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朝代表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此时代特征为政治安定、经济兴旺、思想自由以及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诞生独具汉代风貌的画像石艺术,其艺术主要表现在墓葬中的画像石、崖墓以及与之相关的地面建筑如祠堂、阙和碑等。画像石艺术以其内容的多样性、雕刻的精湛技艺、构图的创新和色彩的明快,标志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新高度。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与题材内容,进而探究汉画像石的艺术美学,旨在深入解析此艺术形式的独到之处,并进一步探索汉代人民的审美趣味与情感表达。
【关键词】汉画像石;艺术美学;空间建构;线刻风格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53—03
引言
汉画像石艺术以其独特的石雕技艺,成为汉代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此艺术形式的诞生融合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从而塑造出既包含儒家的豁达胸怀又融入道家自由超然理念的独特艺术风格。汉画像石不仅反映当时人们对于永生及超凡脱俗追求的心理状态,还体现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探讨如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追求永恒。画像石艺术的不朽之处还在于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如实记载与想象力的完美结合、空间的透视技巧、图录式的布局和生动流畅的雕刻手法等,展现出气势磅礴、自由奔放的艺术气质。
一、画像石的产生
画像石艺术,俗称为“坟墓的艺术”,是汉朝时期非常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形式。此艺术主要体现在墓葬建筑和相关附属设施上,如画像石墓、画像石崖墓,以及画像石祠堂、画像石阙、画像石碑等。画像石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其研究可深入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西汉初期,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保留着先秦的传统,因此,墓葬的形式也延续先秦的风格,主要采用土坑竖穴和木椁墓的方式[1]。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发展达到鼎盛状态。政治上,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并且积极扩展疆土;在经济方面,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剧,促进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工具的普及,社会生产力因此得到显著增强。从思想文化角度看,从夏商周时期对“天”的敬畏心理,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人们逐渐摆脱对天的畏惧,更加注重满足个人需求。贵族地主阶级追求生前的享乐,希望死后也能保持生活方式,形成“视死如生”的观念[2]。
二、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一)社会生活
画像石作为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刻画的社会生活场景不仅精确地记录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深刻地体现墓主人对于死后能继续享受生前般乐趣的深切希望。画像石上的图像内容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丰富的宴饮场景、各种乐舞和戏剧表演、出行乘坐的车马以及休闲娱乐的狩猎和游玩活动等(如图1所示)。通过生动的描绘,画像石不仅展现汉代贵族地主阶层的奢华和享乐生活,也反映普通农民面临的贫困和苦难。此类艺术形式提供独特的视角,能够窥见古代社会的多层面生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汉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详细的生活场景描绘,画像石艺术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贵族与平民,以及生与死之间的桥梁,揭示汉代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及其对死后世界的期待和想象。
(二)社会生产
在两汉时期,中国达到历史上的繁荣与强盛的高峰,此时代的国家力量雄厚,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画像石中社会生产的内容如实的描绘两汉时期发达的经济状况。在农田里,农民使用牛拉犁进行耕作,显示出农业生产的繁忙和丰收的景象;在辽阔的草原上,肥沃的水草滋养着成群的牛羊,展现畜牧业的兴旺;铁匠铺里,高超的技术和热闹的生产场景体现了冶金业的发展;纺织作坊内,织机的忙碌和工匠巧手编织的细致衣物,展示纺织业的繁荣(如图2所示)。勤劳的劳动场景不仅描绘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其时代背景下人们辛勤劳作的精神,为汉朝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3]。
(三)历史故事
汉朝时,绘画承担重要的教育和启蒙作用。为巩固其统治基础及传递贵族地主对后代的教化理念,统治者和贵族阶层经常在画像石上雕刻描绘古代的圣人帝王和忠诚仁义的英雄形象。作品包括尧、舜、禹等先贤的形象,文王和其十个儿子、周公辅助成王治理国家、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泗水捞鼎的故事等历史故事。绘画作品不仅美化画像石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传承美德、弘扬忠诚和仁义的社会功能,通过艺术形式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启示。
(四)神话传说
在两汉时期,古代神话及其传说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神话中的人物因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贡献受到广泛崇敬。对古代神话人物的崇敬在画像石艺术中得到生动的体现,经常描绘与上古神话相关的故事场景。例如,伏羲与女娲创世的图像、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神话形象、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的传说、嫦娥奔向月亮的故事以及玄鸟高操等神话故事在画像石上被频繁地呈现。此描绘不仅展现两汉人民对古神话故事的热爱,也反映神话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4]。
(五)装饰图案
在画像石艺术中,存在大量的装饰性图案和花纹,设计主要用于美化画像石的表面,而不承载特定的象征含义。纯粹的装饰元素在画像石的整体构图中起到辅助和美化的作用。此类装饰性内容涵盖多种图案,包括云纹、各式几何图案、卷曲的植物纹样以及模拟钱币的图案等,为画像石增添视觉美感,同时也反映汉代人的审美偏好和艺术创造力。
三、汉画像石的艺术美学分析
(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画像石中充满神话故事,其反映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此为古人基于对世界的理解,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的非科学性解释,展现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神话内容不仅是古人对生活的浪漫化表达,也是当时人们在不完全了解自然规律时,基于观察和想象力对世界的解读。汉代的画像石艺术通过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手法,全面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富有创意地描绘汉代人民对生命和理想的追求。画像石不仅真实地反映汉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辉煌,而且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加工,展示超越现实的浪漫气质[5]。
(二)灵活巧妙的空间建构
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视觉呈现技法极为关键,其中等角透视法在汉代画像石艺术中的应用,不仅展现当时艺术家对空间表达的探索,也反映汉代文化对细腻观察和表现现实生活的重视。等角透视法通过在画面上运用多条平行线,创造出视觉上无限扩展的空间效果。此技术在画像石的众多场景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在描绘车马出行、讲经讲学以及舞乐表演等生动场面时,通过“正面—等角透视法”的布局,艺术家能够为活动提供清晰而合理的空间框架。具体来说,在画像石中,场景的布局可是直线排列,也可是垂直于观众视角展开的方式,此类构图策略特别适合于表现宴会、庆典的队伍排列,给人以宁静而庄严的视觉感受。
此外,画像石艺术中的“斜面—等角透视法”则为作品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此方法通过引入斜面,为画面增添动态感和立体感,使得画面的构图更为丰富和生动。在描绘西王母及其侍从的画像石中,艺术家通过改变观看角度和调整图像的重心,使得原本正面朝向的形象转变为侧面视角,以西王母为中心的构图,不仅强化了画面的视觉焦点,也使得侍从形象成为增添故事性和层次感的重要元素[7]。偶像式构图,体现汉代画像石艺术在追求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上的精妙与深邃。通过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汉代画像石不仅再现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还通过艺术化的处理,传达汉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三)颇具巧思的画面组织方式
画像石艺术中,图文结合的方式是其构图的显著特征。画像石虽自身构成图像史的精华,但对其主题的确定、内容的解读乃至图像的传播,依赖于附带的文字说明或题签。在众多已经发掘的画像石作品中,大量携带题签为研究者深入分析画面内容、解释汉代的历史背景以及跨区域比较提供极大的方便。画像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分层明确的组织方式和象征化的表现手法。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看,画像石以其朴素古拙的造型、清晰流畅的线条,表现浪漫主义风格,构建基于现实世界而充满想象力的符号宇宙。通过象征和符号的使用,画像石的图像世界展现丰富的象征性表达。例如,画像石中的神话世界,如西王母形象的传统构图——居中端坐于龙虎座,头戴胜冠,身披云肩,旁边常有玉兔捣药等元素,典型的象征降低对西王母身份的识别难度。此外,画像石中的符号化图像具有固定化和模式化的隐喻意义,例如,凤凰作为理想儒者的象征,与其他神鸟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仕途倾向和后者的隐逸偏好。符号不仅深化作品的政治内涵,还承担着宣扬伦理道德、教化社会的功能。
(四)精炼娴熟的线刻风格
画像石,作为汉代墓室和祠堂周围常见的石刻艺术,不仅展现美学的价值,同时也承载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技法。正如宗白华先生所指出的,中国的雕刻艺术注重线条的流动性而非立体感,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方式是中国绘画的核心特征。线条被巧妙地刻画在石面上,不仅持久保存下来,而且蕴含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情感,展示出强烈的生命力。画像石的线刻风格因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而展现出独特的时代和地域特色[8]。艺术家和工匠利用不同的雕刻技法,创作出具有各种性质和形态的线条,无论是纤细还是粗犷,都共同构成兼具刚劲与柔美、虚实结合、流畅自如的线条风格,充分体现线条的独特魅力。在画像石中,线条不仅是简单的图案元素,其超越图形的限制,表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生动的线性风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代画像石以其内容之广泛,生动地展现汉代社会的多方面,包括人们对宇宙、时间、生命与死亡的观念。其如同一部百科全书,详细记录当时的美术、书法、农业科学、冶金工艺、天文学以及舞蹈艺术等,为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作为雕刻艺术,汉画像石既继承先秦时期青铜艺术的传统,又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刻艺术开辟新的方向,留给后世一种古朴而充满活力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卢柏樵,黄亚茹,孙绍轶.汉画像石艺术美学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23(10).
[2]高疏寒.陕北汉画像石的艺术之美[J].北极光,2019(9).
[3]尹东云.汉画像石造型与艺术特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7).
[4]栾艳华.山东嘉祥汉画像石艺术表现研究[J].山东艺术,2022(3).
[5]李江伟.两汉画像石探论[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1(1).
[6]田家溧,张晓.男女无别:巴蜀汉画像石的浪漫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23(5).
[7]宋程程.泰山地区汉画像石造型特征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3).
作者简介:宋忙忙(1981—),女,汉族,山东金乡县人,大学,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馆藏。
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