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是人类历史的物质遗存与见证,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文物保护是博物馆的重要使命。基层博物馆应根据本单位文物保存状况和基础条件,重视并积极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有针对性地通过主动干预的方式将不利于馆藏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使馆藏文物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本文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例,就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行思考和探析。
【关键词】馆藏文物;有效;调控;保存环境;预防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235—03
文物是人类历史的物质遗存与见证,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文物保护是博物馆的重要使命。预防性地从源头上保护珍贵文物,是现代国际文物科学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基层博物馆应根据本单位文物保存状况和基础条件,重视并积极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将提前预防作为工作重点,提高文物风险预控能力。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现位于中国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原综合仓库内,紧临闽江,馆外和展厅整体环境较潮湿。因馆舍是由原马尾造船厂综合仓库改造而成,馆舍原建筑设计、所在位置等客观及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主动积极干预,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尽可能地创造适宜馆藏文物保存和展示的环境,延缓文物劣化、延长馆藏文物寿命。
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综述
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的首次提出是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文物预防性保护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认可。[1]我国是在“十一五”时期正式提出文物预防性文物保护技术的核心内涵:即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有效控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洁净、稳定”的安全保存环境,尽可能地阻止或延缓文物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2]文物保存、展出、运输等与文物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大气环境称文物环境。文物环境包括室外环境、室内环境、保管环境、陈列环境和展柜内的微环境等。博物馆室外环境指其所处地区的大气环境条件,博物馆建筑内部则为文物保存室内环境,保管柜、陈列柜内部称文物保存微环境。微环境是封闭的空间,应有控制调节环境、净化环境功能。博物馆的文物受影响的环境条件有温湿度、光的照度、微生物含量、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等。不同类别的文物有不同的属性,对环境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时,首先要对文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挖掘与研究文物的特有属性的基础上,根据文物本身的属性,了解文物在展厅、库房、展柜、储藏柜中等保存和展示环境中对温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微生物、有害气体等的敏感度,创造适宜的保存和展示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主动干预的方式将不利于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才能真正使馆藏文物得到科学、有效地保护。文章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例,就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行思考和探析,以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二、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措施
(一)加强基层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是一门由多学科知识支撑的综合性的学科,从业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和多数基层博物馆一样,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知识及规范的操作实践,加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最有效的保护,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通过参加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的系统化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实地考察学习,邀请相关专家来馆指导,举办预防性保护专题讲座等手段,使从业人员掌握与时俱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以增强博物馆从业人员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学习规范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准确、有效地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基层博物馆极缺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今后基层博物馆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可向博物馆专业、文物保护专业方向人才倾斜,确保基层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通过这些专业人员的帮带教,让基层博物馆从业人员能更直观地学习掌握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操作,使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更专业,更有效并不断进步、完善。
(二)做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博物馆可通过改造、完善基础环境来改善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例如对文物库房基础环境进行改造: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库房门需定制符合标准的库房门和锁、做好库房外墙面防水防潮、隔热、尽量保持文物库房的密闭性等。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对文物进行日常保养与维护,做好清洁、除尘以及封装等工作,及时掌握文物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情况,对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进行基础性排查,以减少和降低文物可能受到的损害。
(三)配齐文物保存设施
为馆藏文物配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夹层玻璃展柜、文物储藏柜架、文物保存囊匣。
1.文物展柜
展柜是博物馆保护和展示文物的重要设备,展厅中要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夹层玻璃展柜。展柜的密封性直接影响展柜的微环境,展柜的密封性能达到要求,展柜内的微环境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小,便于对展柜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的独立控制,再结合主动或被动的调控措施,使展柜微环境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少部分展柜有微环境主动调控措施,应根据文物展柜现状增配展柜恒湿机,有效控制微环境。不同类型的馆藏文物需要不同类型的展柜来确保文物得到适当的保护和展示。展厅内的展柜主要有独立柜、悬挂柜、入墙柜、沿墙通柜等类型。独立高柜适合展示需要全面展示的精细文物,如舵轮等;悬挂柜适合展示小型文物,如玉器、徽章等。为了让馆藏文物在展示期间更加安全,应使用有防震功能的文物展柜,防止文物因震动而损坏。
2.文物储藏柜架
文物储藏柜架是博物馆文物库房中用于存储分类馆藏文物的柜架。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目前新规划的库房内缺乏专业的文物储藏柜架,需根据馆藏文物实际需求和库房实际情况,配置专业的文物储藏柜架,以满足馆藏文物储藏需求。文物储藏柜主要包括多功能文物储藏柜、防震文物储藏柜、重型横梁式文物储藏柜、恒温恒湿储藏柜、隔板式恒湿储藏柜等。[3]多功能文物储藏柜适用于储藏青铜器、陶瓷器、矿物等珍贵文物,恒温恒湿储藏柜适用于纸质和纺织类的文物。文物储藏柜可连接调控系统软件,实时监控储藏柜内的环境温度、湿度及设备工作情况。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远程实时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智能化远程控制。
3.文物保存囊匣
为馆藏文物配置文物保存囊匣,能有效地防止过度光源及外界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囊匣配合环境调控设备,对微环境空气质量和湿度进行平稳调控,使文物可能产生的变质得到控制。目前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库房内缺乏专业的囊匣设备,应结合博物馆馆藏文物实际情况,可按照盒形、体积、承重、硬度等指标要求,根据馆藏文物类型、属性定制无酸囊匣用于包装、存放和运输文物,减少、避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损失。馆藏文物保存囊匣主要盒型有摇盖式囊匣和天地盖式囊匣。摇盖式囊匣,侧面可开合,适合存放钱币、图轴、图卷和文稿等珍贵文物。天地盖式囊盒,侧面也可开合,适合体量较轻的小型文物,如陶器、陶俑、青铜器等。
(四)建立具有本单位特点的管理机制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要整体规划,全馆各部门协同配合完成,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影响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要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立足本馆实际,建立适合自身的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应急预案、处理程序等长效管理机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科学、有效地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五)强化行业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产业链发展
为保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能得到有效保护,加强行业的基础性研究尤为重要,需要将其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效融合,为博物馆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对相关技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完善,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风险管理理论方式方法进一步细化,并以博物馆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分级分类的馆藏文物风险管理流程,对不同环境下的监控策略展开深层次研究,利用试点推进的办法,让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立足于博物馆的实际发展现状,对文物保护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等展开系统研究,尤其是要对普适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保证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能够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
(六)加强研究机构与博物馆等部门的合作
应与研究机构以及博物馆等部门加大合作交流力度,为文物保护和资源共享与利用提供支持。研究机构需要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共享。[4]博物馆应在日常文物保护工作中,将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展现出来。通过研究机构与博物馆等部门的深入沟通,文物保护资源能有效整合。同时,搭建沟通互动平台,整合利用资源,有效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研究机构可以为博物馆提供相关知识交流及专业培训服务,确保从业人员馆藏预防性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整体提高。[5]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则要认识到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景,让培训内容与具体需求实现充分整合,确保自身的文物保护能力不断增强。
(七)深入开展基础病害评估防治工作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文物档案管理系统,对馆藏文物展开全方位的评估与监测,了解文物的保存情况,从文物的属性、保存情况等多个方面展开系统保护,及时找出文物出现的问题,对文物病害展开动态化跟踪与管控,通过记录和分析文物病害相关的详实数据,掌握文物病害保情况,并采取管理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和修复对策。通过系统的检查与监督,对文物病害的发展规律精准掌握,以便后续病害防治方案的制定能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博物馆还要与有资质和经验的机构,让其对藏品进行杀菌等防治措施。专业机构可以在了解博物馆的现状的基础上,设计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控制病害对文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文物保护效果的提高。在预防性保护过程中,对藏品的劣化情况定期监测,借助技术先进手段获取温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微生物、有害气体等方面数据,以掌握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真实状况并对文物保存的异常变化做出预警,灵活制定预防措施,保证劣化的可能性能降到最低。
(八)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为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效果,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还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引导,让其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线上和线下的讲座、文物保护专题展览等方式,让公众了解文物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明确文物传承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强化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同时,博物馆也可以开展文物保护知识宣传、在展厅中观察了解文物保护开展情况等多元化的活动,让公众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活动对文物保护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三、结语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是船政史的物质遗存和见证,弥足珍贵。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要以尊重馆藏文物的本质为前提,主动、有效地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通过研究预判馆藏文物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以主动预防保护为重点,构建并实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和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包括通过实施保存环境调控,有效治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深入开展基础病害评估防治工作,科学保管文物藏品;配备馆藏文物保管囊匣、柜架,微环境调控设施等,以利于馆藏文物安全长久保存。
参考文献:
[1][2]狄欣怡.浅论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9).
[3]武艳飞.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浅析——以大连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4).
[4][5]符颖琦.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分析[J].艺术品鉴,2023(35).
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