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的心灵意境

2024-12-03 00:00:00周维强
百花园 2024年11期

周维强,结业于浙江文学院青年作家(诸暨)班,从事评论写作多年,在《文艺报》《星星诗刊·诗歌理论》《青春·中国作家研究》《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发表评论数百篇。荣获“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入围首届杭州青年文艺评论大赛,获第五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

小小说作家、理论家杨晓敏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一文中曾说:“何谓小说家?人生无非两种体验,一种是直接的生活体验,另一种是间接的心灵体验。一般来说,能调动小说艺术手段,来描述诠释这两种体验过程,即具有较强的文学表现能力的人,可谓小说家了。”

其实小小说很难写。如何在方寸之间写出新意,写出思考,写出立意和高度,不仅考验作者布局谋篇的能力,更考验写作技巧上如何以语言和思想营造文章的美感。从《空椅子》《影子》到《红柳背篓》《声音》,到最新的三篇《暂隐》《骨语》《葡萄架下的流浪猫》等,我看到杨剑文在不断地打破传统的写作思路,在强化自己作品语言风格的同时,变换着题材,完善着自己作品的艺术性。他善于用现实的题材构思,然后在虚构的意境里突出主题;善于书写人物微妙的心理,然后于结尾处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比如《暂隐》,中心人物梅楚歌一心想逃离二道河,遭到妻子王苜蓿的奚落后,更加坚定了远走的想法。最后,他以“消失”的方式,离开了故乡,就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文中,妻子王苜蓿的一句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他前世是一条狗,这一世也还是一条狗,被一本旧书里夹着的一根瘦骨头骗走了。”此篇小小说的故事性相对要弱一些,重点在营造氛围、意境和描摹人物的心理感受上。远方,有着无穷的诱惑力。梅楚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远方生活的向往,乃至出走、逃离,似乎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隐秘的渴盼。只不过,有的人沉浸在想象里,有的人将其落在了实践上。文中交代了梅楚歌的生存困境——不被周围人理解,一心想着改变自己却很无力。“暂隐”的题名,用得非常传神,点题且让人们对梅楚歌的人物经历有了更加扑朔迷离的想象空间。他为什么要出走呢?村里人没想明白,他的妻子儿女也没想明白。不知道读完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否想明白。也许,理解了梅楚歌的想法,就理解了“暂隐”二字的内涵。

《骨语》是杨剑文“骨”系列小小说中的一篇。这篇小小说,带有魔幻色彩和浓重的寓言色调。故事发生的地点,依旧是主人公的标志性的地名“二道河”。胖秋与父亲,要拆了旧房子建别墅,在原址挖地基时,挖出了黑朽的棺木和灰白的尸骨。在乡间,遇到这种事,一般都要停工,选择新的安葬地,把尸骨重新埋好,让死者入土为安。而胖秋的父亲则是把尸骨一扔了之。后来,胖秋和父亲都被尸骨下了咒语似的,变得神经不正常了。村里人为了安慰父子俩,就说他们根本没有挖到尸骨,这让胖秋和他的父亲陷入了更加迷茫的境地。和杨剑文的另一篇小小说《骨衣》较强的叙事性相比,《骨语》在人物命运的反转和寓言哲理上着墨较多,告诫人们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对未知的神秘事物要有敬畏之心。实际上,就是对心灵安宁、对人心向善,要有敬畏之心。吾心安处是故乡。

《葡萄架下的流浪猫》写的是退休副局长韩安国的心路变化。葡萄架下的流浪猫是一根线,串联起了叙事,也串联起了韩安国的情感演变与个人情绪的起伏感受。退休前和退休后不同的感受,让他内心生出些许无奈之感。流浪猫对韩安国的态度,似乎也有了一种寓言性。结尾处,借用猫的口吻,问韩安国“要去哪儿呢?”更是给小说的基调,蒙上了朦胧的色彩。好的小小说,就是这样,看似没有写什么,却在文字埋藏的深处,暗设着密码和机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有所领悟。全篇语言凝练,情绪推进匀速,生活细节合理,让人不知不觉间就跟着人物一起上路。假设我们是韩安国,会怎样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呢?是接受,还是换一种活法?主人公的心理落差,虽然不是一篇小小说的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感受。

杨剑文以写诗歌和散文诗出道。早些年写诗歌和散文诗的经历,让他的小说语言有着诗性的柔美和凝练。将诗歌的语言移植到小小说中,可为之增色出彩,使叙述更加富有诗意。像《暂隐》里,有“梅楚歌看见王苜蓿落在地面上的唾沫星子,像是下过了一阵雷阵雨”,这样的修辞,是神来之笔;《骨语》里诗性的句子则更多,几乎就是靠着想象力和情绪的氛围,撑起了文章的张力;而《葡萄架下的流浪猫》中对灰猫的描写,则彰显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灰猫站起身,用力地弓了弓腰身,随后摇了摇脑袋……”

杨晓敏说:“小小说是一种新文体的再造,那些优秀的小小说作品,是智慧的浓缩和凝聚,是一种机巧的提炼和展开。”“小小说不是故事。就其文体而言,小小说自有它的字数限定、审美态势和结构特征。它的规范性更有别于散文、小品文等。一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杨剑文正在构造属于他的小小说艺术世界。其对心灵世界和小说意境的营造,颇具艺术美感,在虚实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既有可读性,又有趣味性。他推开了一扇窗户,使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致。

[责任编辑 小 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