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
为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决定》给出的路线图有四:一、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构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三、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四、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我国进行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和使命任务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释义有二:1、通过传媒或人际交往进行超越国家界限的信息传播及其过程。2、以国家(政府)或社会组织为行为主体的超越国家界限的大众传播活动。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概念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并随着该国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几经嬗变。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将国际社会发生变动的信息,传达给本国受众的由外向内的传播;二是将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的由内向外的传播。① 在学术界,关于“国际传播”普遍地存在广义(一切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的和狭义(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的两种理解。世纪之交的时候,主流语境中使用较多的是“对外传播”,后较多使用“国际传播”这一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国际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对外传播管理机构的建立和一批外宣媒体的创办,我国的对外传播体系逐渐形成,在传播新中国声音、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争取朋友、扩大影响等方面发挥了奠基作用。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驶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和中宣部的领导下,外宣媒体承担起“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重任,在国际传播领域开启了崭新篇章。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为了推动中国媒体向世界说明中国,1991年1月组建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宣传媒体相继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卫星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驻外记者队伍不断壮大;新华社的对外业务有了长足发展;中国电视基本实现了全球覆盖。第四阶段(21世纪初期),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对外宣传新思路的正确引导下,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繁荣发展。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信息时代国际传播规律,统筹内宣外宣,打通网上网下,从讲好中国故事入手,全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推动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构建新格局、开辟新境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获得跃升。
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可分为重点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共建。②我国媒体主动积极参与国际传播,加快建立海外机构,大体覆盖全球热点地区及重要城市,利用多手段报道全面呈现中国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③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认为,国际传播中存在的套路化说教式的推介,往往会适得其反,要善于捕捉能够出奇制胜的传播点,以“看不见的宣传”方能达到最佳宣传效果。要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牢牢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在“敢讲”“会讲”“能讲”中丰富讲好百年大党故事的对外传播叙事框架,以小人物讲好大道理,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培养懂语言知文化、善讲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综合运用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CGTN融媒体平台、44种语言对外传播平台、多语种网红工作室等矩阵,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进行精准传播(如“一国一策”“一群一策”等),生动讲好新时代的故事,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风范感染海外受众,润物无声地引导海外受众更好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可信(展示中国的公信力)、可爱(中国的温润度)、可敬(中国的责任感),应用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帮助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与中共观。 ④
谁是国际传播的主体?主要有四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国际传播的主体经历由一元主体(政府)向多元主体的转变。它已经不再仅仅是政府或主流媒体(新闻专业精神的最佳实践者和体现者)的事情,所以须进行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共建,以形成顶层设计之下各部分的协同联动、传播主体协同联动,形成舆论强势。⑤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在于打造多元协同的传播渠道。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形态等,进行更精准的话语切换,用域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的机遇,形成不限于政府组织、机构媒体、企业、高校、智库、出版、公共关系、电影、展览、画院等的多主体传播矩阵,用集成效应改变失衡、板结的国际传播格局。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他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的中国国际传播指明了光明大道、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如何实现“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
当今国际形势变乱交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明显上升,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面临不小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意味着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坚定人民文化自信需要世界普遍尊重,推进全球文明倡议需要文化交流互鉴和重塑国际舆论秩序需要积极主动发声。
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仍处于“西强我弱”局面,面临着能够引领国际舆论的话题较少、实际传播效果难以估算、部分选题与表达方式不符合海外受众(用户)的传播习惯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有:内容缺乏精准设置,难以吸引受众关注;方法比较传统呆板,难以激发受众共鸣;手段相对局限单一,难以广泛送达受众;力量较为分散薄弱,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等。
国际传播不合理秩序依然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错误认知,诋毁抹黑中国国家形象,否定我国的正当发展权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声音一直弱小,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传播困境 。为了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需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增强主体意识和引领意识,打造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优势和构建多维对外传播格局等。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及优势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应对“变局”、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四川国际传播中心、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江西国际传播中心、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在当下的国际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懈创新探索,省级党报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立体化多媒体融合传播渠道,通过整合不同媒介的优势,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网络。其“推动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的“五招”即拓展渠道,扩大覆盖面;精准传播,提升抵达率;培育人才,形成“国际范儿”;发挥区位优势,国际传播内容差异化;创新产品形态,入局文化出海新生态。
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坚持正确指导思想,必须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必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人工智能引领的传媒业大融合、大变革的关键发展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传播机制、教育生态和生活方式,智能传播时代的大幕业已开启。在智能传播时代,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精要有:创新叙事方式,提高“讲故事”的吸引力;构筑传播矩阵,形成“讲故事”的协同力;注重分众传播,增强“中国故事”的亲和力;完善反馈机制,拓展“故事”的传播力。借力推动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齐头并进发展,打造融媒体、全媒体对外传播矩阵。更好推动中外媒体合作,达到“借筒传声”“借船出海”的传播效果。
以文化共通构建国际传播战略共同体。注重文化共通面的挖掘,以“同心圆”从国内共同体辐射国际共同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独特优势,协同打造优质内容;建立嵌套式(指从宏观到微观的叙事框架)叙事模式,加强传播效果评估反馈机制的力度。须树立国际传播的全局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理念、长远理想,完善体制机制以推动形成国际传播大格局。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国际传播横跨国际政治、公共关系、跨文化传播等领域,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而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大势,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筑牢国际传播的语言基础、增强国际传播的叙事能力和提升国际传播的文化品质等,从而为输送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队伍贡献力量。要支持高校面向国际传播、国际组织等重要领域布局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地培养懂语言、知文化、善讲中国故事的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概言之,为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务必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增强主体意识与引领意识,全力打造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优势、构建多维对外传播格局。多角度提升传播力度:适应国际传播语境与遵循国际传播规律,避免过于生硬的宣传,进行适当的“政治脱敏”,易于国际受众接受;不忘初心,保持话语特色,建设适合国际传播实践的话语体系;注意国际传播的关联性、动态性和持续性,从暂时的事件与议题中抽离出来,由全局出发应对挑战;调整传播姿态,通过采用主体间性传播等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于开新局的智能传播时代,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通过创新叙事方式、构筑传播矩阵、注重分众传播等路径讲好“中国故事”。完善体制机制以推动形成国际传播大格局,建强适应新时代听党指挥、懂语言、知文化、爱国家爱人民、善讲中国故事的传媒劲旅。
(编辑 杨利红)
① 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135.
①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282-286.
②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287.
③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367.
④ 慎海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学习时报,2021-08-13.
⑤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2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