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鼓舞的艺术特征及价值研究分析

2024-12-03 00:00陈乐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7期

【摘 要】盘鼓舞起源于汉代,因舞蹈时以盘和鼓为道具而得名,舞者的表演的过程中通常立于盘、鼓之上翩翩起舞,脚下以轻盈的步伐踏出节奏,再加上柔软飘逸的长袖,将男性的挺拔、女性的柔美、儿童的敏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之美,本文首先分析盘鼓舞的艺术特征,其次从思想性、创编性、美学性等三个视角深入探究盘鼓舞的价值意蕴,以供参考。

【关键词】盘鼓舞;艺术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23—03

汉代正值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期,国力十分强盛,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趋势,这也让舞蹈艺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盘鼓舞也因此应运而生,并成为汉代达官贵人、富豪吏民宴客时的助兴舞蹈节目。盘鼓舞表演者有男、有女、有儿童,动作变化丰富、舞蹈风格各异,女舞者以柔中带刚为主要表演风格,男舞者的风格更多的是雄健豪放,儿童舞者表演风格以活泼敏捷为主,这种力与美的融合,让盘鼓舞本身更具感染力。

一、盘鼓舞的艺术特征

(一)舞技相融

盘鼓舞起源于汉代时期,是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盘鼓舞有着独特的舞姿特点,其动作中融合了多种技艺,包括幻术、滑稽、武术等,特别是下腰、倒立等杂技技巧,让舞蹈表演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使动作既有着较高的难度系数,又不乏韵律感和造型感,集中体现了东方特色的刚柔并济之美,文化意义十分深刻。根据大量考古发现的壁画,画中的宫廷舞姬细腰婀娜,以长袖作为主要的舞蹈道具,视觉上看起来舞者的手臂十分纤长,再配合手臂“进退”“屈伸”等一系列动作,让舞蹈的观赏性大幅度增加[1]。古代时期,杂技元素在盘鼓舞中主要表现为舞者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纵跃腾踏,同时有节奏地完成一系列高难度舞蹈动作,以此来实现有节奏地击鼓,进而完美呈现出舞蹈的意境之美、顺畅柔韧之美。腰部动作也是盘鼓舞的特色之一,舞者借助腰部发力带动身体,例如赚腰出胯、侧冲斜靠等,充分体现了线条之美,舞者有男有女,表演形式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其中独舞着重展示个人舞蹈技巧,以高超的招式来吸引观众注意力;群舞以衬托独舞、营造氛围为主,让舞蹈的风格更丰富、形态更多样。《舞赋》中写道“振朱展于盆樽,奇长袖之颯”“皓袖以振策, 竦并足而轩”,用来形容盘鼓舞再合适不过,力量与柔韧、技巧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带给观众别具一格的视觉享受,这也是盘鼓舞成为汉代极具代表性舞蹈类型之一的根源所在。

(二)刚柔并济

汉代舞蹈表演大都是舞姿曼妙、长袖飘舞,配合悠扬的乐曲,所以在表演风格上更能体现出感性、豪放、质朴。而盘鼓舞作为一项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形式,技巧中融入了武术、杂技、舞蹈等多种元素,虽然吸收了楚舞的表演风格,但是实际表演时却并不以轻柔飘逸为主,而是十分强调节奏变化,比如舞者会和着音乐在鼓和盘上有节奏地进行踩踏、跳跃。盘鼓舞表演注重以刚为骨、以柔为韵,这与杂技技巧的融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表演中既有弄丸、跳剑、走索等技巧,也不乏长袖逶迤、细腰婀娜,再加男女舞者的默契配合,完美融合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充分体现出了以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2]。而且表演几乎不设置固定形式,除了要求舞者的身姿灵敏轻捷、技巧动作准确利落之外,舞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特长即兴发挥,但是一定要把自身与舞蹈的运动形式融为一体,每一个动作都要紧跟情感意志的变化而变化,突出舞蹈气若浮云、志若秋霜的高远情致,更好地吸引观者视觉注意力,为他们带来极致的视觉盛宴。

(三)美丑结合

美丑结合是汉代盘鼓舞的另一项艺术特征,舞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会通过曼妙动人的舞姿来打动观众,同时也会有营造喜剧气氛的“丑角”进行伴舞。中原地区曾经出土过大量汉代砖雕画像,其中就有关于盘鼓舞的相关记载,画像中通常以冠饰华美、细腰婀娜、舞姿优美的女子作为主舞,“丑角”或戴着面具或手持道具在旁边伴舞,这些内容均直观反映出盘鼓舞美丑结合的特点。南阳市七里镇沙岗店多年前曾出土过一座画像石,一位女伎挥舞着两只长袖,脚下踩着盘子面向左侧做着回首得动作,而丑角则呈弓腰状高举双臂,动作看起来憨态可掬;还有南阳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女伎腰肢纤细、衣袖拖地,旁边的丑角则呈左手持鼓右手耍壶状,动作十分滑稽[3]。郑州市博物馆同样有汉代画像镜的文物藏品,画上是一位面容清秀挥舞着两只水袖在鼓面上翩翩起舞的女伎,不远身后的丑角大张双臂,微挺着肚子重踏脚下的鼓面。总结来说,汉代盘鼓舞的女子大多朱唇皓齿、婀娜多姿,与笨拙的丑角形成了鲜明对比,二者的组合在美丑交错之间充满了诙谐之感。不论美与丑实质都在于“气”,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美与丑才能实现相互转化,只要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出来,即使是丑同样会有懂得鉴赏之人并赢得喜爱,简言之,丑也是一种独特的美,甚至可以以丑见美。

(四)道具配合

盘鼓舞以其他乐舞作为显著的区别在于,以盘或者鼓作为道具,需要舞者踏在盘或者鼓、围绕盘或者鼓进行表演,通常以七盘居多,要求是舞者必须要且歌且舞,通过踩踏、翻转、跳跃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有节奏地击打鼓面,且动作要连续不断,不能同时落在一个鼓面上,进而呈现出刚柔并济之美。盘和鼓道具的组合比较随意,既可以同时使用盘与鼓,也可以单独使用盘或者单独使用鼓,在盘鼓并用的情况下,最多可以设置八盘一鼓、七盘二鼓,最少的情况下一般会设置一盘一鼓,当然关于盘与鼓的数量、摆放位置并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通常会根据舞者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动作难易程度灵活地确定,表演时盘子一般是倒扣在地上,个别时候因表演需求也会仰置,此种情况下表演的难度会大幅度增加[4]。盘鼓舞表演过程中关于盘和鼓的应用,在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盘鼓画像砖石上均可以得到印证:四川省彭县太平乡在1956年时,在东汉砖室墓中出土了一块画像砖,画面左侧为一名女伎,中间是盘鼓舞的舞伎,地上两两一组分别摆放着三组盘子,每组盘子中间放置着两个鼓,一名舞伎两只手分别拖拽着长长的水袖,从鼓的一边朝着另一边舞蹈;山东武氏祠出土的画像石中,画面左上方是五位盘鼓舞伎,每个人脚下都摆放着一枚鼓,舞伎用双脚和左手同时抵在盘上,右手则向后上方高高抬起,衣袖飞扬间营造出驿态横生的美妙境地。

二、盘鼓舞的价值意蕴

(一)思想价值

盘鼓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朝代,在每个朝代中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使得盘鼓舞不仅有深刻的历史印记,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意识形态。汉唐之际,舞蹈的动作相对单一、变化较少,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民族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融入到舞蹈之中,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儒家思想等,表演形式也变得丰富起来,这让盘鼓舞的艺术性、审美性得到显著提升。根据相关史料,盘鼓舞在不同朝代呈现出的表演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杂技元素的加入,让舞蹈动作本身的难度系数大幅度提升,对于舞者的基本功、表演水平有着严格要求,必须要灵活控制肢体,运用肢体语言丝滑地融合杂技和舞蹈,才能呈现出最佳的表演效果[5]。孙颖先生在创编《相和歌》时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并对文献中关于盘鼓舞的描述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壁画的舞蹈画面、舞姿形态,对舞蹈动作进行了二度创作,力求最大程度还原汉代盘鼓舞的韵味、意境,将盘鼓舞的文化内涵及底蕴准确传达给现代观众,让更多人可以从舞蹈作品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盘鼓舞的舞蹈动作还集中反映了地方文化以及当地人们的精神面貌,很多舞蹈创编者以盘鼓舞动作设计为核心,结合历史文献对其中历史深意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尝试融入地方文化,这一举措既保证了现代盘鼓舞作品的历史文化特色,又客观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创编价值

汉代盘鼓舞的流传时间已经有千年之久,从前极少有人对盘鼓舞的艺术特征、表演形式以及审美价值进行过深层次剖析。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变得愈加强烈,这一现象也让盘鼓舞迎来了难得发展契机,部分舞蹈领域的文化工作者为了重新还原汉代盘鼓舞,在创编舞蹈作品时参考了相关壁画和画像石,从中提炼盘鼓舞的舞蹈动作、表演形态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合理创编,力求使盘鼓舞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确保人们在观赏盘鼓舞的同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传统美学、民族心态[6]。事实上,盘鼓舞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于添加了杂技元素,所以舞蹈表演的难度增加了,观赏性也变得更强,特别是受到汉唐时期多元文化的浸润,不论是表演内容还是表演形式都越来越丰富,也因此成为汉唐十大经典舞蹈之一。逐步会随着朝代更迭、时间推移,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关注盘鼓舞的人越来越少,让盘鼓舞的传承发展陷入困境,很多经典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已经失传。为了避免盘鼓舞失传,现代很多新舞蹈艺术开拓者秉持着对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的热爱,加入到盘鼓舞复兴的行列中,对历史文献中关于盘鼓舞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壁画的舞蹈形式、经典舞姿中汲取灵感,合理创新了足部动作,以不同的步伐完成踩蹈腾跳等复杂动作,和着时而急速奔放时而松弛舒缓的击鼓声,表现出一种极致的刚柔并济之美,且与现代大众的审美高度适应,为他们带来良好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盘鼓舞的关注,这样才能使汉代传统盘鼓舞得以继承和发扬。

(三)美学价值

现代盘鼓舞表演以壁画、画像石作为原型,将其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仿佛舞者是从壁画中走出来一般,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盘鼓舞是一项极具难度的舞蹈表演形式,华丽飘逸的服装、反复徘徊旋转、盘鼓上腾跃顿踏、流动的下腰造型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者目不暇接。盘鼓舞作品《相和歌》就是基于历史资料、壁画考古创编而来的,目的在于深度还原汉代盘鼓舞的气韵之美,深化大众对中国传统舞蹈、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7]。从舞台设计、动作设计的层面来说;该作品与壁画场景高度统一,一招一式都柔中带刚、刚中见柔,动作精准而富有感情,再加上道具的巧妙设计,更是大大提升了舞蹈表演的层次感,舞者以双脚有节奏地击打鼓面,配合着美妙的音乐旋律,尽显北方恢弘博大的风骨、南方俏丽妩媚的神韵,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切实感受盘鼓舞的气韵之美,特别是在鼓声的指引下,观者仿佛瞬间从现代穿越到汉唐,一边观赏舞袖鼓风一边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中国古代有其独特的审美观,与现代人的审美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而盘鼓舞作品《相和歌》则是以舞蹈艺术为媒介,把这种别具一格之美呈现给大众,使人们感受到中华传统舞蹈的精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盘鼓舞作为汉代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主要是以盘和鼓作为道具,通过完成腾跃、纵跨、翻转、倒立等形式有节奏地击鼓,盘鼓舞强调舞技相融,舞蹈动作中融入了杂技元素,难度系数极高,非常考验舞者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在表演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动作精准到位,又要足够轻盈婀娜,做到柔中带刚、刚中有柔,这样才能把盘鼓舞的意境和美感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盘鼓舞也是一项美丑结合的艺术形式,“丑角”会在舞者旁边或者身后以极其夸张的肢体语言营造喜剧氛围,为古风古韵的盘鼓舞增添了一丝诙谐之感,更好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新时期背景下,盘鼓舞本身顺应了时代发展,不仅具备独特的美学价值,让人们直观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民族气节和中国品格,同时也为现代盘鼓舞作品创编提供了全新思路,以一种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进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这对于推动盘鼓舞的继承发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动盘鼓舞在未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持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众.汉画盘鼓舞的舞人身份及其身体叙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5).

[2]李琼.汉代盘鼓舞图像中性别差异化的动作表达[J].大视野,2022(3).

[3]魏代富.盘鼓舞渊源及形态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3).

[4]李济溟.论《舞赋》中的盘鼓舞美学观[J].艺术教育,2020(6).

[5]胡万丽.汉代盘鼓舞的意蕴之美[J].大观(论坛),2020(1).

[6]魏麒.乡村振兴视域下开封“盘鼓舞”文化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9).

[7]刘建,牛锡桐.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区分——以汉画舞蹈为例[J].艺术广角,2022(5).

作者简介:陈乐(1983—),女,汉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