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深入研究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其价值,本文从文化融合视角出发,对民族音乐的定义、价值、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在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兴趣和发展个性;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从实施路径角度提出引入民族乐器、学唱传统曲目、开展民族音乐创作竞赛和整合多元艺术形式等策略。结果表明,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下一代具备丰富审美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文化融合;幼儿音乐教育;民族音乐;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41—03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融合已成为当下社会的显著特征,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们跨文化理解能力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引入民族音乐意义教育重大。民族音乐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民间色彩,通俗易懂。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能够开拓小朋友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尊重、接纳多元文化的品质。
一、民族音乐概述
民族音乐是指在特定历史、地理和民族背景下,具有独特风格、形式和审美价值的音乐艺术。其核心特征在于体现了民族风格,反映了民族情感和生活方式,传承了民族文化精神。中国民族音乐,赖以为底的是五千年灿烂中华文化,既融合了各地方的历史、地理、民族元素,又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中国民族音乐以在地特色,音乐元素和技巧为基础,有丰富的种类:传统器乐、民族歌曲、地方戏曲等领域均涵盖。著名的传统器乐作品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凸显其抒情性、优美旋律,令人陶醉。各省市地域风格各异的民族歌曲像《茉莉花》《庐山谣》等,传情达意,深入人心。戏曲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则融音乐与戏剧于一体,展现了民族音乐跨界艺术价值。这些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在民族音乐中,乐器的分布亦表现出民族的多样性。汉族音乐以二胡、琵琶、古筝、筷子等为代表;各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如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热瓦普琴,均独具一格,音乐风格和作品内容不仅反映了地域民族特色,也揭示了民族历史、哲学观念和价值取向。民族音乐的创作和传承,包括了口头传唱与乐谱记载,依托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涉及五声、宫调、板眼等专业化的知识,不论是宫廷雅乐,还是民间曲艺,都蕴含着对和谐与自然的感悟,同时强调表达真情动情,中国民族音乐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世代相传。
二、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一)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很好地体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观和功能。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声韵和动作等多种表现形式,培养幼儿柔和、均衡、协调、对照和整体等审美观念。例如,通过教授二胡曲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恢弘的气势和绵长的情感,学会欣赏优美的旋律。民族音乐的演奏、欣赏和学习,有助于幼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沟通、交流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注重音乐风格的熏陶,运用琵琶、笛子、唢呐等民族乐器的音色、乐音和技法,使孩子们形成均衡和理性的审美鉴赏心理和习惯。由此可见, 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价值显著,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激发幼儿兴趣和发展个性
民族音乐的内涵丰富多样,如地方戏曲、民间曲艺、地区民歌等,均为幼儿音乐教育提供了极具教育价值的教材。教师运用民族音乐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民俗风情,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现力。学习过程中的演奏、自编歌曲、创作等环节,幼儿可以充分挖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如《小河淌水》《嘀哩嘀哩沙漠》等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作品,在演奏、学习和欣赏过程中,使幼儿得以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需要加强采取多样化的路径,引入民族音乐,实现高质量音乐教育。
(三)促进幼儿跨文化交际能力
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拓宽幼儿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不同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音乐作品的研究,探讨音乐之间的异同,幼儿可以在音乐体验中形成多元文化观念。如教学中的壮族歌曲《美丽的茉莉花》、苗族歌曲《苗家三弦曲》等民族歌曲,丰富孩子们的音乐体验,使他们接触、认识、学习、尊重、欣赏各民族文化,增进他们对国家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和共享的理解,教育过程中注重音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如在世界各地的演出与合作、文化节等交流活动中,传播中国民族音乐,让幼儿对外国音乐、舞蹈和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致,在畅游多元文化海洋中展现开放包容的气度。
三、文化融合视角下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一)引入民族乐器,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音乐教育中,纳入民族乐器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民族音乐教育与文化融合。教师可根据幼儿特点选择适合年龄段的民族乐器,如笛子、葫芦丝、洋琴等,让孩子们亲身尝试演奏,了解乐器音色、演奏技法,激发幼儿对民族乐器的兴趣,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教师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带领幼儿观看演出视频、欣赏名家示范,让他们深入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以竹笛为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一堂关于竹笛的课程,系统地介绍竹笛的历史、起源和演奏特点。首先,向学生讲述竹笛作为一种传统民族乐器,拥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远古时期,凭借其简单的结构和优美的音色受到民间喜爱。接着,教师可以展示各种类型的竹笛,详细说明竹子挑选、加工和制作竹笛的过程,培养幼儿对竹笛的认知。然后,播放一段经典竹笛曲目,如《春江花月夜》,让孩子们欣赏其流畅美妙的音色。在播放过程中,解释竹笛演奏技法、音域、音色等专业知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竹笛演奏特点。最后,组织孩子们进行亲自尝试,指导他们学会简单的竹笛演奏基本技巧,如吹气技巧、指法和音阶,安排一次竹笛表演活动,让孩子们即兴表演,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竹林之间,聆听自然之声,这一系列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竹笛音乐的热爱与兴趣,从而提升其艺术欣赏能力。以民族乐器为载体的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幼儿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带领幼儿探索音乐之美,深入理解民族音乐,为他们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唱传统曲目,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音乐课程设置中,加入学唱民族传统曲目环节,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接纳。教师可教授孩子们一些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如《江河水》《庐山谣》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陶冶音乐品格。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如讲故事、设置对话、创设情境等,使歌曲所传达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得以深入幼儿心灵,通过唱、吟、诵、赏、评的全方位体验,带领学生详细了解歌曲背景,充分感受歌曲精神,进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这是一首富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歌曲,歌曲以热情洋溢、激昂奔放的旋律展示了广袤草原的壮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淳朴生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孩子们介绍蒙古族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让他们对这个民族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带领孩子们学习歌曲,结合学唱、质疑和解析等环节,指导孩子们理解歌词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讲述蒙古族马背民族的特点,分享草原风情的传说和故事,使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到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最后,为孩子们创设演出情境,将学习到的歌曲在综合活动中进行表现,如模拟草原集市、马背相声等。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得以进一步加深对歌曲内容的成绩,也让他们完美地融入到那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从而使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厚的认同感。
(三)开展民族音乐创作比赛,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开展民族音乐创作比赛在音乐教育领域拥有巨大价值,其意义在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以及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持续发展与传承,组织设计多样、形式丰富的民族音乐创作竞赛,能够吸引众多参赛者积极参与,进而更好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及实施音乐人才培养策略。在比赛中,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是提升孩子们创作能力的关键,比如可以从歌曲的旋律、节奏、音色与乐器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以及分析式的讲解,着重突出民族音乐的特色元素和风格,以此将民族音乐创作的具体细节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们遵循音乐美学原则,巧妙运用民族音乐元素,例如音调、民族乐器组合等,以实现对创作题材的突破以及风格的拓宽。比如在某次民族音乐创作比赛中,一位小选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融合了不同民族音乐元素,成功地创作出一首以《草原狼》为题材的原创歌曲。这首歌曲结合了蒙古音乐的呼麦技巧、苗族青蛙歌的反复构成、藏族民歌的高亢激昂等特点,巧妙运用和谐、凝重、清新的旋律,使歌曲在表现草原狼傲气凌云的气质时,既兼具独特的民族风格,又突显出创作者对多元文化融合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音乐安排上,他采用了马头琴、笙、阮等民族乐器,将不同音色的碰撞与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使其成为比赛现场备受瞩目的佳作。结合具体比赛实践,加强幼儿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探索,有望促进民族音乐向更高、更远、更优的方向发展。
(四)整合多元艺术形式,拓展民族音乐教育维度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尝试将民族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实现多元化教学。利用跨学科的艺术教育模式,孩子们能从更广阔的角度了解、感受民族音乐,培养全面发展的审美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授民族歌曲时,将其与舞蹈、戏剧相融合,让孩子们在动作、语言、音乐的共同作用下,深入体会歌曲情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注重对民族音乐历史观念、民族生活方式、艺术观点等方面的介绍,使孩子们全面理解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以某幼儿园为例,举办了一场以地方民歌为主题的跨界艺术表演。该演出选定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民歌作品,如《山楂树下的约定》《丝绸之路上的花园》等作品,让孩子们在联合演出中同台展示。在此活动中,孩子们在歌唱过程中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用舞蹈动作诠释歌曲故事,营造了浓厚的民俗风情氛围,美术老师还引导孩子们进行剪纸、绘画等美术创作,将风格独具的民族元素融入演出场景之中,为表演增色添彩。通过这次演出,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族音乐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多元文化认知和表现能力。同时,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进一步拓展了音乐教育的纵深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启示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教育中来,体验学习的乐趣,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与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引入民族乐器、学唱传统曲目、举办创作比赛以及整合跨学科艺术形式等方法,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让孩子们接触、欣赏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音乐,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在多元文化共融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深入挖掘民族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为下一代搭建坚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回薇.民族民间音乐在幼儿声乐教育中的渗透见解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13).
[2]林珊珊.民族音乐融入小班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3]贾莹洁.论民族民间音乐对幼儿的启蒙[J].戏剧之家,2022(6).
[4]魏璇.民族民间音乐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渗透见解[J].智力,2021(33).
[5]吕娜.浅谈如何利用民族音乐启发幼儿的音乐审美[J].当代家庭教育,2021(1).
[6]李雁.民族音乐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胡蝶(1985—),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博士,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
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