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2024-12-03 00:00王天歌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7期

【摘 要】公共艺术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领域,不仅要求设计师具备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还需要其在环境美化、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有所贡献。通过详细分析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行业需求,提出更新课程内容、增强实践教学、强化创新教育和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了一套综合教学改革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以及推动学科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跨学科协作;校企合作;环境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G642;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86—03

引言

教育与科技的发展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提出了较高的实践能力需求[1]。在教育普及政策的实施下,社会就业市场对艺术专业学生增加了人才的需求数量[2]。随着公共艺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现有的高校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3]。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行业的复杂需求,特别是在技术应用、创新设计,以及环境责任等方面[4]。因此,该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统教育的培养方式,否则无法顺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由于艺术设计在教学上涉及较强专业性、实践性,必须将理论、实践、生活进行紧密结合,以免制约高校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5]。因此,有必要对该专业教学实施改革措施,探讨针对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策略,以促进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更好对接,同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艺术设计的行业需求分析

(一)对先进数字技术和传统技术融合的增强需求

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正经历着技术革命,其中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手法的融合需求日益增强。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打印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发展,行业对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并将其与传统艺术技能结合的设计师的需求急剧上升。融合不仅扩展艺术表现的边界,也为用户体验提供全新的层次。传统艺术技术如雕塑和绘画所带来的手工质感和细节处理,仍然是数字技术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行业对能够跨界工作、既精通数字技术又不失传统技能的艺术设计专家的需求显著增加。

(二)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需求

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在当今世界各行各业中都已成为核心议题,公共艺术设计领域亦是如此。艺术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美观和创意,更应关注其在环境和社会中的长远影响。这包括使用可回收或生物降解的材料,采用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生产技术,以及创作能够提升社区连带感和公共福祉的艺术作品。艺术设计师因此面临着如何将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融入其作品的挑战,不仅能够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期待,也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三)强化跨学科协作与多专业整合的能力需求

跨学科的特性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必须能够与其他专业的专家有效合作。跨学科协作能够带来更为全面和创新的设计方案,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同时也能够增加项目的社会和文化深度。设计教育中对跨学科合作和多专业整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师必须学会在不同专业知识的支持下进行创意开发和问题解决。

(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实际创作实践的能力需求

市场对具备高创新能力和强大实际创作实践能力的设计师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能力使设计师能够不仅仅是跟随趋势,而是能够创造趋势,通过独特和原创的艺术作品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创新能力涉及从新材料的探索使用、新技术的应用,到新的艺术表达形式的开发。实际创作实践的能力包括能够将这些创意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项目经验。

二、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快速变化的行业发展脱节问题

艺术设计行业特别是公共艺术领域,正在经历由传统技术向高科技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转变,包括数字化设计、交互式媒体,以及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实验艺术形式。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还停留在过去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上,较少涉及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三维打印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导致学生在面对行业内的现代设计项目时,常常显得能力不足,难以满足雇主的需求。当前的设计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际操作技能和现代软件工具的训练。教育模式未能有效预见到行业对于具有高度技术整合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的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学生们在毕业后进入职场时,往往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来弥补这一技能缺口。艺术设计行业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强调可持续设计和社会责任,而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在这些方面的内容安排上显得不足,包括对环保材料的运用、生态艺术的创作以及公共空间设计的社会影响评估等。

(二)实践与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学环节显著不足

在许多高校中,由于预算限制、师资力量不足或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生们往往缺乏充足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缺乏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之间存在大的断层,使他们难以在职业生涯中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满足行业需求。艺术设计领域特别重视创意的实际应用,设计思想如果不能通过实物表达,则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前很多教育机构在课程设计中过分强调理论学习,而忽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工作室空间和实践指导。学生们因此缺乏操作现代设计工具和材料的经验,例如使用先进的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环境的搭建或是数字化展览的创建等。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还需要在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以理解和掌握艺术作品与公众互动的复杂性。缺乏与公众的互动和反馈,学生的设计方案往往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难以触及到艺术作品实际应用时的社会影响和公众接受度。

(三)创新思维与现代技术应用在教育中的缺乏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缺乏前瞻性和应变能力,未能及时跟进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例如,数字化技术和计算设计方法可以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精度,增强设计作品的交互性和体验感,但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往往被边缘化。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重视手工艺技能和艺术感性的培养,而对于科技工具的使用和技术理解则给予有限的关注,导致学生在面对包含高科技元素的设计项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创新不仅是技术应用的更新换代,更涉及到设计思维的根本变革。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课堂上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和模仿重复的训练方式,忽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校企合作与行业接轨的机制尚不完善

许多高校的合作企业数量有限,且合作关系常常局限于短期项目或单一的实习安排,而不是形成稳定深入的战略伙伴关系。表面的合作模式难以支撑起学生技能的全面发展,也无法有效反馈行业最新的技术和需求变化到教学内容中。校企合作的持续性问题也非常突出。一些初步的合作关系由于缺乏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往往在启动初期表现活跃,随后因资源投入减少或合作意向不明确而逐渐冷却。这种短视的合作态度不利于建立稳定的教育和产业链之间的桥梁,学生和教师无法从持续的行业交流中获得成长和启发。实效性问题也是校企合作中常见的症结。由于高校与企业在合作目标和预期成果上存在差异,教学活动往往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企业所期待的实际工作能力。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与学校的教育内容有时候并不完全对应,导致学生在进入职场后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再培训才能达到工作要求。

三、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整合先进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手法,实时更新课程内容

尽管数字技术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传统艺术手法在形态表达和情感传递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所能呈现的细腻质感和深层美学是纯粹数字作品难以完全复制的。因此,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一范畴内的多种技能,从而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灵活应对各种设计挑战。更新课程内容的策略包括定期引入行业专家进行技术演示和工作坊,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操作技巧。课程设计应该包含项目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如设立特定的课程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字工具和传统技艺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高校可以与技术供应商合作,建立实验室和创新中心,配备最新的技术设备和软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操作和体验。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技术,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探索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新领域。

(二)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

随着艺术和设计行业对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有效的策略是通过增设工作坊和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和实战经验。工作坊应覆盖从传统艺术技术到现代数字技术的广泛领域,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具体技能,如高级软件操作、三维模型制作、数字雕刻技术等。高校应与企业和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推出与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能提供一个实际应用学习成果的平台,还能使学生了解行业需求,面对真实的设计挑战。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项目或社区再生项目中,负责从概念设计到项目执行的全过程,这种经验是课堂学习无法提供的。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处理客户需求、预算控制和时间管理等实际问题,这些都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三)通过创新工作室和技术研讨会,强化创新思维与现代技术应用教育

创新工作室应该成为学生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表达方式的实验场所。工作室不仅提供先进的硬件设施,如最新的软件工具、三维打印机和数字制造设备,还需要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实验未被验证的想法。技术研讨会则是另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定期邀请行业内的技术先驱和创新领袖来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当前技术的发展动态,还可以直接与专家进行互动,深入讨论技术应用的具体问题。这种直接的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实际的职业目标。创新工作室和技术研讨会的运作,学生将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失败,最终找到将新技术融入艺术创作的有效方法。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熟练度,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他们面对不断变化的设计行业环境时所需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通过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和双向交流平台,优化校企合作与行业接轨机制

为了更好地将教育与行业需求对接,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优化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涉及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还包括创建一个有效的双向交流平台。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意味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互动,如临时的项目合作或是短期的实习机会,而是要发展成为深入的、战略性的合作关系。这包括共同开发课程、研究和开发项目、持续的学生实习安排以及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深层次合作,学生可以获得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经验,企业也可以直接参与到新一代设计师的培养过程中,对其能力和发展方向进行实时的指导和反馈。创建一个双向交流平台可以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的效果。平台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资源共享和问题解决的平台。平台可以定期举办行业研讨会、工作坊、讲座及展览,邀请行业领袖、企业家和市场分析师来校园内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学生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设计项目,接受来自实际工作者的评价和建议。

四、结语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协作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实施改革策略将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将促进学校与行业的深入合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改革实施的具体效果和持续优化的策略,以确保教育成果与行业标准的一致性,并持续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邢宏亮.适应新文科发展趋势的艺术设计类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6).

[2]杨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4(3).

[3]张嫣格,毕小强.数字化公共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建构[J].美术研究,2024(1).

[4]鞠天洋.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21(33).

[5]谭景.浅谈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教学[J].艺术家,2019(8).

作者简介:王天歌(1992—),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染织服装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