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专题教学

2024-12-02 00:00:00李海叶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岭南广州中华民族

摘要: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发展趋势,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寻找地方史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结合点,在这样的视角下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概念及形成过程,不仅是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应用,也对培养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家国情怀岭南史料

家国情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指出:“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看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发展趋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价值目标,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广东高中为例,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纲要(上)》)的大单元及《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专题为纲领,按照时间顺序,以岭南地方性史料诠释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特点,以乡土资源展现中国历史演进的脉络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1]

一、岭南与“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新课标》必修课程内容专题1.3,要求了解“秦朝的开疆拓土”。《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子目一“秦的统一”:“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岭南显然在极南之地的“北向户”的范围之内,是如何被纳入秦帝国的疆域呢?

【案例1】

材料一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材料二(夏)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鳝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

——《左传·襄公十三年》

材料四(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考:

1﹒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代称,大禹治水“定九州”说明了什么?岭南属于九州的哪一州?

2﹒夏国君少康之子封于南海、楚国自命为“华夏”统辖岭南、秦帝国在岭南设置郡县,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岭南与中原分别建立了怎样的关系?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以什么(包括地域及民族)为核心?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四则材料展现了岭南作为南越民族的原居住地,被逐步纳入中原文明及华夏集团的过程。从最早作为附属于夏的部落方国,到春秋时代隶属于楚国,到秦朝被设置郡县及大规模的中原移民迁入,展现了岭南被逐步纳入中国疆域的进程: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的形成——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民系的华夏化——岭南华夏化,正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集团“滚雪球”式的扩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这个核心,[2]这一过程是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基础。

二、岭南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新课标》必修课程内容专题1.4,要求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纲要(上)》第二单元第5课子目一“三国与西晋”:“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岭南的少数民族是如何与汉族交融以及进行岭南区域的开发?

【案例2】

材料一南越国的建立者赵佗实行了“和辑百越”的政策,大力推广中原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引进“金、铁、田器、马、牛、羊”。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大型的南越式鼎,70多件冶铁工具,成捆的铁剑、铁矛等武器和完整的铁铠甲。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大力推广汉文化。如南越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木牍、木简、印章以及在铜器、陶器和漆器上写、刻、印、烙的都是汉字,南越王墓“文帝行玺”“泰子”“赵昧”“帝印”“左夫人印”“右夫人玺”等19枚印章即是实例。赵佗仿效汉律,“除其故黥劓刑,用汉法,比内诸侯”。再如,赵佗还鼓励汉越两族通婚,赵氏王族和南越首领吕嘉建立家族联姻,史载“(吕氏)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

——徐杰舜《汉族迁入岭南钩沉》

材料二据罗香林教授考证,汉族有许多次大的迁徙,与客家人有关的主要有五次,第一次是公元四世纪东晋“永嘉之乱”后从黄河流域到达长江流域;第二次迁徙发生在唐末约公元九、十世纪,辗转入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第三次是在宋元之际公元十三、十四世纪,由赣南、闽南入粤东、粤北;第四次出现在明清,深入粤中、广西、四川、湖南;第五次是太平天国末,从粤中部南迁至高州、雷州、钦州、廉州、琼州、台湾等地。

——刘春喜《客家人的迁徙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思考:

1﹒南越民族与汉族交融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2﹒南越民族与汉族的交融,在秦汉时期与此后的历史时期有什么不同?

3﹒岭南客家人的形成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引导学生认识民族的交融是文化、血统、经济多方面的融合,[3]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民族融合既有统治者的强制性措施(如秦朝移民进入岭南),也有民间自发产生的交融(如秦汉以后中原移民进入岭南以及岭南三大民系的形成),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交融带来了岭南区域的开发与进步,岭南与中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岭南与“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新课标》必修课程内容专题1.5,要求“认识这一时期(两宋)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1课子目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那么,如何以岭南史料诠释宋元时期的这一经济特征呢?

【案例3】

材料一隋唐时广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的贸易往来由广州出发,经南洋同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通商,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海上通道。随着海上贸易活动的兴盛,此时广州出现了一大批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史迹,始建于隋的南海神庙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怀圣寺光塔和清真先贤古墓则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圣地和广州对外交往的史迹。

材料二到宋代,陶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国最大宗出口商品。人们通常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相应地被称作“陶瓷之路”。据《萍洲可谈》记载,宋代汇集在广州载货南航的中国海舶,“深阔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起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些大小相套的陶器,显然是指海外运销的陶瓷。为了适应瓷器外销的需要,各地名瓷纷纷运到广州出口,广州对外贸易称盛一时。广州市宋代遗址中发现陕西耀州窑、江西景德镇窑、吉州窑、福建建窑等外地窑口瓷器,便是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商贸兴盛的有力物证。

材料三明清时期,大量丝绸、陶瓷和茶叶从广州出口。广州城南和西南珠江北岸为繁华的商业区,店铺林立、码头密布。产自江西、福建和粤东地区的陶瓷器源源不断运往广州,再从这里销往海外。清代中期起,特别是“十三行”时期,广州及周边地区生产的广彩瓷器、广绣、外销画等“广货”畅销海内外。广州的海外贸易发展到又一个巅峰。

——吴丹微《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思考:

1﹒广州为什么被誉为“第一千年商都”?它贯穿了哪些历史时期?

2﹒广州“第一千年商都”的历史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3﹒唐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为什么从陆路丝绸转向海上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引导学生认识广州是从唐宋到明清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因此被誉为“第一千年商都”。启发学生分析广州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4]唐以后中国对外贸易从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与两宋时期辽金夏的并立有关,将两宋海上贸易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民族及政治格局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

四、岭南与明清社会变化及晚清的救亡图存运动

《新课标》必修课专题1.6,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专题1.7要求“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那么,如何以岭南诠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特点呢?

【案例4】

材料一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开始派传教士在广州附近、澳门传教,后利玛窦等来华,先后在肇庆、韶州、南京、南昌、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方式是知识传教,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干罗经、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广东十三行成为当时唯一能够进行外贸的组织。

材料三自乾嘉以来,清朝统治者自我陶醉于“天朝无所不有”,成为学习西方的一种阻力。尽管清朝统治者不识时务,顽固昏聩,而广州这个长期以来的通商口岸毕竟得风气之先,开始浸染西方的文明,从而扩大了人们的眼界,表现出可贵的求新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和耳闻目染的基础上,广州城内在创办越秀、越华、穗城、珠江、羊石、西湖、文澜、莲蓬、番山等多所书院之后,又于道光四年创建学海堂。学海堂设有训诂、音韵、文字、天文、数学、地理、历法等各种学科,并成为端溪、越秀、越华、羊城四书院诸生季课公所。清代中期,广州城内的一些书院和学海堂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创了经世致用和学习自然科学的新风,实际上是在向封建教育制度进行冲击。当时在书院和学海堂学习过的一些人,后来发展为有名的思想家,曾对中国近代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蒋祖缘《清代前中期广州的对外贸易与广州城市文明发展的关系》

思考:

1﹒明清社会及思想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岭南在明清社会思想的变革转型中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

3﹒晚清岭南产生了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对中国近代发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引导学生分析明清资本主义思潮(如限制君权、提倡手工业及商业发展、主张经世致用学说)产生的内部及外部因素,西方文化的输入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第一港口,成为“西学东渐”的窗口,开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变革的重要策源地,诞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重要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结语

在选取地方性史料时,第一,要具有历史时期的贯通性,寻找特定地理单元与中国历史演进脉络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第二,中华民族是地理及民族、经济与文化等多层面的“多元一体”,史料选择要涵盖不同的维度。

【注释】

[1]石硕:《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清华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第1页。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页。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5页。

[4]李彦:《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助力核心素养养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年第8期,第47页。

猜你喜欢
岭南广州中华民族
忆岭南
黄河之声(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雨岭南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广州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