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剧《歌剧魅影》中《the music of the night》的音乐特征

2024-12-03 00:00朱艺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7期

【摘 要】《歌剧魅影》堪称一部卓越的艺术巅峰之作,其音乐编排、戏剧情节以及舞台设计均超越了同侪,在其所属的时代独树一帜,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在音乐剧《歌剧魅影》中,“夜的音乐”作为男主角"魅影"的标志性咏叹调,首现于第一幕第五景,这部作品深入剖析了一个立体且复杂的角色内心世界,对于构建角色性格深度、提升人物描绘维度以及推动剧情矛盾冲突的展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在于《The Music of the Night》(夜的音乐)这一曲目中,笔者侧重于对其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从结构与调性、旋律与节奏以及和声与织体这三个音乐核心层面的特性出发,进行细致的探讨与解析。

【关键词】音乐剧;歌剧魅影;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102—03

一、创作背景

安德烈·洛依·韦伯,这位来自英国的杰出音乐剧大师,以其独特的现代流派创作为当代音乐剧界树立了标杆,他的卓越才华使他在世界音乐剧历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在1986年,《歌剧魅影》这部作品在伦敦首度亮相,即刻取得了卓越的成功,引起了全球性的瞩目,从而奠定了作曲家韦伯在国际戏剧界内的显赫地位,使他成为了一位备受世人尊敬的杰出剧作家。

本剧是由两幕构成的音乐剧,咏叹调《夜的音乐》(《the music of the night》)、《覆水难收》《歌剧魅影》是音乐剧《歌剧魅影》男主角“魅影”的经典独唱曲目,其中咏叹调《夜的音乐》出自音乐剧的第一幕第五景,是“魅影”向女主克里斯汀表达爱意的作品,以其精致婉约又不失戏剧张力的特点引人入胜。韦伯巧妙的将细腻的情感描绘与大胆的摇滚元素巧妙融合,淋漓尽致地刻画角色的极端情绪和复杂关系,展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与戏剧冲突的丰富。

在剧中,“魅影”这个角色以其神秘行踪著称,他是一位身怀音乐与魔术等多种艺术天赋的非凡人物,然而,由于生来就带着令人屏息的面容缺陷,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这使得他的性格时而温柔如诗,时而狂野如魔。但他的内心深处又渴望社会的认同。直到有一天,他邂逅了新秀克里斯汀,并以音乐导师身份,挖掘并提升她的才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克里斯汀逐渐崭露头角,晋升为巴黎歌剧院的璀璨新星,一夜之间名声大噪。当魅影与克里斯汀沉浸在胜利的欢愉中,一位慷慨资助他们歌剧院的贵族绅士,竟然有着与克里斯汀不解之缘的身份,他便是她儿时的玩伴,子爵劳尔。劳尔在她的化妆室放置了一束满载爱意的鲜花,然后诚挚地邀请她共享晚宴。突然,魅影如幻影般出现在化妆室中,引领女主角克里斯汀步入歌剧院幽深的地下秘境。在黑暗笼罩的角落,魅影向她坦露心声,借助《夜的旋律》深情地倾诉了他对克里斯汀深深的爱恋。克里斯汀深受魅影深情嗓音的打动,在阴暗的地下世界里,他们通过无形的纽带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建立了深刻而奇妙的联系。《夜的音乐》在静谧而深邃的夜色中悠扬回荡,经久不息。当悠扬的音符缓缓降落,两颗心灵仿佛在瞬间编织成永久的纽带……

二、结构与调性

《夜的音乐》这一唱段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音乐元素,通过精致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完美交织,展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整首歌曲结构图如表1。

通过谱例分析可以看到,整首作品围绕着#C大调进行,歌曲整体的形式为A、B乐段交替重复与变化。在歌曲结构中,A段的核心材料以#C大调为基础,在歌曲中循环出现了四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旋律线条保持一致,但每次重复时的伴奏织体设计却巧妙地别具匠心,独具特色。为了避免旋律不断反复带来的这种单调感,打破旋律单一重复的格局,韦伯在所有的A段后半部分使用了变和弦,将大调原有的VII级和弦——减和弦,通过降低VII级音,在VII级和弦上构成大三和弦的独特音响色彩,从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音乐质感。通过灵活运用各种变和弦,音乐表现力得以显著增强,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多样的音色。变奏和弦的巧妙运用象征着魅影对克里斯汀爱情回应的深切渴望,它不仅确保了音乐结构的连贯性,而且在创新中推动了音乐的演进进程。在这种调性转换中,旋律随之展现出多元的情感表达,为听者带来全新的听觉享受。韦伯以其独到的音乐才能,精妙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性改编,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因陈规旧套而引发的审美倦怠。因此,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作为其卓越代表作之一,至今仍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见谱例1)

在歌曲的B段,从E大调属和弦开启,两个B段部分调性出现频繁的离调,B段前三小节明确了E大调的音乐特性。在第4小节处和声部分引入了关键元素的特征音——重升f,为#C大调的#IV级,#C自然大调的雏形由此显现。接着,B段4至6小节的旋律与和声进程遵循了#C大调的典型模式:DD—D—T,进一步强化了#C大调的主导地位。在B部分的第七小节中,第一个和弦F—bA—C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过渡性效果,它巧妙地衔接了前后旋律,提升了整体乐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第二个和弦的引入带来了情绪上的新颖转换与音乐结构的动态变化。在音乐的迭宕起伏中,高潮的来临伴随着听众情绪的全面高涨,逐步展现出乐章力量的巅峰,随之呈现出壮丽的舞台视觉冲击。F—bA—C的排列明确揭示了作品基于f小调的音乐特性,而第8小节标志着B段的终止,其采用的F—A—C和弦则对应于F大调的典型主和弦构造。B段弥漫着显著的不和谐,充斥着大量的离调,预示着克里斯汀即将涉足的未知领域,为全剧渲染出一种深沉阴郁气氛。(见谱例2)

通过谱例可以发现,Coda部分旋律设计明显受到了A段旋律后半部分的启发,因此这里的coda蕴含着A段的影子在里面。当前的音乐构成遵循了严谨的A—B—A—B—A—A—A(加上尾声Coda)模式,各乐段布局呈现对称关系。尽管整首歌曲的主题旋律不断重复,但在织体部分,韦伯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手法,他巧妙地在保持A节旋律的连贯性的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织体设计,随着情感的深入发展,逐步展现出层次丰富的音乐架构。在魅影逐步展现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音乐旋律由起初的轻柔二分音符柱状和弦缓缓展开,接着是平稳的八分音符和弦流畅过渡,而后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这些音乐元素淋漓尽致地传达了魅影对克里斯汀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投射。尾声的旋律与和声缓缓淡出,情感渐趋平稳,象征着魅影对克里斯汀深刻而哀婉的情感余韵。尽管作品整体架构简洁,却深刻揭示了魅影多层次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旋律与节奏

该选段声乐部分为“魅影”的独唱曲目之一,整体音乐风格抒情浪漫,其旋律与歌词的紧密结合营造出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唱段中的节奏以简单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巧妙交织,特别在A段的初始动机设计上,旋律部分采用了大六度与纯五度的下行跳进后,旋律迂迴级进向上推动,象征着魅影引领克里斯汀深入歌剧院幽邃之地,试图向克里斯汀倾诉内心的情感,却又害怕克里斯汀可能回绝的恐惧与挣扎的心理特点。

到了B段部分,魅影向克里斯汀深情吐露心声,音乐随之情绪激昂,旋律在此处层层迭起,更加流动起来,每两个小节以分解和弦的递进式发展推高音阶,伴随巧妙的调性转换,淋漓尽致地渲染了魅影强烈的情感深度,从而为故事增添了深刻的戏剧张力和新颖的情感基调。在这一唱段中,魅影成功主导了克里斯汀,促使她认同并产生了融入黑暗的内在倾向。

乐曲的旋律线条展现出明显的波浪动态,频繁运用了四至六度的跳跃性音程,特别在B部分的离调阶段,更是巧妙地融入了增五度变化音程,增添了独特的艺术张力。该音乐作品始终围绕#C大调为主调性,采用4/4拍的结构,其旋律中的节奏设计简洁明了,主要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交替构成。通过巧妙地调整音高和调性,增强了音乐的动态层次和进展感,从而推动了整体音乐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四、和声与织体

在A段主题导入部分,采用了I—V稳定的和声进行,从第4小节开始,巧妙地融合了IV级、VI级、bVII级等和弦丰富音响,增添了音色的层次与深度。特别是在大调背景中融入了小调的VII级和弦,这种非传统和声手法旨在为原有的和谐增添异彩,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在情节推进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为顺利过渡到B段部分的调性转换预先设定了动态的铺垫。

在歌曲中B段部分的主题旋律以独特的两度展现,堪称全曲中和声最为繁复的部分。首先,B段首小节的和弦构建于#C大调的bVII级音之上,形成一个大三和弦,这一和弦在A段同样可见,也是作为E大调向属调的过渡,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接着,第二小节的主和弦进一步巩固了E大调的主导地位。更为独特的是,B段4—6小节运用了#C大调的重属和弦—属9—主和弦的和声进行,创造出丰富的色彩。而B段末尾,音乐情绪在第7小节转至f小调的主和弦,紧接第8小节又切换回F大调,这种调性的跳跃无疑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张力。

在整首乐曲中,A段的主题反复出现了五次之多,而B段的主题则相对较少,仅出现了两次。韦伯在音乐创作中,即使保持旋律与和声的高度统一,也通过精心设计的织体变化,细腻地反映了剧情的推进和角色情感的深度演变。在乐曲的起始阶段(A段),魅影初次袒露心迹的音乐主题以单一线性的柱式和弦描绘出他试探而谨慎的心态;当这个主题再次浮现时,分解和弦以及八分音符节奏的融入象征着魅影完全卸下防备,无保留地揭示他的黑夜世界。随后,主题进一步丰富,十六分音符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经过音旋律线条的加入象征着克里斯汀在魅影引领下逐步接纳并体验黑暗,她的意识如同梦境般朦胧而清醒。最后,主题回归到最初的八分音符均分节奏,仿佛魅影将克里斯汀引领至梦的深处,让她真正领悟黑夜的魅力,那是一种温柔而深邃的美。旋律的主题线索贯穿整首乐曲,犹如魅影那神秘不可捉摸的声音,反复回荡,令克里斯汀深深沉溺于这无法逃脱的黑夜魅力。它散发出一种近乎魔幻的吸引力,正是“夜之曲”独特的魔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悦.音乐剧《歌剧魅影》的音乐创作特征分析[J].中国音乐剧, 2023(3).

[2]暮羽,著.西方音乐剧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朱艺丹(1993—),女,苗族,湖南长沙人,艺术硕士,湖南工商大学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助教,研究方向为视唱练耳、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