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探究

2024-12-02 00:00:00陈虹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新时期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在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感悟,体会劳动的深层意义,进而在劳动精神的带动下,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成长。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其次,分析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征;再次,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类型;最后,探究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希望能够为中小学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 中小学生 新时代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62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是一项关键性的教育内容。因此务必要切实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大中小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此,新时代视角下,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坚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劳动育人的内在价值,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准则和方向,体现劳动教育实践的高效性,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新时期背景下,在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强调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首先,通过劳动教育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向心力。与此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集体的努力和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其次,通过劳动教育理念的积极融入,可以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合作意识、组织能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征

1.完善教育政策体系、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结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环节,具有一定的统筹规划特征。首先,在劳动教育的环节中,需要明确劳动的基本内涵、主要方向、现实意义和课程内容等,设置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进而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其次,在结合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的过程中,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制度,确保为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指明方向并提供充分的保障。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注重个体成长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中,更加重视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首先,要基于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融合,培养学生的手脑并用习惯。其次,立足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脑力劳动指导体力劳动,避免发生过多重复性的劳动,以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3.劳动教育形式智能整合,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环节中,要体现出劳动的智能整合特征。基于此,首先要重视劳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劳动的实效性,进而调动学生劳动的热情和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劳动教育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次,在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整合环节中,强化学生的个人获得感和社会认同感,体现劳动育人的根本作用,取得知行合一的教育成效,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进步。

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类型

1.日常生活劳动

新时代背景下,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环节中,日常生活劳动属于一种生产性质的劳动教育,也可以理解为自我服务性质的一种劳动教学类型。首先,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如穿衣、打扫、做家务、整理杂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其次,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通过劳动保持卫生,打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2.服务性劳动

所谓“服务性”劳动,主要是在劳动教育活动中为他人的生活提供的一种服务性质的劳动。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强化服务性劳动的育人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使学生在服务性劳动中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助人为乐的服务精神。此外,在服务性劳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劳动活动。可以是一些志愿者活动,也可以是社区公益性质的劳动服务,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3.生产劳动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类型中,生产劳动是一种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是具有实践意义、创造性价值和体验性过程的劳动方式,通过生产劳动的有效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为日后独立生活提供充分的保障。此外,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开展的生产劳动,不同于普通的即时性劳动或娱乐性质的劳动,是一种具有学习、教育、指导意义的劳动方式,需要在教育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到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魅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获得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

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1.精选优秀师资、提升教学质量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各个中小学校园务必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工作,精选专业化的教师资源,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首先,在进行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选拔的环节中,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将教师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等作为考察和选拔的重点指标,保障师资力量的有效建设。其次,将劳动教育模式纳入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通过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强化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比如,通过日常的考核,强化优秀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在精选优秀师资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比如,学校可以专门设置不同类型的奖励机制,针对在劳动教育环节中有突出表现和重要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为优秀教师设置相关的荣誉证书和教学成果奖,鼓励其在劳动教育实施的环节中,能够积极运用多元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良好的成长。

2.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组织实施

为了进一步开展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真正的意义,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强化资金的有效使用。在保障劳动教育的环节中,资金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务必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筹措,强化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而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比如,学校可以利用专项的劳动教育资金,建设校内外结合的劳动实践基地,实现现代化的劳动教育标准;也可以在经费的支持下,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课程,提高劳动教育的最终成效。第二,提高组织的有效领导。在保障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务必要加强组织领导的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可以建立完善的领导组织结构,由中小学校园领导作为总负责人,并指派专门的人员实施劳动教育,积极参与到各项工作环节中,体现组织领导的实效性。第三,确保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将其纳入整个教育评价的体系当中,并在此过程中实施明确的监督过程,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此外,在监督的环节中,要设置对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对于未能履行劳动教育职责和义务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促进中小学积极全面地开展劳动教育指导活动。

3.家校共育,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新时期背景下,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环节中,不仅要重视学校的教育指导工作,也要关注到家庭教育的力量。在家庭、学校的共同培育和指导下,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首先,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指导工作,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的环节中,家庭要发挥出基础的指导作用,而学校也要起到一定程度的主导作用,实现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第一,家庭方面。首先,中小学学生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鼓励学生在家中自主进行一些家务劳动,强化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可以进行扫地、洗衣服、刷碗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其次,协助学校制定各项劳动教育目标和任务,共同推进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劳动所带来的乐趣。第二,学校方面。首先,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校外劳动活动,如结合社区、村居、劳动基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资源,进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外的绿化和美化活动,在活动中普及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最后,在校园内设立劳动相关的岗位,如“环境小卫士”“环保小能手”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内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强化自身劳动技能,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同时也实现了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

4.劳动教育课程化,保障有序开展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强化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进而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务必要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目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进而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开展。首先,在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环节中,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和评价体系当中,结合充足的课时学习,掌握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劳动课程学习的时候,课程的强度要适中,设计好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进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通过校内的团体活动、兴趣小组的建设;校外的社会实践劳动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提高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进而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5.开展学生劳动技术竞赛

新时期背景下,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开展劳动技术竞技比赛是一种较好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和实践能力。首先,各中小学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劳动技术比赛活动,并制定具体的比赛方案,如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标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竞技赛中,以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能力。其次,采取个人和团队等形式,开展劳动技术竞赛。比如,设计关于“工艺木工”相关的劳动竞技比赛,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设计环节,并能够设计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木制作品。此外,通过团队的配合,按照要求的规格和尺寸进行拼接、打磨和组装的过程,并对工艺木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强化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在劳动技术比赛中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6.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活动相融合

新时期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基本的劳动课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体系。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的环节中,务必要强化其与不同课程、不同教育活动的有效结合,进而促使学生在课程渗透和教育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第一,学科结合。首先,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劳动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其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点相融合,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核舟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课堂中,强化对微雕工艺品的赞美,进而感受劳动的智慧和成果。第二,活动结合。结合中小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实现教育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比如,组织学生到公园内进行植物领养,并在自己的精细照料下保证植物健康成长;安排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服务性质的劳动,感受服务所带来的益处;引导学生走进农场、工厂等场地,开展探索性的劳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感。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感受劳动的魅力,进而在劳动中实现个体的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此,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务必要基于新时代的视角,结合劳动教育的统筹规划、体力脑力相结合、智能整合等基本特征,通过强化师资力量、完善教育组织结构、实现家校共育模式、开展专业劳动课程、进行劳动技能比赛、促进课程融合等有效途径,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在劳动教育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研究》,《科教文汇》2023年第20期。

[2] 韩海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践探索》,《甘肃教育研究》2023年第10期。

[3] 姚翼源、胡海山《劳动教育沉浸式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展望》,《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40期。

[4] 李闻娇、唐晓勇《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构建的意义、现状及实施路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5] 汪金英、张晓飞《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探赜》,《山东工会论坛》2023年第5期。

[6] 靖雯、陈海锋、郑娅峰等《基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以“菌菇培植”课程为例》,《数字教育》2023年第4期。

[7] 陈丽《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8] 王君彦、王晶《新时代乡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途径》,《办公自动化》2021年第21期。

(陈虹兴,高级教师)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跨界融合’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ZX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