逐渐走向异化,信任危机也潜伏其中。

2.网络曲解传播,加剧信任难度

网络时代,人们得以从更多视角关注教育问题,师生、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得以拓宽,但这也为不实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教师在教育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其初衷被恶意扭曲,片面信息肆意传播。例如,教师出于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正常批评教育,可能被断章取义地解读为体罚或歧视,从而引发家长和社会的误解。这使得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如履薄冰,逐渐滋生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难以全身心践行“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神圣使命。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被割裂,师生间的情感信任危机日益加剧,阻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家长层面的教师道德信任危机

1.知识来源多元,教师身份认同式微

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乡村教师一般是乡村中学识较渊博的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话语权。并且,我国一直受儒家思想熏陶,将教师视作天、地、君、亲之后的又一大敬重主体,教师拥有较高的地位,这不仅源于对其学识的尊崇,更蕴含着对其师德的敬仰。“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便是传统社会乡村民众对乡村教师敬重与赞誉的生动写照。然而,当今社会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农村人口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也随之改变,农村教师的知识分子光环与过去“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渐渐消失。[18]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等师范生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出色的学识能力以及高尚的德行品质,在乡村广受认可。但随着师范院校扩招浪潮的席卷,中等师范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前往乡村任教的多为师范专科院校的学生,其在专业能力和教师素养层面与前辈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许多乡村教师从一开始便未将“留农”纳入职业规划,与村民的交流互动寥寥无几,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引发了村民对乡村教师德行与能力的信任缺失。

2.个人师德问题,殃及群体形象

当前城乡教师流动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教师个人问题和师生关系问题频发,这无疑成为家长对教师道德产生不信任的导火索。部分乡村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被曝光,尽管只是个别现象,但经媒体大肆渲染和传播,在公众舆论的放大镜下,乡村民众往往容易将个别行为一概而论,视之为教师群体的普遍行为。“个人或小部分群体的负面事件往往会对整个群体形象造成严重影响。”[19]师德作为评判教师素质的核心尺度,一旦教师的道德品质遭受质疑,那么家长对教师的信任便会轰然崩塌,信任危机随之汹涌而至。

(三)领导层面的教师能力信任危机

1.教师流动性大,规划管理遇阻

在学校规划管理层面,过去定岗定编的制度安排使得教师岗位相对固定,教师流动性不强,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接触时间较长、接触机会较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人品相对了解,由此形成的信任关系也较为稳定。然而,随着部分教师因职称评定等功利性需求流向乡村任教,服务期满后便返回城市继续执教,乡村教师队伍的流动性显著增加。有研究显示,81.17%的乡村小学青年教师有流动意愿,其中54.28%的教师想要转到低级城市学校。[20]长期的大量、无序流动使得乡村学校管理者无法对学校进行长期的规划和人员安排,虽然吸引来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但是也遇到了一定的发展困境。

2.教师素质不均,能力信任缺失

在教师能力提升方面,部分乡村教师虽有流入城市的强烈愿望,但受家庭或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到城镇学校任教的标准,于是转而申请调动至离城市较近的城郊学校工作。有数据显示,父母家庭距离越远的乡村教师申请流动最为强烈,[21]其教学热情也相对高涨。相反,城郊学校的教师因工作地点靠近城市,既能享受乡村教师的优惠政策,又能兼顾城市的便利资源,流动意愿最为淡薄,教学热情和教学质量也相对较低,导致城郊学校的教学成绩不尽如人意。[22]长此以往,学校领导对乡村教师的能力和责任感产生怀疑。

三、城乡教师流动视角下乡村教师

信任危机的解决对策

乡村教师信任危机生成于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之中,在城乡教师流动政策下其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化解乡村教师信任危机,重获乡村民众的信任与信赖,必须要根据现代乡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学校支持体系,树立可信任的乡村教师形象。

(一)留住优秀乡村教师,加强师生深度沟通

1.加大乡村惠师政策,稳固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鲜少有优秀教师愿意长期留在乡村、服务乡村。解决城乡教师资源不均衡问题,首先要提高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例如,成立专项补贴,满足乡村教师的物质需要,筑牢乡村教师教育信任的经济根基,消除其后顾之忧。也可根据乡村学校偏远程度、工作条件等因素,制定差异化补贴标准,确保补贴额度具有吸引力。其次,增加乡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拓宽其教育视野。学习共同体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应让乡村教师有更多机会接触优秀同行,汲取丰富教学经验,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例如,定期组织乡村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观摩学习,参与各类教育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最后,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向乡村教师倾斜,激发其留教决心。职称是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和追求目标之一,增加评定指标能激发乡村教师服务乡村的决心与信心,使其更好地融入乡村。例如,设立乡村教师职称专项评定通道,适当调整评定门槛,突出教学实绩和乡村教育贡献等方面的考量。由此,既可以吸引准教师向农村流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留住城市的优秀教师,使乡村教师群体的质量越来越高。

2.深化师生沟通交流,培育师生信任关系

教师有长期扎根乡村的意愿和基础,可以最大程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有利于与学生建立长期稳定的沟通交流。一方面,通过多元方式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助力成长。教师可通过课堂表现观察、作业反馈分析、日常谈心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基于教学经验因材施教。师生间长期稳定的沟通,既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又能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定感,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养成。另一方面,组织多样活动,增进师生情感。定期组织各类学习小组活动,依据学生性格、能力等特点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增进师生间了解与信任。可设立“心灵信箱”,鼓励学生匿名分享内心想法和困惑,教师及时给予回应和引导,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帮助,营造温暖信任的师生关系氛围。

(二)构建学校支持体系,优化家校协同育人

学校是构建公共教育信任的核心主体,是乡村教师赖以生存的关键场域,乡村群众对教师的信任往往取决于学校的声誉。因此,学校有责任建立帮助教师提升其信任度的支持体系。

1.开展校本课程研修,增强教师专业素养

随着教育普及程度加深,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攀升,乡村教师专业知识水准常难满足需求,由此引发信任危机。为此,学校应积极构建全面支持体系,结合地域特色与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研修活动。一方面,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涵。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引领指导,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教育家型乡村教师[23]。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到校举办专题讲座,传授前沿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策略,拓宽教师视野,提升其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开展校内教学观摩活动,鼓励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分享教学经验与心得,促进共同成长与进步。

2.建立师生信任档案,完善学校信任制度

“在风险社会与当前变革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人际信任,更需积极构建并有效完善制度信任。”[24]学校可构建师生信任档案袋以及家校交流、发展性评价等制度,创设全员、全时段、全环境“三全育人”环境,打造校家社交互式协同育人新生态。[25]师生信任档案袋可记录师生互动中的积极事件、学生进步情况等,有助于师生相互信任,使教师能更安心教学,学生更乐于接受知识传授。家校交流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搭建沟通桥梁,增进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理解,防止因沟通不畅导致信息不对称,进而增强彼此信任。发展性评价制度可促进教师发展。该制度聚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努力与成长,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摒弃单纯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综合考量教师教学策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氛围营造等多方面因素,以非功利化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家校共育合力,增进乡村教师与学校、学生家庭三方的深度互信。

3.善用网络媒体力量,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交流不可忽视的媒介,恰当利用网络媒体力量,不仅可以在知识传授上配合城乡教师流动,共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还可以帮助改善乡村教师形象。一是树立典型形象,转变民众观念。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展示乡村教师的教学风采和专业能力。通过直播教学、课程分享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举办“最美乡村教师”网络评选活动,让广大网友参与评选,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乡村教师。评选活动可以激发乡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公众对乡村教师的关注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起互动话题,如“我与乡村教师的故事”“乡村教师的一句话感动了我”等,鼓励网友分享自己与乡村教师的经历和感受。互动话题可以增强公众与乡村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提高乡村教师形象的亲和力。二是加强网络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及时回应网络上关于乡村教师的负面信息,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和解释,消除公众的误解。另一方面,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正面宣传力度,展示他们的优秀事迹和高尚品质,通过挖掘感人故事,利用多种平台传播,开展互动活动和加强舆论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和价值,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公信力。

(三)制造合理流动预期,便利学校规划管理

教师流动有其合理性和需求性,为规避流动所带来的风险,可以将教师流动加以控制和规范,制造流动预期。[26]

1.严格落实“县管校聘”政策,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教师

“县管校聘”政策能保障乡村吸纳优秀师资,充实教师队伍。公平公正公开选拔可激发乡村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乡村学校整体水平。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例如,成立专门监督小组,对教师选拔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涵盖招聘信息发布的广泛度与准确性、资格审查的严谨性、面试考核的公正性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透明公正,杜绝任何违规操作行为。另一方面,及时公布结果,接受社会监督。选拔工作结束后,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公布选拔结果,包括学校公告栏、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选拔结果公信力。通过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激发乡村教师积极工作态度,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乡村学校整体水平提高。

2.设定乡村教师弹性服务年限,保障教学衔接顺畅

当前乡村教师服务时间为1~3年,服务时间较短,真正安心教学时间有限。结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际情况,可设置弹性服务年限,如将“农村工作经历时间”设置为3k(k=1,2,3……),小学阶段,6年制可分两个小循环,初中3年制与3k流动期契合,这样能减少教师更换频率,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也可以避免频繁换教师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焦虑情绪,保障教学工作平稳过渡到下一阶段。同时,在教师服务期内,为其提供丰富职业发展支持,如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涵盖教学技能提升、教育技术应用、学科知识更新等方面;提供晋升机会,根据教师教学表现和乡村教育贡献进行综合评定,激励教师安心扎根乡村教育,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3.有序规划流动预期,推进教师合理流动

为保证教学与管理的正常进行,应避免乡村学校教师流动过于集中。一方面,加强城乡交流合作,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积极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合作,城市教师将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传授给乡村教师,通过定期组织城乡教师教学交流活动,开展联合教研、师徒结对等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即使流动结束,学习共同体仍可作为城乡信息交流纽带,带动更多教师参与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成长进步。另一方面,合理控制流动范围,稳定家校关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精心制订年度教师流动计划,合理控制流动比例,确保学校师资相对稳定。在教师流动过程中,及时与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说明流动原因和新教师情况,安抚情绪,维持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共同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信任在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为乡村教师个体生命赋予了价值与意义,又切实提升了其生命质量。[27]只有破除乡村教师面临的信任危机,他们才能够毫无保留地与学生、家长、领导展开深入沟通与对话,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城乡教师流动的大趋势下,乡村教师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主动地转化自身教学角色,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积极与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家长和领导对他们的看法,实现从“不信任”到“信任”、从“有限信任”到“高度信任”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乡村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更为他们生命价值的彰显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28]帮助乡村教师破除信任危机,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才能为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更大力量,为乡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燕,李晏墅.信任的生成:理论综述与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9(7):82-85.

[2]张地容,何倩,李祥.社会转型中乡村教师信任危机论[J].当代教育论坛,2020(4):111-11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关于印发《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7(6):236-24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21):868-878.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EB/OL].(2003-09-17)[2024-10-2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440.htm.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2006-09-01)[2024-10-22].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110/t20211029_575949.html.

[8]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2007-05-31)[2024-10-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null_22875.html.

[9]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2012-09-05)[2024-10-2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226138.htm.

[10]教育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十一[EB/OL].(2012-11-29)[2024-10-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211/t20121129_144926.html.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的通知[EB/OL].(2012-09-05)[2024-10-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411/t20141121_179122.html.

[1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EB/OL].(2022-09-09)[2024-10-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9/t20220909_659777.html.

[13]教育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EB/OL].(2022-11-20)[2024-10-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211/t20221121_998650.html.

[14]仲米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常规变迁的问题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0(6):54-59.

[15]李松.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6(11):77-83.

[16]李国强,邵光华.县管校聘背景下教师交流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12):8-11.

[17]朱胜晖,朱金凤.当前乡村教师的四大角色冲突:表现、根源与应对[J].当代教育论坛,2020(2):110-115.

[18]崔铭香,吴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短缺”问题及化解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9(10):84-88.

[19]吕寿伟.精神蜕变与公共教育的信任危机[J].现代大学教育,2017(3):1-6.

[20][21]朱秀红,刘善槐.乡村青年教师的流动意愿与稳定政策研究——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20):37-46.

[22]刘小强.教师资源空间分割下的农村教师地缘结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9(3):73-77.

[23]樊香兰,贺静霞.教育家型乡村教师培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择取[J].现代教育管理,2024(10):74-84.

[24]李茂森.信任与教师的确定性寻求[J].全球教育展望,2012(2):44-47.

[25]郁殿木.“双减”政策下校家社“一体两翼”协同育人的机制与策略[J].中国德育,2024(15):58-61.

[26]杨华.制造流动预期: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教师激励机制构建[J].湖湘论坛,2024(4):98-112.

[27]符太胜,严仲连.信任与信任危机:教师赋权增能的核心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42-46.

[28]张地容,何倩,李祥.社会转型中乡村教师信任危机论[J].当代教育论坛,2020(4):111-118.

责任编辑︱何 蕊

*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评价素养研究”(L21BED0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