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国画创作中,意境的表现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意境作为国画艺术的精髓,其表现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并借助各种手法与技巧来实现。对此,本文从国画意境表现方法的基本原则、手法与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国画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国画;意境;基本原则;表现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56—03
国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其意境的表现方法深受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尤其是道家的自然观和儒家的人文精神。国画意境的营造并非单纯地再现客观物象,而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笔墨等手法与技巧,传达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审美理想,引导观者超越画面,进入深远的精神世界[1]。
一、国画意境表现方法的基本原则
(一)师法自然,意在象外
师法自然,是国画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自然是世间万物的源泉,是艺术家灵感的摇篮。国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自然为师,深入观察、感悟自然的韵律与变化。从山川河流的起伏跌宕,到花鸟鱼虫的生动姿态,从四季更迭的色彩变幻,到风雨雷电的气势磅礴,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成为国画艺术家创作的素材与灵感来源。师法自然,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模仿自然。相反,它要求艺术家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提炼出自然的精髓,将其转化为画面上的形象与意境。这需要艺术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能够捕捉到自然中的神韵与气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同时,师法自然还要求艺术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以纯净的心态去感悟自然、表现自然。
意在象外,是国画意境表现的精髓所在。国画中的“象”,是画面上的具体形象,而“意”则是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2]。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更要通过形象的组合、对比、暗示等手法,传达出超越物象之外的意境与情感。这种意境与情感,往往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艺术家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理解与感悟。意在象外,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于物象的形似,而更注重神似与意境的营造。通过运用笔墨、色彩、构图等手法,将自然中的物象进行提炼、概括与变形,使其更符合画面的整体氛围与意境。同时,还需要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到画面中,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面之外的深层意蕴。
师法自然与意在象外是相辅相成的。师法自然是意在象外的基础与前提,只有深入观察、感悟自然,才能提炼出自然的精髓与神韵,为意境的营造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而意在象外则是师法自然的升华与拓展,它使画面不再局限于物象的形似,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二)诗画合一,以诗入画
诗画合一,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大特色。诗歌与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却在表达情感、传递意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歌通过文字的组合与排列,形成独特的韵律与节奏,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而绘画则通过笔墨的运用与形象的塑造,营造出独特的画面氛围与意境。当这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时,便会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魅力,使观者能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与情感。以诗入画,需要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将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融入到画面中。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与意蕴,也使画面更具有诗意与抒情性。
诗画合一、以诗入画的原则在国画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提升画面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通过将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融入到画面中,国画作品不再仅仅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与表现,而是具有了更深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其次,它有助于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诗歌的韵律与情感能够赋予画面以生命,使画面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观者的心灵。最后,它有助于拓宽艺术创作的思路与视野。通过将诗歌与绘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艺术家能够打破传统的创作模式与束缚,探索出更多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与手法。
(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也是国画意境表现的核心法则之一。在国画中,“虚”与“实”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实,指的是画面中的具体形象与物象,是观者能够直接感知到的部分;而虚,则是指形象之外的空白与留白,是观者需要通过想象与联想去填充的部分[3]。虚实相生,就是在画面中巧妙地运用实与虚的对比与呼应,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在国画创作中,艺术家们通过精心构思与布局,将实与虚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利用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等变化,营造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画面效果。同时,还注重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呼应,使画面在视觉上更加丰富与和谐。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方法,不仅使画面具有更强的空间感与层次感,也赋予了画面更深的内涵与意蕴。
动静结合,是国画意境表现的另一重要原则。在国画中,“动”与“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动,指的是画面中的动态元素与动感,如飞瀑流水、风吹草动等;而静,则是指画面中的静态元素与静感,如山石树木、房屋人物等。动静结合,就是在画面中巧妙地运用动与静的对比与呼应,营造出一种生动、和谐的意境。在国画创作中,艺术家善于捕捉自然与生活中的动态元素,将其融入到画面中。通过运用线条的流畅与变化、墨色的浓淡与干湿等手法,表现出动态元素的生命力与活力。同时,还注重静态元素的塑造与表现,通过运用笔墨的厚重与沉稳、色彩的淡雅与宁静等手法,表现出静态元素的稳重与宁静。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方法,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与活泼,也赋予了画面更深的情感与内涵。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是国画意境表现的基本原则。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国画创作中,艺术家需要深入观察自然与生活,捕捉其中的虚实与动静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画面中。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高超的笔墨技巧与审美修养,能够运用各种手法与技巧,表现出虚实相生的画面效果与动静结合的意境氛围。
(四)气韵生动,笔墨传神
气韵生动,也是国画意境表现的核心要素。气,指的是画面的气息与氛围,是画面生命力的体现;韵,则是指画面的韵味与节奏,是画面情感与内涵的传递。在国画中,气韵生动是指画面具有鲜活的气息与动人的韵味,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与情感共振。为了实现气韵生动,国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整体布局与构图,通过巧妙的安排与组合,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流畅自然的氛围。同时,还需要善于运用笔墨、色彩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画面气息与韵味。这种气息与韵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画面中的形象、色彩、构图等元素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笔墨传神,是国画意境表现的另一重要原则。笔墨,作为国画创作的基本工具与手段,其运用技巧与表现力直接决定了画面的质量与意境的深浅。传神,则是指笔墨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物象的形态与神韵,使画面具有真实感与生动性。在国画创作中,艺术家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了丰富的笔墨技巧与表现方法。善于运用不同的笔法、墨法来塑造形象、表现质感,使画面中的物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同时,还需要注重笔墨与物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呼应,通过巧妙的运用与安排,使笔墨成为传递画面意境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在国画创作中,艺术家需要深入观察自然与生活,捕捉其中的气韵与神韵,将其融入到画面中。同时,他们还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笔墨技巧与表现力,使笔墨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物象的形态与神韵。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气韵生动、笔墨传神意境的国画作品。
二、国画意境表现的具体手法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独特的意境表现手法一直是其魅力所在。国画通过线条运用、色彩处理、构图结构等多种手法,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融入画面,创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4]。
(一)线条运用是国画意境表现的核心手法之一
国画中的线条不仅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更是表现意境的重要手段。线条的粗细、曲直、浓淡、干湿等变化,能够表现出物象的形态、质感与空间感。艺术家通过精心设计的线条组合,营造出画面的节奏与韵律,进而传达出特定的意境与情感。例如,在山水画中,艺术家运用流畅的线条描绘出山石的轮廓与纹理,再通过皴擦点染等手法表现出山体的厚重与沧桑,从而营造出一种沉静、深远的意境。
(二)色彩处理是国画意境表现的重要手法
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注重简约而不失鲜明,追求的是意境的表达而不是绚丽的效果。艺术家通过色彩的搭配、对比与呼应,营造出画面的氛围与情感。在国画中,色彩的运用往往与墨色相互渗透、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色彩效果。艺术家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与空间层次,再通过色彩的点缀与渲染,增强画面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这种简约而丰富的色彩处理方式,使国画在表现意境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kOPzuqUPk0pFojitpYL/w==(三)构图结构同样是国画意境表现的关键手法
国画构图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与空间分割,通过巧妙的构图安排,使画面中的物象与空间相互呼应、相互映衬。在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方式有对角线构图、三段构图、重心位构图等,这些构图方式不仅使画面具有稳定感与平衡感,还能够突出主题、强化意境。例如,在花鸟画中,艺术家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结构,将花鸟与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同时,艺术家还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通过远近、大小、疏密等对比手法,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深度和动态感。这种空间构图技巧的运用,不仅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还能够引导观者的视线,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三、国画意境表现的技巧运用
在国画创作中,技巧的运用对于表现意境至关重要。通过巧妙的用笔、着墨和空间构图等技巧,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融入画面,创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首先,用笔技巧是国画意境表现的基础。在古代,就提出了“提、按、顿、挫、中锋行笔”等用笔方法,这些技巧要求艺术家在运笔过程中,根据物象的形态和质感,灵活运用不同的笔法。通过调整笔势的力度、走向和速度,艺术家能够表现出物象的轮廓、纹理和光影效果,进而营造出画面的意境。例如,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中锋行笔表现出山石的坚硬与厚重,通过侧锋行笔表现出水流的轻盈与灵动,从而营造出一种山水相映、动静相宜的意境。
其次,着墨技巧是国画意境表现的关键。水墨和彩墨是国画的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墨色配比和浓淡干湿变化,艺术家能够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泼墨、破墨、蘸墨、积墨等技巧的运用,使得画面中的墨色相互渗透、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墨韵效果。在创作中,艺术家需要根据画面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着墨技巧,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的意境。例如,在花鸟画中,艺术家通过破墨和积墨技巧,表现出花瓣的层次感和厚重感,再通过淡墨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氛围。
在运用这些技巧的同时,艺术家还需要注重情感与意境的融合。国画讲究“画中有诗”,即画面要能够传达出诗意和情感。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画面,通过画面的物象、色彩和构图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情感与意境的融合,使得国画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结语
国画意境表现方法融合了师法自然,诗画合一,虚实相生,笔墨传神等基本原则,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结构、用笔、着墨等手法与技巧的综合运用,创造出富有深度与广度的艺术意境,使之成为承载艺术家情感、哲思与审美理想的独特艺术语言。这些原则与技巧的融会贯通,使得每一幅国画作品都如同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流动的画,引领观者步入艺术家所营造的意象世界,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董霖霏,董千.国画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与技巧[J].名家名作,2024(1).
[2]柏云.物态的国画艺术的意境美分析[J].参花(下),2023(3).
[3]阳清文.制作与表现技法对国画创作的意义分析[J].明日风尚,2023(23).
[4]李佳意.迹简意淡,雅正臻丽——国画的风格与意境[J].三角洲,2022(13).
作者简介:及晓玲(1979—),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