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艺术纪录片对美术教育教学的价值研究

2024-12-03 00:00李丽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7期

【摘 要】在如今高校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重技术技法、忽略人文教育的问题,事实上文化历史知识积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高校在培育美术人才时需要更加重视美术史的思考性、探究性挖掘。本文从艺术纪录片的角度阐述了其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以《河西走廊》《百年巨匠》为例,挖掘了其中的美术史知识内容,并分析了这些内容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用法以及价值,希望对于高校的美术史教学、美术人才培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河西走廊》;《百年巨匠》;美术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J952;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77—03

引言

随着近年来艺术高考的发展,各高校美术专业都在扩张,在入学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培育美术人才是所有高校共同的研究课题。其中美术史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教授和学习的效果远不如技法课程显而易见,学生的总体文化水平基础也并不支持深入学习理解,因此美术史在艺术专业的教育中并不受重视。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提高美术史的教育水平、优化美术史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对这一人文学科的探究兴趣,都是值得探究和思考的问题。艺术纪录片能够以十分成熟的叙事方法、引人入胜的讲述方式传递文化、历史、艺术相关内容,就是一个十分便捷的辅助教学的工具。

一、艺术纪录片中的美术史

(一)《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2015年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的十集系列纪录片。十集主题分别为《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分别从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等多角度呈现河西走廊这一地域。这部纪录片跨越千年时光,涉及的空间横亘欧亚大陆,在复杂的历史与繁荣的当下交叠中讲述了河西走廊的故事。

(二)《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是央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用独特的镜头语言记录了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巨匠。第一部介绍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第二部介绍潘天寿、傅抱石、林风眠、李可染,第三部则有吴作人、李苦禅、刘海粟、关山月。该纪录片以每位巨匠的生平经历、从艺生涯为线索,跟随每位大师的足迹,大量记录实景、原作、原物、原址,收集众多同事、亲友、学生和当事人的叙述,将一个个大师生动鲜活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些绘画巨匠的作品和故事组成了波澜壮阔的近代美术史,他们用艺术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雨飘摇、百年沧桑,见证了一个民族启蒙救亡、重新崛起。他们的创作紧贴时代脉搏,不仅组成了珍贵的时代记忆,也造就了高超的艺术成就。

这一系列纪录片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忠实地记录百年间美术名家的成就,还体现着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介绍这些名家的艺术作品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还通过多个角度的梳理,挖掘他们在多个领域的存在价值,将这些影响融于现代生活,缩短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改写了大家对中华文化厚重、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就纪录片本身而言,《百年巨匠》系列制作阵容强大,剧本打磨精细,在叙事角度和历史史料的选择、叙事节奏和剧情结构的安排、再现的方式中都体现着创作者的严谨和用心。每一位艺术大师的经历、品性和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创作者为每位人物安排了合适的讲述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纪录应有的严肃和沧桑感,又符合了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观赏习惯,实现了格调高雅的恢弘力作。

二、艺术纪录片对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优化教学结构

1.高校美术史教学结构现状

我国的中小学阶段基本不设置美术史相关课程,而是以美术欣赏为主。美术史是从本科阶段才开始教授的,而即使在高校的美术相关专业中,培养学生的重点也集中在技术技法,包括美术史在内的理论教学常常被忽略了重要性。对学生来说,许多美术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或擅长美术而选择这个专业,而是由于学习成绩达不到高校的基本要求,退而求其次选择通过艺术高考进入大学。因此,在许多功利性的、并未从小积累艺术常识的学生眼中,能够看得到的专业技艺远远比理论性的美术史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基础素质和重视程度不高也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无法深入地将相关知识教给学生,仅能用强硬灌输的方式保证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测试。这一妥协的弊病在于,美术史课堂会变成枯燥的单方面讲授,将课本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以及观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只要记下这些基本信息和基本观点就足够应付测试,对于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十分不利,也会固化学生对美术史的错误认知——只需记住史实即可,没有需要探究和感悟的内容。

2.利用艺术纪录片优化教学结构

在理论教学不受重视、学生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下,优秀的艺术纪录片能够以影像的形式,将有关艺术的历史向人们娓娓道来,既浅显易懂又极具感染力,是枯燥理论教学的优秀助力。纪录片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大量史料的展现、历史片段的重演,以及旁白和配乐的感染,能够将历史知识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眼前,提供一个与课本不同的视角,让学生在得到历史人文知识熏陶的同时加深对美术史知识的印象。

例如《河西走廊》中的《敦煌》篇,选择了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翟家窟前前后后三百年的建造过程为叙事主线,围绕图像、文字等各种史料展开讲述,介绍敦煌的历史地位与艺术成就。其中更是将最能代表唐代艺术成就的220窟的画工起名为“李工”,这一着眼于无名画工的举动,使淹没于历史长河的艺术工作者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也使敦煌石窟的故事具有了血肉,变得更加有细节、有情感,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壁画与普通人的距离瞬间拉近。再如《百年巨匠》中对各位大师诗意化的介绍,以张大千为例——纪录片用散文化的意境、诗性的表达,塑造了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传奇人物形象。片中以三维动画呈现写意的画面,营造氛围和意象,以流动与飘逸的画面再现张大千隐居青城山时的情景,以风雨中飘摇的荷花喻示他挣扎的心境,在含蓄的音乐、色彩、意境衬托中再现这位大师经历的情景,使观众产生内在的触动,不仅能够了解到画家的生平、作品、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世界的人格底蕴,产生这些伟大作品的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土壤。

在美术史课程中需要适当搭配优秀艺术纪录片的欣赏,可截取片段在课堂中播放并讨论,也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或自主观看,引导学生将接收到的信息与美术史课本知识相联结,互相讨论感悟与想法,能够十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自主探索和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都十分有帮助,由此能够优化美术史教学的教学结构。

(二)提升教学水平

1.美术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在学习艺术技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艺术的发展问题——它们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如何发展成如今这个形态的,以及未来还会如何发展和变化。这些认知都少不了对艺术史的钻研,美术史学习对于了解文化传统和提高审美体验来说必不可少,对艺术进行更深入探索的前提是了解它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和生长环境。许多艺术大家对于美术史都有自己的研究,例如傅抱石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系统地整理了中国美术;《黄宾虹谈艺录》中体现了他对各个朝代绘画流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国绘画史》一书则体现了潘天寿对中西方不同绘画体系的深刻体会。如今的高校美术史教育大体上局限于灌输书本知识,追求考试及格,这种教学水平绝对不足以引领学生主动求知,在对美术史熟知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和鉴赏水平。

而从美术史本身来说,它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探索和发展的,在高校中注重美术史教学的整体性,将美术史与文化史融会贯通,才能使美术史研究的地位得到提高,吸引更多的人对它产生兴趣,并继续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首先,需要高校提升美术史的教学水平,将美术史放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中,整体地讲述,融合地传授,还原这一学科的人文魅力。

2.艺术纪录片对提高教学水平的帮助

基于上述人文学科的特点,美术史需要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特征相结合学习。如此庞大繁杂的内容必然不可能全部收纳于一门课程中,却可以在纪录片中得到特定角度的梳理。仍以《河西走廊》为例,它以丝绸之路千年来的兴衰变迁,讲述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虽然主题并非美术史,但我们能够从这些历史背景中提炼和联结到相关知识。纪录片中体现的人文知识不仅仅是作为串联美术史知识的线索,它们本身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丰富精神内涵的重要资料。《河西走廊》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人对西部地区和丝绸之路的集体记忆和情结,在以严肃认真的史料为基础的情况下,辅以适当的艺术创作,以有广度、有深度、有逻辑有系统的方式呈现历史,力求塑造和巩固观众的文化认同,在观看的过程中既追忆历史,感怀当下,也加深了有关丝路的集体记忆,充盈了家国情怀。

此外,将纪录片与美术史结合学习的课程内容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再机械地按照课本内容讲授,而是要将美术史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梳理和提取,能够使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具有很强的课堂组织能力。纪录片在课堂中的使用也需要精心安排:有些片段可以作为新课导入,有些可以作为两个模块的过渡,使不同板块知识能够得到延伸和衔接,而有些则由于叙述角度和重点不同,会与课本知识有一定的冲突,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引导学生思考辩证,从而将知识点的理解提升至新的维度。想要能够做到上述教学模式,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究和尝试,由此美术教育教学水平能够提升一大步。

(三)培养艺术综合素质

艺术纪录片的加入,使高校的美术课程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技法练习和单纯的作品欣赏,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优秀的纪录片还能够承担“美育”的任务,在艺术家的成长中帮助打下核心素养的基石。

《百年巨匠》中的张大千,纪录片中诗意地向观众展现他一生的经历和精神世界。他是传奇国画大师,他的绘画中体现着“道”与“术”的兼修,“德”与“艺”的并重。他一方面深承国画传统,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开创了泼墨、泼彩的国画新面貌,为国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百年巨匠——关山月》讲述了一个从底层贫民成长为国画巨匠的大师人生,既讲述了20世纪国画的转型过程,也向观众展示了关山月曲折坎坷的成长和学艺之路。影片使用类似画作的构思,精心构建视觉效果,运用深入浅出的旁白讲解,潜移默化地引领观众的审美素养和对国画的精神认同。在观看这些纪录片时,学生不仅能够重温近代国画现代化发展的路程,体会各个画坛巨匠的艺术特色、创作风韵,更能在其氛围营造和文案介绍中体会大师们的精神世界。如齐白石淳朴的乡土诗意、天真烂漫的童心;徐悲鸿对中国美术现代演进的辩证思考;关山月的“笔墨随当代”“艺术大众化”、关注社会民生弘扬主流意识的情怀;林风眠融汇中西、外师造化,坚持不以艺术沾染功利的态度等等。这些纪录能让学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伟大人物,从而思考自己的价值认同,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在创作技法技巧的磨炼之外,学生们还需在充分汲取文化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选择,积累深厚的综合艺术素质,才能超脱平凡工匠,成长为真正的艺术家。

三、结语

从古至今,前辈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生活和创作,在这个世界留下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和感人至深的思想精神,这些内容对于正在学习和成长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十分宝贵,在磨炼技艺的同时多回顾历史,与伟大的英灵对话,对于现实的艺术之路有无尽的启发作用。优秀的纪录片能够为学生打开这样一扇沟通古今的门,既方便快捷又引人入胜,随时能将名家名作、名家精神摊开在人面前。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适当运用艺术纪录片作为辅助,能够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摆脱枯燥的讲授和死记硬背;也能提升教学水平,督促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激励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累更多文化知识,思考历史人物与自己的艺术之路,增强综合的艺术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茉琳,沈行.家国建构与丝路情结——以新历史主义视域中的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J].电影评介,2022(Z1).

[2]宋驰,姜滨.“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浅析——以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21).

[3]叶子.浅谈纪录片对中华文化创新传播的价值——以《百年巨匠》纪录片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9).

[4]王辉.高校改革背景下的外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方法之思[J].美术教育研究,2023(22).

[5]祝帅.在变革中传承——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美术教育的主体性建构[J].美术,2022(7).

作者简介:李丽娜(1984—),女,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