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冬,各民族齐聚哈尔滨,共同掀起了一场“尔滨”热。哈尔滨旅游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增长,也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面,中华大家庭内的各民族共赏歌舞、美食、服饰,分享节日的乐趣、体会冰雪的乐趣,展现了一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景象。“尔滨”热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旅游的重要意义不仅限于旅游业本身,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特色村寨建设与团结进步事业的融合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其独特的优势,具备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如何通过特色村寨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如何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一体推进特色村寨建设,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搭建平台,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本文希望从融合发展的视角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旅游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084—03
一、依托特色村寨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分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多山川秀美、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很多分布着红色遗址遗迹,人文历史十分厚重;也有些村寨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引人入胜。这些条件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为少数民族村寨带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能。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印发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大量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同时吸引多方面资金,在全国开展试点建设;1998 年国家民委率先发起兴边富民行动倡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
区位优势:兴安盟获评的1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其中乌兰哈达三合村距离中心城市乌兰浩特相对较近,位于乌市东南部,洮儿河东岸,距市中心8公里,与小六队湿地风景区毗邻;满族屯和勿布林位于乌兰毛都草原和勿布林草原上,是正在着力打造的金马鞍景区一线必经之地,也是乌兰浩特旅游圈和阿尔山旅游圈的连接点,能够受到两地旅游业的辐射。仅以此为例,距离中心城市较近、交通便利以及能够受到城市旅游圈的辐射等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旅游的基础。
生态优势:兴安盟位于大兴安岭中段,科尔沁草原腹地,全盟草原面积4500亩,森林面积2811万亩,水资源总量50亿立方米,是我国东北乃至华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服务区,雨热同期、四季分明。三合村与小六队湿地风景区毗邻,三合村大面积种植稻田,夏季稻苗青青,秋季稻浪滚滚,万亩稻田别具风光。满族屯和勿布林两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乌兰毛都草原和勿布林草原上,都属于典型的丘陵草原,盛夏季节,天空湛蓝、草原辽阔、丘陵起伏平缓、溪水蜿蜒,景色宜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优势凸显。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村寨发展旅游的先天条件。
人文资源优势:兴安盟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7项。汇集了民族歌舞、四胡、马头琴、乌力格尔,科尔沁婚礼和服饰,饮食、服饰建筑风格等成为乡村旅游、特色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形式的独特之处;例如,三合村民俗文化独具魅力,朝鲜族舞蹈舞姿曼妙、特色饮食打糕和泡菜口感独特,民风淳朴。其中,满族屯满族乡和勿布林嘎查靠近乌兰毛都草原属于兴安盟地区纯牧区,这里也是著名的“三不两利”政策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为村寨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为研学以及打造教育、体验基地提供了可能性。
二、特色村寨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一是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基工作,兴安盟各特色村寨建设旗县市区,都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作为重中之重抓实抓好。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村自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重点强化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村屯内5.3公里街巷全部实现硬化,修建通村水泥路65公里,安装民族特色路灯150盏,新建64户满族特色民居,新建了文体娱乐设施;二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重大节日活动中,建设了集民俗收藏、文化演艺、综合展示为一体的民俗文化馆,组建文艺队伍,自编自导自演传统节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定期开展赛马、歌舞表演等活动,村寨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尽管兴安盟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
(二)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1.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有位置偏远,居于草原深处的,例如勿布林嘎查。那么,发展旅游对于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的要求就比较高,否则无法满足游客最基本的需求。就目前的状况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普遍薄弱,饭店和宾馆数量少,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运营也有待更加规范的管理,承载量稍显不足,这些硬件条件客观上制约了旅游的发展。
2.缺乏商业化运作
调研中发现,到这些村寨游玩的游客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部门主导的,另一类就是自驾游的散客,尤其是在“十一”这样的旅游黄金周,也很少有有组织且成规模的游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缺乏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缺乏规范和有实力的旅游公司承接旅游业的运营和发展。
3.是缺乏特色产业,旅游取得的经济效益低
特色产业反映了人类历史上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比如,特色饮食、服饰、传统手工艺、民族歌舞等,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过程中对特色产业培育的力度不大,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不能作为支撑旅游也发展的重要方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不足,拉动当地各族群众就业方面也存在不足。
4.缺乏对民俗文化的体验式开发
特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民俗文化上,而文化虽然是抽象的,但却体现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开发上体现出的是平面式的开发,有景观、有歌舞、有民俗文化馆,但恰恰缺少对民俗文化的立体式开发欠缺,缺乏让游客以体验的方式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文化中的体验式开发思路。
三、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旅游,要做到系统规划,设计精品路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亮点;构建体验性旅游场景和培育特色产业。最终,通过改善村居环境、培育特色产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推进特色村寨建设,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兴安盟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村寨居民在共同致富中互嵌共生、在举办各类活动中增进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系统规划,设计精品路线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地理位置上分散在乌兰浩特周边、科右前旗、扎赉特旗和突泉,因此,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需要统筹规划,设计精品路线。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一个系列,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打造一条精品路线,能充分利用兴安盟内的景观性红色文化资源、丘陵草原、稻田等生态资源和特色民俗资源,且路线距离适中,能实现观赏性和知识性的综合平衡。例如,打造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线路。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乌兰毛都草原—满族屯满族乡—勿布林嘎查。这条旅游线路的主题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牧区民主改革成功实践—民族进步创建成果显著。路线沿途经过金马鞍景区、乌兰毛都草原和勿布林草原观赏性非常强,同时金马鞍景区着力开发了骑马等项目,兼具体验性。
(二)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亮点
文化的异质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群体想获得对异文化的体验,所以,应当着力开发当地地域文化及民俗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俗文化融入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进而打造亮点。亮点的打造并不仅仅是建几个标志性建筑,而应该有主题,人为的创造一种氛围。可以展现“乡愁”、“热情”亦或是“杭盖”式的唯美环境,使游客置身其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这种氛围,也就是所有的景观都应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为一个主题服务。
(三)构建体验性旅游场景
“住、行、游、购、娱”是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体验性旅游场景是留住游客,从而实现整个旅游过程的关键一环。一要从民俗中挖掘。从饮食、歌舞、劳作等民俗活动中挖掘适合开发体验性旅游场景的点。例如,三合村是朝鲜族聚居的村落,朝鲜族独具特色的制作打糕和泡菜的技艺就适合开发体验性旅游场景,在制作过程中,感受朝鲜族以辣为特点的饮食风格,也能体验劳动的乐趣。二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满族屯满族乡和勿布林嘎查位于美丽辽阔的丘陵草原上,针对这一优势可以开发骑马、喂马等作为体验性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马文化,感受蒙古马精神。三要结合历史适当创造。兴安盟是革命老区,这里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故事,根据史实适度创造故事,令游客充分参与其中。
(四)培育特色产业
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单纯的观光旅游取得的效益低而且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不足,兴安盟地区的中蒙医产业、王府刺绣、皮画、蒙餐、蒙古族服饰、朝鲜族特色饮食等都具备悠久历史和独特性,应该纳入到民族特色产业的开发中。
培育特色产业:一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方式能够实现精细培育,特色产业不在种类多而是有特色,注入文化内涵,展现出不同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二要延深产业链。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三要实现特色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越是传统的产业,越容易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而且会脱离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比如,传统的手工艺,刺绣、皮雕壶等并非是生活必需品,这种情况下,应该将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贴近现实需求,加入现代元素,例如,刺绣的手工艺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等,使特色产业能够有实用价值,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改善村居环境、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有效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依托国家大力支持兴边富民、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护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背景,着眼长远,精细打造,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
[2]国家民委研究室.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
[3]张璞,郝戊.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4]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J].实践,202(718).
作者简介:陈颖(1991—),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为民族工作、民族理论与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战线等。
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