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国庆长假以后,我赴银川参加中阿合作论坛,会后去固原等地参观学习,乘坐大巴车时,有幸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研究员相邻而坐,两人因价值观相同,对许多问题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一路聊着学术,彼此感情增进了许多。回京后田老师邀我一同参加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个有关“一带一路”的会议,我做了会议发言,也认识了孔丹理事长。
在短暂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了孔丹理事长的人格魅力,一种为了党和国家发展而忘我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我认识了季红老师,在会议茶歇时和季老师谈了我对一些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看法,得到了季老师的认可。次年季老师通过《导刊内参》将我的一份关于“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问题的研究报告上报,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批示,后来建议也得到了采纳,对改进相关工作发挥了作用。这一年,在季红老师推荐下,我加入了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成为资深研究员,开始了以基金会为主要平台的智库研究工作。
在中信基金会支持下从事西藏新疆问题研究
在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平台的支持下,我开启了西藏新疆研究工作,先后研究了对口援藏援疆工作、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内地接受教育、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的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问题、西藏新疆劳动力内地就业问题、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现状与问题、西藏新疆学生内地就学对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西藏边民子女教育支持政策等一系列涉藏涉疆问题,提交了系列调研报告,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肯定,也提炼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为后来的相关智库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例如前面提到的非西藏生源高校毕业生定向西藏就业政策,是指2002年中共中央统战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四部委共同出台的一项政策。每年从高考考生中选择一部分学生定向培养,毕业后定向西藏就业,充实西藏公务员队伍。该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于2006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定向培养,全班共有26名内地生源同学去西藏基层的乡镇就业,经过近20年的考验,当年的毕业生目前仍有2/3以上留在西藏工作,有人已经担任厅局级领导职务,是一支留得住的干部队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有过问题与矛盾,影响了政策的可持续实施。我们通过多年的跟踪发现了问题,撰写出了研究报告,通过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上报,不但得到了领导人的批示,还在工作中得到了落实。
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东部地区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工作体系;特别是对口援藏援疆工作,更是两个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过去各地区主要是积极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与梳理,对口支援工作始终没有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在新时代对口援藏援疆工作思路与对策研究中,我们认为应当详细梳理对口支援工作内容,进行细致分类,为对口支援工作精细化奠定基础。我们将对口支援分为特殊民族地区的全面性支援、重大工程实施地区的补偿性支援、贫困地区的发展性支援、公共服务欠发达地区的专项性支援、严重灾害地区的应急性支援5种对口支援形式,并针对每种对口支援形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
我们在报告中提出新疆的对口支援要注重“文化润疆”的工作思路,新疆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在对口支援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同一性,提高新疆人民群众对统一的中华文化的认同,自觉认同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证明,我们对“文化润疆”的思路与建议是正确的,是新疆对口支援乃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数年后召开的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文化润疆”的工作方针。
在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实施效果与问题对策研究中,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台的民族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对其中已经过时的政策提出了修改意见,对政策尚未很好覆盖的教育领域提出了政策建议,以确保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教育政策也应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不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工作与交流,那时,我们创造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制度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今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大幅提升,与内地学生的水平已无大的差别。为此,我们建议调整已实施数十年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再比如,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硕士、博士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政策,然而由于没有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也设置了英语考试要求,降低了他们参与培养计划的意愿,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筛选效果。由此我们提出,这部分考生入学时可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试替代英语的建议,这样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信基金会是专家学者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每个人的成长和思维方式的形成,离不开特定文化氛围的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中。“家国一体”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倡人要有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自身具有好的修养,才能经营好家庭,才能为人典范,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愿望。
在现实中,为国为民服务的愿望往往受到诸多限制,特别是“反映民情、资政建言”的通道并不通畅。大部分智库通道隶属于某部门,信息上报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这样,囿于职能分割的限制、下面的实际情况和好的意见建议往往很难反映到中央决策部门。
正因如此,2014年中信基金会成立之后不久,进入国家培育智库机构之列,在10年历程中实现了大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中信基金会是中央企业主办的智库,智库多数研究人员不是专职人员,而是根据课题需要安排任务,组织社会跨领域跨机构合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便充分挖掘研究人员及其学术研究服务决策的潜力。实践证明,中信基金会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前些年香港地区的乱港事件中,中信基金会的专项报告,对于调整香港的治理思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也希望,今后在中信基金会的领导与支持下,带领团队持续认真研究民族问题、西藏新疆问题,争取在这方面为国家的治理做出我们的贡献。
(编辑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