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更是高校人才队伍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发挥高层次人才党员在高校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党员人才队伍培育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以浙江省近年来大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党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在理想信念、制度环境、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当前面临的新挑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全面提升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党性修养和自我效能、实现其职业理想与党建目标高度匹配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党员;高校党建;自我效能;差异化管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①。高层次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自主创新、文化创新的核心力量,是高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创新的领军群体,高层次人才党员更在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做好其他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②。在不断强调党建引领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应当如何完善高层次人才党员培育发展工作?特别随着我国各地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的现状困境、背后原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创新高校党建模式,实现提升高层次人才党员党性修养和理想境界,发挥其在科研教学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文章以浙江省近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党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理想信念、制度环境、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亲和力、实现高层次人才党员党性修养和自我效能的双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目标。
一、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高层次人才指高等院校人才队伍中处于较高层次的各类人才,特别是一批在学科发展和科研教学活动中发挥统领或骨干作用的高层次专家学者 ③。结合教育部人才发展战略内涵及浙江省近年来实施的高层次人才认定分类标准 ④,作者将高层次人才定义为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在特定领域具有杰出贡献、获得杰出荣誉奖励的各级骨干和领军人员。在高等院校中,高层次人才党员特指符合高层次人才条件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首先,高层次人才党员具有极强的独立自主和批判分析的特质。作为同时具备高层次人才和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高级专家学者,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所拥有的不仅是在事业上的高度进取、创新和在其领域所具有的较大学术影响力,而且在政策制定执行、规章制度的实施方面往往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愿望。
其次,高层次人才党员呈现出明显的“重业务、轻政治”的特征。他们在享受政府福利待遇同时,更要保证高质量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承担着巨大的科研任务并承受着强大的工作压力。随着浙江高校人才引才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少高层次人才党员也相继加盟浙江高校,他们在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的同时,也比一般高校教师承担更多科研教学的压力和任务。这些高层次人才党员如果在首聘期考核不佳,可能面临降薪、降职、转岗,甚至解约等处罚。正因此,对不少高层次人才党员而言,他们在党建活动中,呈现出明显的“重业务发展、轻政治进步”的特点 ⑤。尽管当前不少高校已经采用“党建+教学”“党建+科研”以及“党建+教学科研”等模式 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党支部建设与高校核心业务的融合,但是面对高校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不少高层次人才党员对“支部活动”“党员发展培训”并不积极支持,认为党建活动占用或浪费了他们科研工作时间,不参与组织活动也能在工作岗位上为学校、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高校基层党建形式单一,造成高层次人才党员参与的热情低、排斥情绪大。不少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吸引力和活力,缺乏一对一深度的交流和沟通,特别对部分遇到困难挫折的党员缺乏及时提供来自党组织的支援和协助,导致不少高层次人才党员不仅感受不到党组织对其思想的关心,还认为学校缺乏“伯乐团”,特别是他们面临巨大的科研考核压力,感到党建活动浪费其宝贵的时间精力,形成较强的内心排斥 ⑦。
二、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作者以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建活动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党员参与党建活动的内心驱动力两大维度,将我国当前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分为先锋模范型、消极逃避型和壮志难酬型。
(一)先锋模范型:强外部党建环境、强内心驱动
由于可以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这类党员是当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党员中最需要但实际上也是最缺乏的。浙江高校每年都对部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作出较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授予荣誉并进行奖励,但是评选的标准不够清晰、评选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如其他党员教师群体认为“巾帼英雄”“五四奖章”“模范教师”等荣誉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不合理。如果缺乏民主基础和群众认同,这样的评选客观上也会造成被选上的党员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消极逃避型党员:弱外部党建环境、弱内心驱动
当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较弱、对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不够重视,基层党政干部对党员的关心较少,在开展工作时表现得消极冷漠。同时,高层次人才党员自身也比较排斥和反感党组织活动,成为消极逃避型党员。这类党员数量增加势必对整个高校党建工作和教师党员发展事业极为不利。
事实上,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面对强大的科研压力和绩效考核,容易进入一种消极无力和缺乏信心投入党建和基层党组织生活的状态,对参加党建活动的自我效能感较低。相比其他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党员而言,消极逃避型党员是最需要参与党建和学习教育的群体。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认知和心理、提升他们的理想信念,使其从“消极”变成“积极”,从“逃避”变为“乐意”,既是当前高校党建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壮志难酬型党员:弱外部党建环境、强内心驱动
壮志难酬型党员一般具有较强的参与党建活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甚至有担任基层党组织中层以上干部的意愿和想法,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够、党建工作不够细致全面,加上基层党政干部对高层次人才党员的不重视或不懂得与党员谈心、深度交流思想等,部分高层次人才党员得不到组织的认可和提拔,由此郁郁不得志、内心缺乏满足感。一旦外部环境不支持,他们通常会陷入失望、失落,甚至出现抑郁的状态。
发展高层次人才党员应当注重政治素养与科研业务的结合。特别对这些乐意投入党建工作、积极承担一定行政任务的高层次人才党员,应当给予他们一些机会去发挥和表现自我,增强其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如果高校长期不重视这些壮志难酬型老师,久而久之他们会更加失望,甚至转变成消极逃避型党员。
三、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培育发展的提升路径
(一)科学定制高层次人才党员分类培养方案,以差异化管理提升高层次人才党员归属感认同感
为区别于一般的高校教师党员群体,更好地发挥高层次人才党员在业务和精神两方面的带头作用,激励更多先锋模范型党员出现,建议在高校设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党支部,并紧密围绕“党建引领支部建设,助力发挥学科辐射作用”开展党建活动。在组织层面成立专门的支部有助于针对高层次人才党员的特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其归属感和科研教学的战斗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带头领军人才。同时,建立长效的配套制度保障,为高层次人才支部确保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专项培训机制,打造党建与业务“双带头”复合型人才
为全方位提升高层次人才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应当充分利用暑假等非教学时段,由各地党校统一组织安排,针对这一群体专项开展“高层次人才党员骨干研修培训班”,确保三年内所有高层次人才党员接受过一次专门培训。建立专项培训的目标是打造党建与业务“双带头”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开展理论学习、报告学习、交流学习和国情教育。高层次党建活动展示了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的重视,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其理想信念、锤炼其党性修养,形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干、品行优良、学风扎实的新时代科研骨干力量队伍,有助于不同领域高校高层次人才的交流认识、在党性修养和科研业务方面增进合作互助。
(三)丰富高层次人才党建特色主题活动,破解形式主义困境
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党支部和开展专项培训主要从组织制度建设层面完善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的发展机制。在个人层面上,对高层次人才党员的培育更多体现在常态的基层党建活动中。因此,高校党组织应更加注重与高层次人才党员的情感交流,定期进行个别谈话和组织互动。对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同志,要给予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令其感受到党组织家庭般的温暖。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如党建沙龙、茶话会、电影欣赏、参观考察等,增强党支部的融洽氛围和团结精神。
(四)建立科学人性化的考核制度,提升高层次人才党员的自我实现感
提升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的内心驱动力和自我效能感,设置科学的人性化的考核指标和工作评价体系,做好对高层次人才党支部的相关工作和人员表现评价、高层次人才党员年度表现的考核,以及先进个人评选。科学人性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健全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的考核方式,在确保高效公平的同时助力高层次人才党员更充分的自我实现和对组织、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具体而言,应当对入职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党员明确考核标准、行为准则和方向,将参与党建活动的活跃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在当前自评和互评的考核基础上,构建业绩代表制度,对在服务学校、指导学生、科研教学方面有突出事迹和业绩的,予以年度表彰并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对有身体疾病或遭遇特殊困难的老师应予以相对宽松的考核要求,并为其提供可能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⑧。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高层次人才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党管人才的核心与关键。全面完善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建制度、制定高层次人才党员分类培养方案、丰富高层次人才党员党建活动以及建立科学人性化的考核体系,是实现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党员队伍素质、提升高校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高层次人才党员立德树人和先锋带头作用的关键。因此,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的机制研究有助于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党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助力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多成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基金项目:浙江省普通高校2024年党建研究专项课题“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的关键机制及其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24DJYJ050
注释:
①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第1版。
②余洁:《基于党管人才视角的大学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探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5期。
③邓亦武、辜志强、朱希:《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④参见《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试行)》文件。
⑤卢逸、孙福庆:《高校“海归”青年教师中党员发展问题的思考——以南京某高校“海归”青年教师为例》,《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8期。
⑥何晓柯:《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模式构建与实践》,《高教论坛》2020年第3期。
⑦黄昕:《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人才资源开发》2021年第22期。
胡洁人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特聘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沈林洁系浙江省桐乡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 熊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