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山西非遗文化与环境设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2024-12-03 00:00裴炳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7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也是民族智慧的重要象征,不仅能全面传承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还能充分展示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风俗,让民族文脉显得更加鲜明有内涵。本研究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山西非遗文化与环境设计,对山西非遗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提出传承创新非遗的新路径,具体如下。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山西非遗文化;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71—03

一、山西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刚撰写的《大国大民》,曾提到“一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山西”。山西既是八百里太行山脉的源头也是历代枭雄发生变革争夺政权时的宝地,还是全国总排名第一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大省,山西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共有182项国家级非遗与1173项省级非遗,也可称之为非遗大省。诸多资料显示,山西非遗资源相当丰富且具有鲜明特色,存续状态良好。比如,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的传统手工艺品山西面塑、晕色丰富且趣味无穷的扎染、古老民间艺术泥塑、兼具东方含蓄雅意和余韵的团扇、平遥古灯艺、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剪纸艺术、清徐老陈醋、酥绵醇和的郭杜林月饼、造型多样的琉璃咯嘣、晶莹剔透的吹制器皿、平遥推光漆器、在文博会上展示的珐华、四大名砚之一的绛州澄泥砚、堆锦、砖雕、石雕、木雕、寓意国之富强民之平安的布老虎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化价值。

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很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受到时代的冲击,伴随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此基础上,山西非遗生存环境也遭受了多方面挑战,诸如峨口挠阁、万荣抬阁、锣鼓杂戏、祁太秧歌等很多非遗民俗,因为技艺传承的断裂、保护成本较高、收入单薄等问题而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境,再加上宣传方式过于单一、传统非遗不能与时俱进创新等,使得山西非遗陷入多重困境。针对上述情形,山西相关部门也深知亟待增强文化传承的紧迫感,采用多种方法深入探索并推广非遗文化,并集中精力培养更多青年传承人助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山西非遗文化与环境设计体系的融入价值

在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山西有必要借助共享文化空间对当地非遗文化进行全面普及,激发民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并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从而避免可能面临的技艺失传、产品毫无新意等情况。将山西非遗与环境设计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促进地域文化发展。山西非遗是山西优秀文化的代表,更是兼具较强互通性与包容性的独特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与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市政设计等结合,恰当合理的运用必定会推动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②实现文化自信。近些年我国大力提倡要坚持文化自信,山西非遗文化是山西民族历史8hwgARz7lnG7KIPEMd+Yf51kqHCk4/+8ziTLtKZVUE0=的活化石,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认同及文化认同等,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山西非遗文化与环境设计相融合,可引发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让消费者由衷产生对山西非遗的自豪与喜爱;③打造独特文化空间。非遗文化未来发展主要集中在创新性传承方面,而传统手工技艺主要表现形式与工艺等都隶属于非遗范围。运用环境艺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空间即环境设计,若想促进非遗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相结合,就要在环境设计创作中融入地方精神内涵与地域文化的,当然在融化过程中要做到使用于传承的相互转化,从而凸显非遗价值。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非遗文化与环境设计体系的创新发展路径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发展山西非遗文化,就要与时俱进用现代化、新颖化的方式全力保护非遗文化,并抓住机遇完成转化。山西非遗多种多样,既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在不断进取中可开拓思路,用心将山西非遗醒目独特的造型、寓意等打造成特色品牌,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非遗文化与环境设计体系的融合创新发展。

(一)借助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宣传非遗文化

园林景观设计,即在既定范围内通过景观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营造出雅致舒适的自然环境。比如,在进行设计时统筹地形地貌,并与地理特性相结合为民众呈现出布局合理的绿植、颇有闲情逸致的建筑与水体等,让人徜徉其中深刻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如何凸显出环境的审美价值,使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核心,只有这样才能让设计兼具日常使用与可持续发展功能,景观建设特色资源可借助非遗的独特性进行保持。山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的古建筑、独居特色的民居、大院等都能给人带来视觉惊艳。山西可借鉴国内外丰富实践经验,对其非遗元素符号进行精准提炼,促使非遗特色与其园林景观文化特色品味相融合,在改善山西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延续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非遗还能更好彰显山西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在设计时灵活融入非遗文化,既能拓展非遗文化的思路又能促进非遗文化的长远发展。

在对山西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规划时,可构建多点、多线、多面的密集网络并与山西省各地市非遗文化保护点密切连接,最大程度避免非遗文化碎片化、孤立化等不良情况的出现,营造有利环境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山西非遗主要集中在平遥县、朔州、左权县、临汾市、孝义市等地方,因此可在这些地区设置必要的非遗保护区,并与其他核心保护区相结合,以此促进形成当地文化生态核心。同时,以有效保护为前提对山西城市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合理、适度有序、持续巧妙地利用,通过景观规划将山西打造成集考古、科普及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城市,并依托运用文化生态、景观学等设计理论与现状条件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全面展示山西非遗独特的可观赏性。

(二)借助室内设计宣传非遗文化

当下,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逐线提高,既讲究室内生活空间的舒适性又注重整体室内设计品味。基于此,在具体实践中可将山西非遗文化中的典型元素通过创新方式融入室内设计中,在传承发扬山西非遗时提高室内设计的艺术内涵、综合质量、艺术价值等,自上而下提升室内居住空间的环境品质。

比如,设计者可借助传统手工艺赋予家具个性与温度,使用比较有质感的装饰材料与精巧的陈设布局,营造出典雅舒适的意境。例如,在家居装饰中融入山西漆器文化,使用晋南地区优质核桃木、榆木等制作竖柜橱柜,并在家具上面雕刻构造精细的硬鼓纹或软鼓纹,最后为家具产品涂漆,合理组合视角呈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鲜明特色,在新时代全面推动中国古老传统手工艺艺术的传承。在新时代,让山西平遥漆箱、漆柜、漆盘、漆屏风、漆画等实用品与橙色品焕发出崭新生命力,再现漆器当年风貌,让漆器在新旧时代的碰撞融合中绽放光彩。当然,室内设计也要充分运用新型技术,这样才能更地非遗精神理念。山西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手工艺产品与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出的珐华茶杯,在融入自主设计理念的同时充分借助了互联网络与3D打印技术,称得上非遗+模式的跨界融合,极具崭新理念与创意思维,既让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碰撞出多彩火花,又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自信。在室内设计中,设计者可通过深入调研等方法为民众设计出新颖的且有特色的产品,以此为非遗文化的生长发展开垦肥沃厚土。

(三)通过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传承非遗文化

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公共空间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可通过挖掘提炼本地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充分立足城市考古、城市地理、城市记忆的多重视角,全面聚焦山西的光辉历史,并将独具特色的非遗符号通过转化升华为凝聚纪念意义与文化价值的场所,在满足多样化市民户外活动需求的同时实现非遗文化的时空再造。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做起。

1.通过整体规划助系统融合

推在对公共空间进行整体规划时,设计者可从整个空间定位、具体空间规模、空间地域特色等入手,在此基础上详细分类非遗文化元素,精准提炼文化特色并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设计部门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征求市民意见,在设计中借助充分论证实现山西非遗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完美衔接,将新时代特征的整体规划设计通过形式和功能集中展现。

2.通过提炼突出特色化

山西非遗文化元素蕴含非常丰富的传统内涵,在具体设计中设计者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融合对比统一法则等,通过文化元素的巧妙转化并依托特殊材质构建出独具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例如,山西平遥就将山西传统戏曲、漆器、雕塑及木刻等通过录像、著书等方式进行可视性转化,并在平遥古城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灵活运用艺术符号化形式彰显非遗特色,从而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山西非遗文化元素在乡村公共装饰设计方面,可转化为装置艺术或雕塑等方或展演,促使地域文化特色与公共艺术品相互融合。例如,山西平遥古城清虚观中用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的纱阁戏人,每一阁都仿佛一出好戏的精彩瞬间 ,近百个戏剧人物在木阁里活灵活现。还有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漆器在匠人使用描金彩绘工艺和反复推光后好像有了可延续的生命力 ,这就是恪守匠心式的传承创新。

3.通过合理布局凸显品质化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者可从山西非遗文化元素中提炼出与新时代比较相辅的多样化材质,并通过合理布局凸显其品质化。比如,占地面积高达2万多平方米的山西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全方位为民众游客展示出新绛县的传统非遗产品。整个园区的设计源于非遗晋派建筑,设计者从中提取棕色为空间设计的主要造型语言,并融以合理丰富的景观设计不断丰富园区的公共空间文化内涵 ,公共空间建筑棕色体现 转化过渡。园区内建设内容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澄泥砚传统制作技艺展示为主,不仅有绛州澄泥砚珍品馆还有便于展览的 博物馆,不仅有国家级制砚大师珍品馆还有历代贡品,不仅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与非遗展示中心还是集交流技艺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区。山西绛州澄泥砚文化园设计给了我们较多的启发,即在公共空间中建筑中的色彩元素可充分借鉴非遗文化展示元素,这样才能在塑造空间时促使非遗文化与人的紧密融合,从而彰显出在公共空间与精神层面色彩与装饰的重要作用。

综上,山西公共空间文化建设可以从山西非文化元素中提炼出价值观念与文化内涵,确保体现出新时代的创新形式与综合功能,实现文化资源与空间设计的密切衔接。同时,在构建山西乡村公共空间文化特色时,也可深入挖掘山西地域非遗文化元素,营造典型山西非遗特色的空间环境,以此体现出本土化原生化的醒目特征。

(四)促进非遗与旅游的相互融合

山西省文化与旅游厅可全面依托本土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非遗资源携手建设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全面促进非遗与旅游景区、非遗与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的充分融合,为游客推出更多具有较强互动性、较好体验感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有条不紊地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大胆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

比如,山西可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好时机,邀请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前来研学。山西太原古县城为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目前共入驻国家级、省级非遗29项,相关部门可为每个项目建立独立院落或独立门面展示具体产品,让学生及游客享受到快乐体验。例如,学生研学期间可邀请专业演员前来戏曲研学基地,带领学生体味画各种脸谱、穿戏服的快乐,并将基本唱念做答等戏曲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让学生了解丰富的晋剧文化又适时宣传山西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山西还可在节假日期间抓住有利时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游客积极展示晋阳糍粑、晋祠桂花元宵等软糯香甜的非遗美食,欢迎游客前来根雕博物馆欣赏传统艺术,播放非遗武术情景剧等,以此大力宣传山西非遗。

四、结语

当今社会在朝向全球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非遗文化时,可立足环境设计角度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与审美理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助推山西非遗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蓝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环境改造设计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22).

[2]马应应,范雪,滕菲.山东非遗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炎黄地理,2023(3).

[3]曾勤,刘星豪,周橙旻.非遗文化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家具,2022(6).

[4]杨剑.活化与创新:依托非遗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4).

[5]李遥.环境艺术设计对中国非遗文化元素的运用[J].明日风尚,2019(7).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2023年度山西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调查研究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XSKWC2023001);山西省教育厅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项目名称是《乡村振兴视域下环境设计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探究》(项目编号:J20231742);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4至2025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人工智能的山西传统民居保护策略与实践》(课题编号:SSKLZDKT2024197)。

作者简介:裴炳(1984—),男,汉族,山西永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