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非遗工坊建设研究

2024-12-03 00:00钟靓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17期

【摘 要】我国开展非遗工坊建设,既是践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重要实践,也是助力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其注重技能培训、生产就业为重点,是将非遗项目、社区和市场串联起来的一个生产实体。非遗工坊的建设当下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诸多思考。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浙江省新昌县非遗工坊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建设模式,思考今后非遗工坊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共同富裕;非遗工坊;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F592;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17—081—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能够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1]

2021年开始,国家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非遗工坊通过开展技艺培训、集市活动等,带动传承人以及群众就业增收、推动保护传承、宣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均发挥了促进作用。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建设非遗工坊 2500 余家,其中 1400 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浙江省已建成省市县级非遗工坊1059家,销售额超53亿元,培训各类人员近2万人,吸纳就业人数16万余人,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550万余人。近年来,浙江省新昌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稳步推进非遗工坊创建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非遗工坊创建梯队,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势下的非遗传承保护新路径。

一、新昌县非遗工坊基本情况

目前,新昌县共1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其中国家级2项(新昌调腔、绍兴目连戏)、省级7项(刘阮传说、小京生炒制技艺、传统砖瓦制作技艺、新昌十番、新昌叠罗汉、新昌张氏伤科、新昌郑氏肝胆病中草药疗法)、市级3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3项。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6人,市级传承人45人,县级传承人89人。

新昌县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省级民俗文化村4个(外婆坑村、南洲村、南山村、董村村)、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1家、市级民俗文化村4个、市级非遗主题小镇1个。

为进一步推动新昌县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积极响应非遗工坊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本地培育创建工作。2023年2月,“二胡制作”非遗工坊等4家非遗工坊入选绍兴市首批非遗工坊名单。同年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传统砖瓦”省级非遗工坊顺利入选首批名单。2024年1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文《lex2AsaZ17Oydh/0IJ+a8Q==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的通知》,新昌县申报的“根雕”非遗工坊(绍兴俞柏青木雕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新昌竹编”非遗工坊(新昌县青藤轩工艺品有限公司)、“传统砖瓦制作”非遗工坊(浙江天艺古建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新昌红茶”非遗工坊(新昌千屿生态茶叶有限公司)4家单位入选名单。

截至目前,新昌县已成功创建1家省级非遗工坊,4家市级非遗工坊,16家县级非遗工坊,4家非遗工坊列入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新昌县各级非遗工坊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提升非遗保护能力和传承水平,强化非遗保护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昌县非遗工坊的建设实践

(一)搭建转化新平台

新昌县依托砖雕、根雕、竹编、二胡制作等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积极搭建非遗资源集聚平台,形成传统工艺生产、培训和集中交流展示空间。不断完善培训机制,通过“传、帮、带”模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为优秀学员和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已为5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非遗工坊的建设,为优秀学员和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同时帮助农户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学习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现代技艺技能,促进增收,反哺非遗产业。

“传统砖瓦”省级非遗工坊的建设主体新昌县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工坊以省级非遗项目“传统砖瓦砖雕烧制技艺”和市级非遗项目“古窑建造技艺”为创建核心,现有职工50余人。其中有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5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人;工艺美术师2人;助理工艺美术师3人;古建砖瓦生产高级工20人;绍兴市五星级民间人才9人。还联合相关专家建立了专家工作站,发表非遗相关研究4篇,成功申请国家专利3项,作品在各类各级参赛中屡获大奖,提高了区域品牌可见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打造创收新模式

新昌县充分发挥非遗工坊的文化创意、商品制造、旅游娱乐等功能,积极探索“非遗工坊+”模式,采取加工制造、现场体验等形式,吸引大量市民游客体验、购买,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商贸平台建立合作对接机制,促进非遗产品进旅游景区和商业网点等,进一步拓宽非遗工坊销售渠道。如今年竹编非遗工坊已为梅渚村吸引5万余名游客,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营业收入超百万元。

“传统砖瓦”县级非遗工坊的建设主体浙江天艺古建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砖雕的起源,调研现代墓穴砖雕的空白市场,独家研发出砖雕保护防潮盒,经过近10年的市场推广,目前除西藏、海南等极少数省份外,产品已遍及全国各大陵园,在生产实践中参与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产淡季可进行常规产品备货,当有古建工程项目订单时优先安排工程订单,巧妙地解决了生产淡季劳动力闲置的问题,有效促进就业增收。如今公司年均销售额达1000万以上。

(三)探索发展新路径

新昌县将非遗工坊建设成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空间,积极推动非遗工坊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把非遗工坊纳入旅游线路布局统筹谋划,开发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并依托非遗工坊开展非遗研学游活动。“素质教育迎来了新机遇,美育也搭上了发展的顺风车,非遗工坊的形式就成为很好的选择,可以建立青少年对于非遗的正确认知和文化自信”。[2]目前全县各级非遗工坊已接待研学游客4万余人。

“思存酒”县级非遗工坊的建设主体思存酒业(浙江)有限公司,建设有思存酒文化主题馆,作为隋炀帝御制酒“玉薤”工艺的展示基地,展示丰富的酒文化。开馆三年多来接待绍兴地区党员廉政教育研学游 1000多人,陆续接待世界各地游客1万余人,其中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以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和绍兴地

区的酒文化爱好者、中小学生 2000 多人参观酒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探索实践文旅融合新路径,有效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民的旅游经济收入增长。

三、非遗工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非遗工坊既是传承和发扬非遗的一个重要载体,又能帮助群众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保护、传承并发展好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能为共同富裕注入全新动力。但是一些问题也随着工坊的深入建设开始凸显,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振兴乡村的模式有待创新。

(一)非遗工坊支持不足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从前都是从较为单纯的保护角度开展工作,其实从长远来看,必须要把保护事业和保护产业发展起来,大力支持工坊的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目前从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看,非遗保护资金十分有限,尤其是基层非遗工作开展难上加难。没有平台支持,很多非遗企业在维持自身营运的过程中碰到很多客观或主观困难。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浅薄,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很多拥有非遗传承技艺的人选择了其他就业方式和途径。只有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平台支持,在源头上给予鼓励和帮助,引导非遗传承人主动选择非遗工坊建设的道路,不断增加销售额,扩大就业人数,逐渐形成有内在造血功能的非遗工坊,这样非遗保护传承才能良性循环下去。

(二)非遗工坊产品过于陈旧

非遗历史悠久,涉及面很广,仿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非遗和古老、厚重等词直接挂钩,感觉离现实生活、年轻群体很遥远。但是想要非遗“活”起来,就必须和年轻人、年轻思想、年轻传播方式结合起来。现在很多非遗工坊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高素质创意设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手艺精湛人才,习惯于过去的产品、过去的思维、过去的方式。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非遗本身就是活态传承的,在传承过程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年轻客户群体是一个拥有巨大潜能的群体,老式的、单一的产品很难出圈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这和非遗工坊中有没有年轻的、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设计师有直接关系,和能不能做出新产品的手工师傅也有一定关系。

(三)品牌价值打造不深

非遗产品闯世界,需要有规模和特色的非遗品牌,目前很多非遗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或者没有打响品牌,更重要的是,品牌价值没有从文化价值中体现。很多好的非遗产品,被别的大企业贴牌,传播的大企业的品牌和文化,产品本身蕴含的非遗和价值根本无从体现。例如,梨膏糖制作技艺作为新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技艺制作出的梨膏糖费时费力,但是药用和文化价值都很高。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常年作为周边地区大药厂的原料供应商,大药厂经过贴牌包装等外在工序,大大提升了梨膏糖的销售价格,然而在这过程中,梨膏糖制作技艺传承人获得的经济效益非常低,也无法扩大规模更有效德持续性地建设非遗工坊。

四、关于非遗工坊建设的思考

非遗工坊,架起了连接非遗与大众、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发展非遗工坊的过程中,产业化发展盘活了非遗经济,为非遗“活下去”“活得好”注入了新动能。

(一)加快非遗特色产业聚集

一方面,坚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当地非遗项目和特色产业,加快“非遗+产业”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推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发展,以非遗促就业,以非遗促发展,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助力。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非遗工坊建设,开展优秀非遗工坊经验交流,朝着非遗生产规模化、产品产业化、销售电商化的目标发展,通过多渠道、全方面、新媒体来打开非遗产品市场,促进非遗工坊健康有序可持续性发展。

(二)加快非遗工坊品牌培育

深入挖掘非遗工坊所涉及的非遗项目的相关技艺、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找到合适独特的卖点,找准市场品牌定位。组建有生产、设计、营销相关的团队,确保非遗工坊的持续运营和品牌形象建设。不断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创新设计和品质管理,让非遗产品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展览、展销会、非遗集市等活动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并且注重非遗工坊文化、品牌形象的管理,提升消费者对非遗工坊的认知和信任度。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和发展,保持品牌的活力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创造和催生品牌的内在活力和内在创造力,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三)加快非遗传承人才培养

与相关的艺术学院、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非遗相关技艺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工坊内人才的技艺水平,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吸取优秀经验,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力,在思想的碰撞中催生新想法、新举措。根据各个非遗工坊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工坊的需求。建立并不断完善学徒体系,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和传承,让年轻人有机会逐步提升技艺,并将其培养为未来非遗工坊的中坚力量。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积极参与相关比赛,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各类比赛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文化自信,同时也能扩大非遗工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对非遗工坊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公众传递非遗工坊的重要性和价值,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和传承中。

五、结语

随着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深入,非遗工坊带头人和相关从业者通过保护传承非遗技艺,再设计、生产、销售非遗产品,感知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工坊+”让传承和经济“双丰收”,非遗技艺势必更加生机盎然。同时,非遗保护实践的内容、形式和内涵必将会不断拓展、丰富,参与非遗保护实践的各方应积极借鉴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创新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模式和做法,突破单体保护、单独保护和单纯保护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EB/OL].[2022—10—16].https://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孟佩佩.非遗工坊成为青少年新“打卡地”[N].中国青报,2022—01—18.

[3]王巨山,叶涛.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工坊建设探析[J].文化遗产,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