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多发表于《散文选刊》《诗歌月报》《广西文学》《太湖》等刊物,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云烟过眼》、散文集《能往前走便是幸福》。
十岁那年的秋天,我意外地获得了一把折叠式小刀。
我拿着小刀,到处找物体来刻字。我已迈入小学三年级的门槛,应该能写出自己想写的字了,手痒,到处想显摆。我明白,芭蕉树容易刻字,但新陈代谢比较迅速的芭蕉树树皮,会让字迹很快就消失。
我便想到老屋前岔路口的那棵柚子树。
那是1983年10月,我在柚子树粗实的树干上,用小刀由上而下刻了几个字:左——毛山;右——杨家。我把“茅山”错写成“毛山”,是因为我当时还不认识“茅”字。
老屋所处的地方,叫巴马城关公社龙凤大队上寨中队塆里小队。塆里,是龙凤村的发源地。200多年前,龙凤村第一户落户的地方就在塆里。
村庄里岔路多,我们老屋前,就是一个岔路口。沿石板路来到我家老屋前的路口,往左就是去种田和开垦荒坡的茅山,往右就是我们家,我们家后面住的是满太公一家,大家都姓杨,共用一个“杨家”指路牌,没有错。
那些字迹,缺乏力度和深刻,只停留在树皮上,被树木的成长慢慢压缩和淡化,一段时间后就模糊了,最后销声匿迹。估计除了我自己,没有人注意到那些字。去茅山,到杨家,村里人谁不熟悉呢?毕竟只是一个画蛇添足的指示而已,起不到半点作用。
但我记住了那棵被我刻了字的柚子树,记忆深刻得像是刻在心里一般。尽管那棵树随着树龄的增大,慢慢变得营养不良,枝叶稀疏,果实无多,但它一直没有倒在斧斤之下。
因为,那是祖母的心愿树。
1
祖母喜欢种树。在远处的山坡上,她与祖父一道,种下了油茶树和杉木;在房屋四周的园子里,则种上了桃树、李树、枇杷树、番石榴树、柑子树、柿子树、柚子树、芭蕉树等等。这些果树,从过年后就开始开花结果。先是枇杷,春节期间就已花满枝头,一簇簇,灰黄凝重,待到清明,已成熟或半成熟的黄绿果实吊满枝头,越看越惹人喜爱;在南方天气乍暖还寒的二三月,桃花李花先后竞放,让房前屋后春意盎然,让人们也精神大振,初夏时节的果实更是让人垂涎不已;番石榴的花开得低调,看不到繁花似锦,仲夏,番石榴成熟时的香气,可以迷人十里;中秋后,柚子已经成熟,圆滚滚的果实掉在枝丫上,像一盏盏硕大的灯泡,散发着绿色的光芒;天气已经非常寒冷了,红彤彤的柿子却傲然枝头,为沉闷萧瑟的乡村增添了鲜活灵动……
“园有桃,园有棘,其实之肴,其实之食。”老家的空气,一年四季就这样与果香缠绵。昂扬的果树们,向着阳光,顶着风雨,有相邻而居者,有孤独终老者。它们不停地让花朵芬芳,让果实挂枝,让飞鸟驻足,让风声响亮,让人们充盈期盼收获喜悦。
而那棵柚子树,伫立于我家老屋前的岔路口,树干挺直、枝丫整齐划一,亭亭华盖,翠绿醒目。
祖父说柚子树是他种下的,种子来自邻居给与的柚子。那是邻居从很远的他乡带回来的柚子,祖父得了两片。他从晶莹剔透的柚子肉中,抠出颗粒饱满的柚子种子,分别种在屋前不同的地方。只有岔路口的两棵长成大树了。我记事的时候,两棵柚子已经高不可攀,每年都会挂果,也许是水土不服吧,果实不尽如人意,没有用它的甜蜜或者酸涩,让我留住更多的记忆。一棵柚子树生长的地方有点倾斜,土壤藏不住肥料,树干细直,叶子枯黄,营养不良,果实也少而小,最后被砍伐了。另一棵柚子树,长在矮墙内的三角地带,营养略显富足,树干壮实,叶子青翠,果实稍丰,得以留存。
祖母生育的子女们开枝散叶后,由子女到孙辈再到重孙辈,让她牵挂的人实在太多。
有了离别,就会有思念,就会有担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山旮旯了。我的父亲——祖母的大儿子,开始贷款到县城做生意,开旅社、修公路、搞木材,常年在外,漂泊不定,成了祖母的牵挂与担忧。应该是1987年秋天的某个下午,我在龙田初中读初二,星期天回到老家时,看见很多人坐在家门口唉声叹气,吓得我不知所措。
我走到大门口,发现那些人都是亲戚,有近在本村的,也有远在另外村庄的。一些人老是朝着我的身上盯,盯得我莫名其妙,害得我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后来才明白,说是我的父亲在那社乡的某个地方被人抢劫后又被杀害了,说得有鼻子有眼,像是他们其中有人亲眼所见。知情的亲戚便纷纷登门来安慰我祖母。我信以为真,靠在大门口的木板上思绪万千。我有多久没见到父亲了?今后永远也看不到他了!今后谁来供我读书?我的担心持续不断,失望和绝望在我少年的大脑里奔袭,热泪乱弹。还有满叔,他用哭腔来赞颂他大哥的种种好处,惹得更多的人跟着忧伤。有的人还哭出来了。父亲那年才36岁,还是一个让人有期盼的年龄。要是他真遇害了,难免让人惋惜的。祖母却出奇地冷静,并用微弱的声音安慰大家,说:“再等等吧,等老四他们赶回来。”
我的四叔和老家附近的一个表叔,两人共骑一辆自行车,从早上出发,已经赶往那社乡。他们都曾经跟随父亲在那社乡修建过公路,他们懂得父亲会在什么地方出现。大家都在等待,人也越来越多。到了下午三点多,四叔终于赶回来了,气喘吁吁、语无伦次地告诉大家:“谣、谣言,大、大哥,还、还在喝酒。”
四叔和表叔,他们踩着单车,从村里赶往县城,再从县城赶到甲篆,又才从甲篆找到那社乡府附近。他们看见我父亲时,父亲正在跟人豪饮。四叔从那社乡带来的信息,让我家门口的亲戚慢慢离去,我也得以收住眼泪和愁绪,按时回到学校。但这一消息,还是刺痛了祖母的神经,让她开始满怀心思,牵挂儿女,思念远方。
那之后,祖母牵挂的人和事情逐渐变多,像屋前的柚子叶,密密麻麻。父亲依旧常年奔波在外,多半是一年半载没有音信;接着是三叔到外地工作,有时周末月尾回来一次;再接着是四叔、四婶、满叔、满婶,都丢下年幼的儿女,纷纷到深圳打工。作为长孙的我,也到县城读高中了,寒暑假才能回家;就连我的妹妹,十五岁便与一群小姐妹结伴到深圳,进入了工厂。留给祖父祖母照顾的,全是我的堂弟堂妹。五个小孩子,前后相差不过五六岁。嗷嗷待哺的孙子孙女,重新唤醒了祖母的母性,她像一位母亲,全身心教育隔了一代的至亲,无微不至。他们也一天一天长大,先后外出学习、当兵、工作、生活、出嫁、生儿育女,又共同成了祖母的牵挂。
不知是从哪一年开始,也不懂祖母是从哪里学来的,新年初一的清晨,她就找来红纸,走到柚子树下,将红纸折叠成一个红包的式样,然后用红线系住,送上一句祝福语,再用竹竿把心愿包挂上柚子树的枝丫。祖母会说,这是大孙仔阿华的,保佑他读书狠狠的,到大城市去,超过他三叔;这是大孙女阿玲的,小小年纪就到深圳打工了,保佑她找个好婆家;这是二孙仔阿元的,他也开始读书了,要比他爸、比他哥都要读得狠……
就这样,柚子树成了祖母的寄托,在树上张挂心愿包,也成为她每年新春的惯例。在外漂泊的,她送上平安健康;在外务工的,她祝福顺利发财;在读书的,她希望读书厉害。她总会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变化,不断改变她新年的祝福语。
堂弟天尤,还不满十八岁便当兵远行。他才几个月大时,祖父祖母就接手抚养他,是他们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孙子。堂弟入伍的那一年,祖父87岁,祖母82岁,耄耋之年的他们,内心有高兴,也有很多担忧。高兴的是他们的后代终于有人当兵了,担忧的是不知何时才能与之相见。他们也明白,进入部队与工作、读书不同,不能什么时候想家了想回便可以回。
祖母为此的祝愿,更加细心与虔诚了。她总会把属于堂弟的心愿包,挂得最高最稳固。别人问起,她会说:“满孙仔离家最远最久,很多年都没回家过年了。”
祖母的时空里,没有WiFi,但她为儿孙们许下的那些心愿,却像信鸽,以准确的定位,以强大的流量,飞进了儿孙们的心坎里,与每一个心灵适配,成为她的儿孙们一年又一年的守护者。
善良的祖母,她心里牵挂的永远是别人。每个新年,每一个亲人,都会收获祖母的祝愿。唯独她自己的,她总是说:“人老了,又不出门,不需要那些。”
那些被祖母挂上枝头的心愿包,红彤彤的,像是一盏盏小型的红灯笼,在发黄的柚子叶间,张灯结彩。
2
心愿,虽然被祖母念出了心里,挂在了树上,但那些美好的祝福语,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纷飞在空气中。
心愿树毕竟不是阿拉丁神灯,只要擦一下就能让人称心如意,满足愿望。塆里屯没有这样的神力,我们也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祖母也知道,要实现那些美好的心愿,需要用行动去践行。她能为我们许下心愿,却无法直接帮我们实现心愿,只能以身作则,用艰辛的付出来实现这一切。后来,作为祖母的孙辈们,大家实现心愿的勤奋与执着,几乎都来自祖父祖母的言传身教。
祖母是从隔壁的龙田村嫁过来的,从小就有吃苦耐劳的本性。后来龙田村产生的“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奋斗精神,就流传广远,激励众多。
我曾经和祖母有过一次交谈,问起了他们以前的生活状况。祖母回忆说,那时候虽然办起了人民公社,搞大食堂,但小队也给每家每户在房屋的附近分配一点自留地,还允许到茅山开垦一定的荒坡。
房屋附近的自留地,一般都用来种植果树和蔬菜;远一点的荒坡,都是在斜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土质差,一般用来种植木薯或者旱谷。祖父祖母就在分到的荒坡上,先是把草木砍伐烧成灰,再翻土,把草木灰与农家肥一道埋在地里,待来年的春天翻出来,种上旱谷。肥料充足的旱谷,长势良好。在做完集体的农活后,祖父祖母便又悉心照料自己家的责任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精力化成汗水,再把汗水融入土地,土地回报勤劳,让祖父祖母年年大获丰收。
大饥荒年代,竟然没有影响到我们村庄?说实话,我对这一段历史不是很熟悉,以为是祖母年事已高记忆有误,便去重温那段历史。我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查阅到了相关规定,规定中明确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的家庭副业种类包括:耕种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地;经过生产大队批准,开垦零星荒地;饲养猪、羊、兔、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也可以饲养母猪。在条件许可的地方,还可以饲养一两头大牲畜;经营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果树和竹木,在屋前屋后种植果树和竹木等。
祖母说得没有错。在人民公社之外,是允许开垦一定比例的自留地的,还可以发展种养。我们的村庄,尽管土地少而贫瘠,但因为有了勤恳,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大家都在最困难的时期顺利地挺过来了。
不仅如此,在较为困难的1961年,祖父还动起了建造一幢新房的念头。念头很快转化成现实,他们就一边忙着公社的活,一边兼顾自留地,一边养儿育女,一边筹建新房。
历时一年多,新房拔地而起。
关于建新房的事情,我曾经有过专门的叙述。而这一切的困难与艰辛,在祖父祖母面前,却被他们轻描淡写成历史的烟云。
祖母有十个孙子孙女,稍大的五个纷纷外出读书后,还有五个年幼的孙子孙女完全由祖父祖母来抚养。我最小的堂弟天尤出生刚几个月,四叔、四婶又一次到深圳打工挣钱了。嗷嗷待哺的他,与他的两个都还年幼的姐姐,还有满叔家的堂弟天帅、堂妹秀瑛,五个都才几岁的小孩,就跟着祖父祖母生活。
村里的年轻人像鱼群,纷纷从家乡的小河往东而游,游进了大江,游进了大海,到深圳、东莞、珠海、佛山等地打工。我的四叔、四婶、满叔、满婶也都进到深圳的工厂里,追求他们的生活。把子女留给老人抚养,把土地留给老人耕种。
有时候,家乡的土地上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两个老人,每人背着一个小孩,再领着三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在土地里或播种,或薅草,或收割……成年后的堂弟堂妹回忆:尽管祖父祖母已经七老八十了,但给他们的感觉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疲倦。
有时候,留守在家的祖父祖母分工明确,祖父主要负责茅山的稻田或坡上的木薯,祖母照看年幼的孙子孙女,同时兼顾护理老家附近的玉米、黄豆。每到种田插秧的时候,祖父总是半夜两三点就出门了,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进家,周而复始大约一个星期。年幼的堂弟堂妹们不知道祖父为什么这么拼命。祖母告诉他们,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准备,要提前规划好。大家后来都知道,每到春耕时期,因为是枯水季节,堰沟里的水就变得瘦弱不堪,连流动的力气都要没有了,要放半天的水才够耙田用。又因为家家户户的水田都要抢耕插秧,有些人家之间就会为一小股田水而吵得面红耳赤,甚至还大打出手。祖父却从不为此与人家争执。因此,每到耙田插秧季节,祖父就半夜起床,一个人爬坎越坡,走过荒无人烟的地方,到田边放水入田。有时候,天空中弥漫着月光,有时候则伸手不见五指。夜色中的祖父,将堰沟打开一道缺口,将弱小的水慢慢放入自家的水田,就在田坎上静静守候。守候是孤独的,祖父不抽烟,没法用抽烟的方式打发无聊的时光。祖父或蹲或站或踱步,只待细小的水流注满一丘又一丘水田。待别人天亮来到田边抢水时,祖父已经满意而归了。而祖母,在家照看堂弟堂妹的同时,还要薅苞谷和黄豆草,养猪牛马,还要承担挑水、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劳动强度不亚于任何年轻力壮者。
祖父祖母的勤劳,让成长中的堂弟堂妹们,耳濡目染,全力仿效。之后的岁月,大家都用勤奋去读书,用辛劳去耕作,用诚实去成长。
他们都能依循祖母的心愿,读书、工作、婚嫁、生育,勤劳务实,知书达理,没有让两个耄耋老人再次操心,惹来麻烦。
3
初春的雨后,难得一见的彩虹在乡间的山坳上升腾起来,若隐若现。此刻,我没有欣赏彩虹变幻出的风景,而是朝着它许了一个心愿,还被它吸引到遥远的蒙童时代。
小时候,住在我家老屋前的三太公出门时,每次遇上,我都会情不自禁看一眼他的双手。他的双手很瘆人,我不想看,却又总是忍不住去看。我曾经问祖母:“三太公的手,怎么那么吓人?”
祖母一本正经地制止我:“以后莫乱看莫乱说,那是得罪彩虹的结果。”我经常看见,彩虹会在村口村尾悬挂起来,像天空中一道弯弯的桥,高不可攀,缤纷多彩。祖母还说了,彩虹出来时,是不能用手去指指点点的,不然彩虹会吸你手上的血,让你的手蜕皮、失去血色,就像你三太公的手一样。
我把手往裤兜里收,信以为真。三太公皮肤斑驳的两只手背,确实很吓人。每次看见彩虹,我只好远观静看,看见前方横亘着的,不是什么美丽的彩虹,而是一条彩色大虫,似乎在吸吮江水,让我敬而远之,心里不敢有丝毫的亵渎,更遑论伸手去指指点点。
后来,我又问祖母:“彩虹出来了,我们要做什么?”
祖母说:“就朝着彩虹许一个心愿吧。”
彩虹还能满足人们的心愿?我将信将疑好长一段岁月。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三太公的手,患有一种叫白癜风的病。不谙世事的我,却因为祖母别样的教诲,让我开始懂得敬畏大自然,懂得遵从孝道,懂得尊老爱幼。对老人、对彩虹都一样,我们不能伸手随意指指点点。
祖母不识字,但她有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祖辈的道德相传,来自于自己领悟,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就像一些佛家大师,不识字却能传经讲佛。文凭高不等于能力强,认字少不等于智慧少,皓首穷经的人得的是小知识,见性成佛的人懂的是大智慧。佛门有渐悟和顿悟之说,我认为二者可兼顾可融合。对一些常理,需要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也需要我们“一语惊醒梦中人”。
当你的脚被什么绊住的时候,你不妨往后退几步。
这是祖母说的大概意思。
在荒野走路,做活路,难免会被枝丫和猫爪刺所羁绊。像猫爪刺,一旦钩住了你的裤管,你越是使劲拽,它就钩得越牢固,最终撕破你的裤腿,往后一步,它也许会松开带刺的“手”。祖母就是在点滴间,不断用经验启迪后辈。
在教育孙辈上,祖母的责任有点大。要是放在古代,子孙不用识字,无须长辈苦口婆心,只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后辈们道德常识和耕作方式即可。但是,放在这个社会,除了道德和耕作,还需要送子孙后辈上学,还要不断在思想上勉励、警醒和催促。这些,寡言少语的祖父无法承担,祖母就需要操心,需要下力气。不仅是对子女,对孙子孙女的责任,她也几乎承包了。
当我们在暑假走出校园,一些学校的规矩就会被我们抛在脑后,懒惰、贪玩、粗野等习性像狗皮膏药附身,这些现象被很多的长辈忽视,以至于孩子成绩脱节,厌学辍学便成了常态。我的祖母,却时时清醒,和风吹柳,细雨点花,用她独特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在寒暑假也继续脚踏实地,注重德行,耕读相长,互不耽误。
很多年前,塆里屯有一个家里与我们家相距百多米的青年,二十出头了,不愿到广东打工,在村里搞一些小偷小摸,很不受人待见。就连祖母养的鸡鸭也难以幸免。青年在一次酒后与人斗殴,把人打成重伤,又没有支付医药费,被乡里的派出所抓了。
那是中秋后的一个中午时分,被抓了的青年,被警察用手铐铐在三轮摩托车上。摩托车停在村委办公大楼前,干警们在村主任家吃午餐,青年人一个人孤零零地蹲在摩托车里,在明晃晃的阳光下萎靡不振。看到他的下场,大家幸灾乐祸,远而观之,没有谁愿意靠近,也没有谁愿意去问候。祖母知情后,从家里拿了两个月饼,牵起十岁堂弟天尤的手,直奔村部而去。那一刻,祖母和堂弟同时看见,青年人正耷拉着脑袋,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直到祖母叫了一声他的名字,他才抬起头来,愣一会儿,便泪眼婆娑地叫了一声:“大婆。”
祖母也抹了一把眼泪,丝毫不计前嫌,递上月饼,再递上二十元钱,叮嘱小伙子:“人生三节草,不知哪节好。哪个人都有一时糊涂,都会犯错。要知错,知错能改,要听公安的话,要赶快回来,以后还有大盼头。”
堂弟畏惧亮锃锃的手铐,畏缩不敢上前,祖母把他拉到自己的跟前,示意他:“跟哥哥说个话,说哥哥好好表现,快点回家。”
堂弟一个字都说不出。尽管没有言语,但当天的情形,成了堂弟人生路上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警示,当时的画面让他刻骨铭心,也让他顽皮的性子得到了很大收敛。
青年很快就放回来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祖母面前跪下来,声泪俱下:“大婆,我保您一生平安。”
祖母的做法是一石二鸟,既感动了青年,又现场教育了自己的孙子。堂弟在多年后和我叙述这段往事时,我一面敬佩祖母的灵敏反应,一面又体会到祖母的善由心生。
祖母的善良,在方圆十里著名。她一辈子不信佛不信教,却不吃荤菜,就连猪油都不沾。贫穷年代,家里就一口菜锅,要是用猪油煮过菜了,她还得把菜腾出来,再用茶油煮自己的那一份。幸好,家乡有宽广的油茶林,有足够的茶油。
堂弟天尤在读六年级时,在篮球场上踢足球,不小心踢断了右脚脚踝,伤势严重,无法走路上学。距离升初中的小学毕业考试还有不到两个月,小考迫在眉睫的他,竟然就着伤势产生了不想读书的情绪。心急如焚的祖母,用上了“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的道理,一直鼓励、催促他,让他无论如何一定要去读书。伤不及大脑的堂弟,总以脚痛为由,连续一个星期都不愿带伤上学。既然道理无用,无可奈何的祖母,竟然采取实际行动,背起堂弟径直往学校走。白天、晚上,不管刮风下雨日晒,祖孙俩没有一次迟到,没有一次早退,持续了三个多星期,直到堂弟可以自己走路上学。那时候的堂弟已经十二岁,体重差不多八十斤,而七十八岁的祖母,用她弱小的身躯、强大的毅力,硬是将自己有些顽劣任性的孙子,背进了初中的学堂,让他继续学业到初中、高中、部队。
天尤入伍初期,因为年龄还小,第一次长期脱离祖父祖母的庇护,第一次出门远行,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沟通困难,思乡迫切。有一天,新兵班长说,有谁不想在这里服役需要申请回家的,现在可以申请,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就没有机会了。听了班长的话,堂弟竟然立马有了回家的念头,鬼使神差地写了离队申请书。申请书的理由竟然是“祖父祖母年龄大了,需要回去照顾”。到了周末,堂弟给祖母打电话的时候,谈及此事时,祖母先是静静聆听,没有批评,反而安慰他说,怎么选择都可以,公婆都没有意见。就在堂弟以为得到祖母的支持时,祖母平静地问:“你们部队大家都申请回家了吗?”堂弟只好老实回答:“没有啊,只有三个人申请。”祖母就感叹:“那些没有申请的人,真没有孝啊,他们就没有公婆、爹妈需要照顾吗?”堂弟瞬间醍醐灌顶,一时语塞,后悔自己冒失了。急忙挂掉电话,飞速跑到班长那里,要回了申请书。
知耻而后勇的堂弟,以祖父祖母的勤劳刻苦来鞭策自己,刻苦训练,不畏艰辛,从士兵当上士官,屡次夺得比武大奖,嘉奖不断,立功不断。当嘉奖令送到祖父祖母的眼前时,两个老人乐出了沧桑的泪花。
4
心愿树还是抵挡不住岁月的消耗,自然干枯,最终倒下。
无心愿树寄托的祖母,开始了真实的红包祝愿。每年新年到来,她都会封红包,装入数量不等的新钱,送上祝愿,发放给儿孙后代。发红包的同时,出口的还是那些熟悉的话:出门平平安安,工作顺顺利利,生意红红火火,家庭和和美美,身体健健康康……
多年以后,堂弟天元不知从哪里得来的品种,在屋前的园子里种下了三棵柚子树,因为土质肥沃,因为氛围和谐,也因为祖母祈盼太多,柚子树长势迅猛,两三年就开花结果了。因为品种经过改良,柚子树再也回不到当年的高大了DAoagIikEq0g1DTYu91MvAB0txWLEAGZwtBKgAHUL2M=。关键是,祖母的腰,被疾病缠绕,再也无法挺立,也便难以将心愿挂上枝头。
但我们都知道,祖母对儿孙的祝愿,永远存储于她的内心,随时兑现。
在我满四十九岁生日那天,祖母突然打电话给我。她是用她房间的固定电话,让四叔拨通我的手机号码的。电话那头,祖母说:“阿华,今天是你生日,煮点好吃的没有?”
我连忙应付说:“吃了,吃了。”
电话那头传来叹息:“都五十岁了,婆想封个红包给你,你不在身边,不懂怎么封,就祝你身体健健康康、工作顺顺利利。”
恍若天边的声音提醒我,今天是我的生日。其实,像我们从村子里走出来的,哪天是出生日有点复杂。我们登记出生年月,一般会登记农历出生日期,上学、办身份证就把农历看成阳历,学校、社会、组织认可的是我们的阳历,这就让我们无形中有了农历和阳历两个生日。我这边呢,爱人多事,去翻万年历,把我当年的农历生日兑换成阳历生日,又无形中多出了一个生日。祖母记住的是我农历的生日,她在电话里反复叨念:“哎呀,时间过得真快,我的孙仔也五十岁了,我的孙仔也五十岁了……”
沧桑的生日祝福,从遥远的老家,穿越到我居住的小城。我抬起头,真像是有一串声音从天而降,拨动我的神经:对呀,过了生日,我就五十岁了,也算是作文里常记述的“年过半百的老人”。
祖母的隔空祝福,成了她对我最后的生日祝福。在我真满五十岁的这一天,却再也听不到这个世界上最沧桑的生日祝福声了。那一刻,我独自坐在书房里,泪眼婆娑,最后形成梅雨季节的雨滴。
作为长孙,祖母对我给予了很多期望。从小开始,祖父祖母就用礼仪为我启蒙,用家训使我健壮。杨氏一族有家训,曰“十一条”:
孝父母,敬兄长,亲九族,正学术,和邻里,严婚姻,明嫁娶,戒不孝,戒戚疏,戒争讼,戒淫欲。
在家训的鞭策下,我虽无功名利禄,但能自食其力,我一直用勤奋拉扯自己,用自律提携自己,不让祖父祖母丢脸,还让弟妹们参学有样。
祖父先祖母一年多前过世。祖父过世后,祖母的情绪日渐低落。他们一辈子相依为命,感情好,各项事务配合默契。祖父少言,年龄大了记忆减弱,但腿脚灵便;祖母却善于言语,记忆也好,就是晚年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腿脚不太灵便。哪家有喜事有生日酒,欠有人情的,祖母总会记得清清楚楚,按时让祖父封了红包上门还人情;祖父便登门祝贺,神清气爽,乐此不疲。祖父过世了,我写了一首怀念他的诗歌,被堂妹秀瑛拿去读给祖母听,得到了祖母的表扬。殊不知,这加重了祖母的失落情绪。
四叔、四婶虽然都从深圳回到家了,但他们要干农活,要早出晚归,祖母经常就是一个人在家。等四叔收工回到家,祖母便说:“你嗲(方言,爹的意思)走得三个月了。”到祖父生日那天,祖母又对四叔说:“你嗲不走,今天就是九十九岁了。”
思念像皱纹,布满了祖母的脸。
抵挡不了岁月的损耗,祖母也倒下了,倒在了2023年元旦后的第三天,距她九十五岁生日还差十个月。
人,总要有回到原点世界的那一天。不知道,那个原点世界在哪里,那里到底美不美。祖母过世后,我感觉到故乡的天空变得黯淡,河流艰涩,土壤干燥,庄稼无精打采,回乡的道路缺少了吸引,节日也缺乏魅力。每次回到老家,缺少了第一个最想看望的人,想再招呼一声“婆,你吃饭了吗”,却已无人回应。祖父祖母的离去,让我增添了回忆,增加了想念,也增加了对其他老人的注视与爱戴。
心愿树没有了,祖母也没有了。用了差不多一年时光,我们才逐渐适应世界上再也没有祖母的生活,对家园也有了更多的想念。
我想对祖母说,如今的家乡,河水依然流淌,土地继续生长植物,房前屋后依旧春暖花开。
那棵心愿树,也移栽到我们的内心,一直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红红的心愿包依旧在枝头张灯结彩。祖母的心愿,已在她的儿孙们身上浸润出该有的模样,亲人们和谐,儿孙们向上——这是祖母曾经的愿望,是她一生善良的祝福。
(编辑 何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