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数字教育发展的思考

2024-12-03 00:00王海亮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1期

【摘要】基于对乡村数字教育的存在价值及现状分析,提出了乡村数字教育的具体发展路径,旨在以新数字教育扩展乡土教育视野,推动教育智慧化,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字教育;乡土文化;乡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促使国家教育事业逐渐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教育基础设备更新迭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促使教育理念进一步发展;智慧生态的普及创设了教育事业的新模式。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地区,乡村教育也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乡村学校教学设备近些年逐步完成迭代,教学多媒体设备获得普遍升级,创设了较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师生信息化教学素养获得提升,师生通过课堂信息化授课,直观地展示学习内容,教育方法逐步现代化。总体来看,乡村数字教育有一定基础条件,教育方式贴近时代,符合乡村教育基本需要。

一、乡村数字教育的存在价值

1.数字教育兼具教育性和技术性的双重价值取向

数字教育本身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数字化进程,利用便捷的数字教育技术,有利于直观展示课堂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大数据平台、微课堂、慕课视频等数字化教学工具,实现乡村教育数字化由课堂走向学生生活,切实体现乡村教育“不限于一地、不限于一时”的特点。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有利于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质量。

2.数字赋能乡村教育推动教育公平

教师可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便捷掌握各类动态学习资源,促进信息化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活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从而弥合城乡教育资源的巨大鸿沟。通过建立智慧课堂学习平台,进行教学决策、反馈评价、交流互动、资源推送,大大实现了智慧化、数据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确保教学过程紧贴时代,教育方式贴近学生,更好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3.数字教育通过信息归集实现家校联动

乡村学校通过目前的信息化技术,构建生源资料库,建立完善“建档立卡”体系,针对帮扶对象进行建档立卡,分析不同地区、学校、学生、教师的不同问题,通过大数据档案体系,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同教育信息化相结合进行针对性解决。乡村教育通过数字化管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精准帮扶学生,从而促进城乡教育资源趋向平衡,推动教育公平。

二、乡村数字教育的现实困境

1.人与现实的割裂和乡村教育所需的人情相矛盾

数字技术本身具有模拟性、虚幻性,而乡村教育需要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连接的特殊机制,保证乡村教育既能向学生输入知识、扩大眼界,又能深入内心,抚慰心灵,这使得乡村教育同数字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新兴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一些教育工作者尝到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过程的便利,从而无限制地利用数字教育代替教育过程,例如一些教师在关键的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学视频、PPT等输出知识给学生,丧失了关键的施教过程,最终导致数字本身不是为人所用,而是凌驾于人为之上,从而剥夺了乡村教育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扼杀了乡村学生作为自然人的学习力和感知力。

2.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教育实际需求的错位

在城镇化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发展的确推动了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然而,数字化的推动导致城市本位的教育理念强行施加于乡村地区,塑造了城市教育凌驾于乡村教育的优越感,抹杀了乡村教育的存在价值,同化了乡村教育的独特之处,企图让乡村教育融入城市教育版图之中,忽略了乡村教学资源,违背了乡村教育的初心。

三、乡村数字教育的发展路径

1.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教育“共生”,重视乡村实际需求

乡村教师处于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双重影响下,一些年轻的具有数字技术素养的教师能够熟练地应用数字技术工具进行授课,而仍扎根在乡村的老一辈教师则难以跟上时代步伐,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数字化进军乡村教育的当下,不仅要推动引进具有数字教育素养的教育人才,还要兼顾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将数字教育因地制宜地进行推进,实现数字教育和乡村地区的“共生”而非“同化”。

以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将数字教育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乡村本身。在经济发展好的乡村地区,年轻的教师人才多,老一辈的教师少,可以组织较多的数字教育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数字教育技术;在经济发展较差的贫困乡村地区,年轻的教师人才少,老一辈教师多,可以适量减少数字教育学习活动,从而减少教师数字技术学习给乡村教育带来的负担,不断更新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引进一定的数字教育人才,做到兼顾新老教师。

2.倡导融合式教育模式,重视虚拟和现实的结合

数字教育技术的确推动了教育资源趋向平衡、便利的教学课堂的呈现,但过多地应用数字技术容易扩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乡村地区,教师应该面对面地和同学生进行沟通,用自己的言行举动潜移默化地正向影响学生,这样才能带领出真正具有“人情味”的乡村学生。

因此,推行融合教育模式迫在眉睫。首先,教师应该良好地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把控好使用数字设备的时间,应该在教学课案上建立数字教学设备使用表格,规范使用程度。例如在学理性比较强的科目教学中,可以适当延长数字设备使用时间和课堂密度,在感知性比较强的科目教学中,应该减少数字设备使用的时间,建立和学生的情感联系。其次,将乡村教育监管制度同信息化工具使用进行结合。例如乡村教师进行家访时,应该灵活使用数字化设备,建立家访平台和反馈平台,教师可以及时知晓学生情况,推动乡村家校联动,实现对乡村学生的全方位关照。

3.推动乡村教育文化传承,厚植学生乡土情怀

乡村教育不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词,乡村数字教育也不是“老土”的代名词。然而数字化的推进,却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逐渐“离农”,消费主义和快餐文明逐渐成为乡村的主要文化。

乡村教育应该结合数字教育,通过新时代的教育方式推动学生传承乡土文化。乡村学校应制定科学化教育目标,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优秀乡土教育课程。乡村学校要考虑自身乡村优秀传统,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教学传授学生乡村发展背景,塑造学生对乡土文明的进一步认知,树立学生的乡土情怀。

最后,学校应该摒弃“离农”价值观,丰富学生的兴趣取向。许多乡村学校推崇只有“做好题”才能去到“大城市”,利用城市文化的时髦感和吸引力,先入为主产生了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不对等价值取向。这样不仅剥离了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原有的密切关联,也使得乡村学生与乡土文化的情感变得疏离,失去了原有的乡土情怀。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蕴根源,应该为乡村学子所传承。乡村学校应通过数字化技术,打开学生眼界,提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对乡村发展能有清晰的愿景,不会一味产生“离农”倾向,从而对乡村发展产生自我见解,有意识传承乡村文化。

通过应用数字设备,让学生不仅能走向村落和田间地头,还能有效运用数字资源、网络管理、大数据分析,使学生融入乡土,理解乡土。以新数字教育扩展乡土教育的视野,有效推动乡村教育的数字化,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浅谈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的举措[J].四川劳动保障,2023(07).

[2]谢家玲.“数字鸿沟”视域下的城乡教育公平研究[J].求知导刊,2021(39).

[3]肖菊梅,韦恩远.数字时代乡村教育治理的复合语境、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2(07).

[4]贾超.寄生、互生抑或共生:乡村地区智慧教育存在方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3(04).

[5]肖勤新.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模式对比下的教师角色定位[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二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三亚学院,2023.

[6]王倩.乡村学校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