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逻辑框架与优化策略

2024-12-03 00:00:00张良张布和
中国德育 2024年23期

摘 要 高校思政教育智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多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层面展开,鲜有对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从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布局、人才管理、人才评价三个维度切入,发现其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单一化、临时性,弱团队、简易化,学术化、滞后性的困境。为此,高校需立足主体维度、结构维度、过程维度,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逻辑框架,并从“管理多边互动—布局多域共生—评价多向构建”出发寻求进路。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治理

作者简介 张良,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张布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其中,思政引领力被置于首位,凸显出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高校思政教育智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源地、桥头堡,在新形势下,建设好高校思政教育智库是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的重要保障,也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2]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型智库建设,要注重人才队伍。”[3]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亟须从逻辑框架与行动路径入手进行优化。基于此,本文从认识论、实践论层面对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囿、逻辑框架展开剖析,继而落脚于优化策略与行动路径,以期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机制改革。

一、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

现实困囿

问题是一切研究的逻辑基础。[4]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建设要高质量发展,必须精准把握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结构性矛盾对其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单一化、临时性的人才布局结构,弱团队、简易化的人才管理结构,学术化、滞后性的人才评价结构[5],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人才布局维:单一化、临时性的繁难

智库是一个各类专业人才集聚,从事问题诊断、政策分析、现实研究的机构,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从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仅凭单一的思政学科理论已无法充分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在实践层面的现实需求。集合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充分发挥专业人才队伍与管理人才队伍的合力,开展跨学科、高效率的思政教育知识政策供给服务,进行指向问题解决的决策咨询供给,已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底层逻辑。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建设既要充分观照专业人才队伍的跨学科特点,又要全面调动服务管理队伍的积极性。而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的两支人才队伍建设却表现出与上述状态不符的特点。其一,专业人才选聘标准单一化,即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专业人才选聘时,呈现出以高校内部思政教育学术型人才为主,以政界以及企业界领导骨干为辅;以思政教育的社科人才为主,以“课程思政”背景下其他学科人才为辅的特点。其二,服务管理人才选聘方式临时性,即高校思政教育智库行政服务人员普遍缺位,缺乏培训考核管理,进而致使智库工作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难以保障。[6]

(二)人才管理维:弱团队、简易化的阻滞

让智库专家不断产生决策意识和政策建议,科学合理的人才配置与管理机制非常重要。[7]通常来说,思政教育智库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思政教育领域专家为发起者,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政策知识生产,为思政教育决策者提供政策知识和政策建议[8]。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要基于问题,组建知识共享程度高、项目研究领域广的专业化团队。但在实践中,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一,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团队合作意识弱。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建设多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队伍也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考核机制造就了思政教育智库专家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独来独往的实践惯性,使其在开展研究时常出现团队合作意识弱、沟通交流合作少的现象。其二,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团队组建凸显出简易化的特点。在项目开展时,研究团队组建多考虑“人情”“关系”等因素,这就导致研究团队呈现出一定的“圈层化”,未能有效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三)人才评价维:学术化、滞后性的束缚

高校思政教育智库是为政府提供政策研究与咨询的机构,以多元化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为手段,以解放思政领域专家学者思维固化为目标,从多种视角审视问题,进而解决国家思政教育政策实施以及学校思政教育改革中实际问题的机构。能否提供社会发展与政府决策服务急需的、有影响力的智力支撑,是检验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但在实践中,因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局限性,智库在开展人才考核与成果评价时往往表现出学术化、滞后性的特点。其一,人才考核及成果评价学术化。在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评价时多依据智库人才发表论文、主持项目的数量、级别进行量化评估,对决策咨询报告及其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视不够。其二,智库成果的滞后性。由于现有高校思政教育智库成果多停留在事后分析、总结阶段,缺乏前序性、建议性研究,思政教育智库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不多、成果影响力不足。

二、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

逻辑框架

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单一化、临时性,弱团队、简易化,学术化、滞后性的困境,意味着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需充分调动政府、高校、学院等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跨学科交流协作机制为重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面到体,立体构建推进。

(一)三方联结: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之维

为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布局单一化、临时性的结构性困境,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需关照政府、高校、学院三维主体。其一,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搭建智库人才队伍顶层设计。教育智库立足于“治”,着眼于“谋”,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库”,也是教育改革的“设计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这就要求思政教育智库研究要政治正确、紧跟时事。循此而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需组建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的领导团队,建立健全决策咨询与服务的激励机制,着力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研究热情,并通过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团队双向沟通与及时反馈机制,形成相对稳定的决策服务呈送机制与定期互动机制,有效保证科学、民主地形成教育决策。其二,以高校为主体构建智库人才队伍组织方。高校是人才的汇聚地,高水平人才是智库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学科特色,找准研究定位,突出研究特色与研究风格,逐步建立起扎根高校、胸怀全国的思政教育智库研究团队。其三,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核心组建智库人才队伍参与方。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归根结底是关于思政教育的智库。这就要求各高校在组建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时要充分考虑思政元素,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参与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核心成员的教育智库。需要强调的是,该智库不能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还应吸纳政界、商界、学界的知名人士,从而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参与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核心成员、来源多元化的第三方力量参与支持的人才格局。[10]

(二)三域统整: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之维

领导团队、研究团队以及专业管理团队是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三驾马车”。现下,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往往过度重视研究团队,导致人才管理结构呈现出弱团队、简易化的困境。为此,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应在重视研究团队的同时,加强领导团队与专业管理团队建设,并构建起“领导团队(核心层)—专业管理团队(中间层)—研究团队(外围层)”三域统整的由内向外的层级结构。其一,领导团队是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的核心层。该团队以其高瞻远瞩的发展思维、战略眼光和对智库建设的丰富经验、对思政教育事业的极大热情,带领整个思政教育智库向前发展。其二,专业管理团队是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的中间层。其内设行政管理者、项目管理者两个层级,分别服务于领导团队、专业研究团队,通过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工作方式,促成这两个团队的协同合作。其三,研究团队是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的外围层。该团队是由各学科领军人才为先导、基础人才为主体、专家学者为延伸的高校思政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者、解决者,承担着资政育人、公众参与、咨询服务以及交流合作的重要任务。

(三)三维递进: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之维

人才配置是教育智库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则是教育智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同理,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在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后,还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要从人才选聘、合作与激励三个维度切入,立足人才选聘,由点及线地构建起“领导团队—专业管理团队—研究团队”三支专业化团队;立足团队合作,由线及面地构建起三支团队的高效合作机制;立足激励保障措施,由面到体地构建起人才激励机制。其一,交互性的人才选聘机制是关键。在三支队伍人才选聘时,要坚持交互性原则,在政府、企业和教育智库之间搭建来去自由的人员交流机制,既要聘请有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人员积极参与教育政策研究,又要建立灵活、畅通的派遣、挂职、培训机制,组建起专业技能过硬的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其二,高效的人才协作机制是重点。高校思政教育智库要建立起以问题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领导团队为核心,以专业管理团队为链接,以研究团队为关键的跨学科人才配置与协作机制。其三,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基础。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考虑三支专业化团队的选拔与协作,还应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以优厚的工资和福利、健康的工作环境、个人深造机会为切入点,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激发智库人才工作热情,从而为智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

优化策略

循前所述,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从人才布局、人才管理、人才评价三个维度切入,构建起“政府—高校—学院”三维推进,“领导团队—专业管理团队—研究团队”三域统整,“人才选聘—交流合作—引导激励”三维递进的人才队伍建设逻辑框架。以此为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向也应一以贯之,从“管理多边互动—布局多域共生—评价多向构建”三个维度纵深推进。

(一)协同治理:加强“政府—高校—学院”管理多边互动

政府、高校、学院协同互动是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充分发挥资政功能的重要保证。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故而,其一,政府部门要以政策为抓手,积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通过创造公开、透明的公共决策空间,以政策法规制定、经费资助等方式规范引导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保证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发展。其二,高校要处理好思政教育智库领导团队、服务管理团队、研究团队建设的关系,发挥高校学科人才队伍齐全的优势,引导建设专业特色突出,小而强、专而精,具有宏观视野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智库人才队伍。其三,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的重要参与者,既要充分利用本学院教师,也要积极拓宽纳才渠道,打破职称门槛和专业限制,面向学校、社会招聘思政教育领域专业人才,不断壮大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

(二)协力共进:重视“领导—管理—研究”布局多域发展

经验丰富的领导团队、高效热情的服务管理团队、跨学科组建的研究团队,是高校思政教育智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其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为此,其一,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领导团队建设。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在通过校内选拔培育一批有潜力的青年英才的同时,拓宽纳才渠道,招纳一批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思政教育领军人才,引导高校思政教育智库研究始终站在改革发展、政策导向和理论创新的前沿。其二,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服务管理团队建设。采用全职+兼职的人才管理办法,依托学科建设,招聘高校思政教育智库服务管理专职人员,负责高校思政教育智库的宏观管理与运行;招聘项目管理兼职人员,负责具体项目的跟进与推进,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智库高效运转。其三,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智库研究团队建设。依托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科学引进智库人才,引导学术型骨干力量加快转型发展,尽快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公共决策的高校思政教育复合型研究团队。

(三)协作配合:健全“评价—激励—督导”评价多向构建

多元协作的服务决策评价是融合学术导向、应用导向、公共利益导向的全方位、全要素评价体系。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立体化发展需以评促建,对“点—线—面—体”转换过程展开全方位评价、激励与督导。其一,要构建高校、政府、社会多维考核评价体系。从学术根基、资政绩效、社会舆论等维度着眼,着力寻求人才队伍建设在学术创新性与政策应用性间的张力与平衡,构建特色鲜明的领导团队、服务管理团队、研究团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二,要依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注重实绩的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该机制要以调动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工作积极性为目标,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为关键,以业绩论英雄为原则,让有实绩、想干事的人脱颖而出。其三,要制定严格有效的人才队伍建设监督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高校思政教育智库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目标,将监督职责贯穿于高校思政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全过程,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将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种监督有效贯通,形成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参考文献:

[1]付洪,侯耀宗.善用“大思政课”,增强对青年学生引领力[N].光明日报,2024-11-05(13).

[2]肖皓文,曹银忠.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J].党的文献,2023(5):25-32.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朱德全,吴虑,朱成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框架——基于农民工城镇化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76+190.

[5]咸鸣霞,曾维和.新型智库社科人才作用发挥的结构困境与对策探讨[J].情报科学,2020(1):87-92.

[6]邓志超,朱宁波.高校智库服务决策的模式构建与高质量发展——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视角[J].教育科学,2024(1):29-35.

[7]蒋观丽,文少保.世界一流教育智库人才配置与管理机制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高教探索,2021(11):90-99.

[8]张良,刘宝琴,王耀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文性框架与教学逻辑[J].民族教育研究,2024(3):36-43.

[9]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0]熊晴,朱德全.学校“课后课程”供给体系建设:逻辑框架与推进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22(3):29-34.

责任编辑︱何 蕊

*本文系2023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举措及激励保障政策、措施调查研究”(GYH1202305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