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实现有效德育已经成为重点任务。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操作性强、收效显著的管理模式,为众多教育者所使用。将其引入小学德育工作中,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文章以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为出发点,提出校方管理者可通过加强教师专业培养、建设德育校园环境、优化德育管理形式、增设德育实践活动、完善家校合作机制等方式,落实精细化管理,使德育工作开展更为有效。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小学德育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60
德育包含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思想、热爱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等内容。在小学阶段,实现有效德育,能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对其后续学习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手段,通过对战略和目标的分解与细化,可使战略规划有效地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是提高整体执行力的重要举措。将精细化管理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能解决现阶段存在的教师管理水平较弱、学生内驱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1.内涵
“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细”是精细化的必要过程。区别于传统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能够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强调在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汪中求在《精细化管理》中提出:精细化管理是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在文章中,将精细化管理与教育相联系,其内涵会发生一定变化。笔者认为,在德育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即将每一项管理职责具体分配到个人,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实现组织结构专业化、管理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确保德育思想高效、准确落实。
2.必要性
为落实精细化管理,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笔者对此种管理方式实施的必要性进行总结:第一,传统德育工作通常是由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开展,未能在校园内形成德育之风,导致其他科目教师以及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倘若利用精细化管理手段,班主任可以重新对德育形式进行重组、改良,构建专业教师团队,向本校教师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按照精细化思路分阶段进行,引导教师在课程中落实德育,这样能有效在校园内形成的良好德育氛围。第二,精细化管理以规范、缜密、深入、个性为特征,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实现精细化管理,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乃至生活中受到德育影响,不断完善自我,改正自身不良行为。在提高德育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发现,落实德育工作不仅是教育改革与现实需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扭转学生被动学习、学校德育氛围不足的局面,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
二、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实施德育的精细化管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班主任需要以全局为重,合理设计、安排,保障德育工作的规范化。下面,笔者将对具体策略进行阐述,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参考。
1.加强教师专业培养,打造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教师是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帮手,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发挥着引导作用。如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未能实现以身作则或管理方式较为陈旧,无法顺利落实德育,将会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德育工作的关键。作为班主任,需要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为广大教师提供进步、发展的空间及平台。与此同时,班主任教师自身也要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理念,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研讨、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现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核心管理模式,考虑到教师在工作中既需要完成教学工作,同时也要监督德育工作,压力相对较大。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以年级为整体,下派德育任务,邀请小学思想道德教师作为年级教师德育队伍的管理者,再由班主任教师联系各科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会议,传达德育精神。各科任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德育渗透方向,并定期整理教案,统一上交班主任教师,由班主任教师进行汇总后反馈给思想道德教师,最终根据每一阶段德育工作开展成果调整方案,形成良性循环,保障德育工作开展质量。同时,为促进教师成长,在辖区范围内,班主任可以与其他兄弟学校负责人进行商议沟通,开展骨干教师德育交流活动,委派校内教师前往其他学校进行参观,感受校内德育建设氛围,或邀请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前来参与教研,以有效手段构建德育共同体,切实提高校内教师专业水平,增强其对德育工作的认知。
如上,通过建设教师团队,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式,可以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使精细化管理手段与德育教学的融合更为密切,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建设德育校园环境,营造精细化的管理氛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古有孟母三迁,正是孟母让孟子处于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才能使其成为流芳千古的圣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也随之增多,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考虑到小学生在校园内生活时间较长,如校园环境缺少德育氛围,将难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不利于其优秀思想的形成。鉴于此,班主任教师为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可以关注环境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品质塑造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环境育人运用,在管理的过程中带领教师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宣传为主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标准,落实精细化管理,全心全意关爱学生,保障班级德育总体目标实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在德育文化建设环节,班主任需要发挥领导作用,利用好传统节日,革新理念,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例如,在端午节到来之际,结合节日背景以及节日的由来,班主任可以委派各年级教学主任联系班主任教师,组织学生撤换班级内的宣传板报,更换与端午节相关的内容,记录粽子的制作方法、赛龙舟的产生或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在收集资料、建设班级管理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主人翁意识,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精髓。与此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利用节日前夕午休时间,带领校园广播站成员收集、整理屈原诗篇,在午休期间为校内学生朗诵《端午三首》《江上吟》《离骚》等内容,营造文化环境,自上而下地激发学生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环境影响下,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洗礼,深刻体味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如上,精细化管理需要学校内每一位教学组织者的共同努力,利用环境建设的方式渗透德育,可以发挥环境育人作用,避免常规说教方式给学生带来消极情绪,有效帮助学生在环境的滋润下健康、茁壮成长。
3.优化德育管理形式,集中意见商定管理方案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重复性、单一性、趋同性较强的德育管理工作容易出现效率低下、效果甚微等问题,很难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建设。作为班主任,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以身教带动言传,以说服开导代替批评指责,以多元活动感染学生心灵,可以让学生以亲其师为始,信其道为媒,结善果为终。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代下的德育工作。为使学生能充分信服,从内心认可教师的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决策的主人公,班主任可以利用精细化管理的方式,优化传统德育管理内容,邀请教师以及学生自发参与到德育建设之中,制定完整的德育方案,从多角度对德育进行管理。
从上级出发,班主任可以首先组织教师召开德育工作协商会议,听取各年级班主任教师以及科任教师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以及在落实德育工作阶段存在的困难及阻碍。收集汇总意见后,再由领导班子对现存问题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如:针对德育氛围不足现象,可以由教师增设德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走入社会亲身经历;针对学生参与意识薄弱的问题,校方可以在每学期结束后在校园内实施文明之星、进步之星、助人之星等多种评选,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也要重视德育工作的落实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带领大家在班级中召开会议,邀请学生群策群力,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章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规范自我的习惯,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集体的影响,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渗透,从学生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实现精细化管理。
如上,通过对管理方案的进一步商议、敲定,能够使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帮助学生在自主参与、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增设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实践活动往往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尤其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德育具有一定的说教色彩,倘若长期使用同一种方式,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心理。针对这一问题,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研读小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文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定期开展户外实践或校内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德育对成长的作用,在活动中形成互敬互爱、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等优秀德育品质。在组织期间,班主任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管理原则,在各项环节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强思想引导,突出正面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增强德育渗透效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例如,针对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校方可以与社区团体进行联系,开展“重温峥嵘岁月,尊老爱老,传承美德”主题活动,由班主任教师带领班级学生前往当地敬老院进行慰问活动,与老人共同观看国庆专题视频,听老人讲述战争时期的故事。在真实环境下,学生不仅能进一步了解国庆节的由来,同时也能在与老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校校园硬件设施有限,校方还可以在校园内设计文化演出活动,以爱国主义、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等为主题,邀请各年级自主设计演出内容,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德育元素影响,逐渐成长为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热爱教师同学,具有良好品格的优秀人才。
如上,采用活动设计的方式落实精细化管理,能有效避免刻板德育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5.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保持德育工作的连贯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协同”,三者共同服务于“育人”这个核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本着教育效能最大化,班主任应尝试着将学校、社会、家庭的三方优势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学校教育做好铺垫。身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领头人,班主任要积极协调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家长也参与到德育的队伍当中来,进一步壮大管理队伍,形成一张无形的教育网,家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提高教育质量。
班主任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德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且认为孩子在学校只需要学习知识即可,忽视了德育的重要价值。针对此类家长,班主任可以寻求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搭建校园门户网站,并在网站中发表德育文章以及教育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邀请家长朋友利用业余时间浏览网站内容,了解学校办学特色,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针对部分想要深入了解校园文化特色并且时间较为充分的家长,班主任教师可以做好牵线工作,邀请家长朋友前往校园内进行参观,并以轮换的方式每周派遣一位家长前往班级与学生共同参与一日学习,利用“家长进课堂”的方式帮助大家了解学校新型教育理念以及孩子在班级中的学习状态,这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为保障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校方还可以邀请班主任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加快消息的传递效率,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支撑。
如上,共建家校合作机制能实现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实现教育步调的一致性,保障学生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逐渐完善品格,改正自身不良行为,为后续学习乃至生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德育是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落实德育至关重要。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领导作用,基于德育工作现状及时进行调整,明确规范德育工作管理条例,采用精细化管理手段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帮助学生在和谐、智慧的氛围中获得发展及成长。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德育之花最终将会绽放。
参考文献:
[1] 王燕《精细化管理在初中德育管理中的运用策略》,《教书育人》2021年第25期。
[2] 王亚萍《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4期。
[3] 蔡志《关于初中德育精细化管理的若干思考》,《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