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重点阐述了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指出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分析了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具体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 小学劳动教育 德育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59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在推动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校长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推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相关问题
1.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校长,笔者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这一融合不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必由之路。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劳动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更能培养其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此类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德育则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通过德育,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将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可以在实践中强化德育效果,使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时代的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劳动教育借助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动手动脑,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劳动实践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而德育则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通过德育,学生在劳动中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个人的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2.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正在逐步推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类政策文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的差异,政策的落实效果不尽相同。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另一些学校则面临着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推进缓慢。从学校层面来看,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部分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借助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和德育活动,探索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此类学校在课程设置、活动组织、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也有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认为劳动教育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其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此外,一些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和德育活动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次,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实施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小学教师在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方面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具备较高的劳动教育和德育理论水平,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理念和方法缺乏深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困惑和困难。此外,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系统学习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对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小学生对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认识比较有限,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不高,认为劳动教育是枯燥和辛苦的,对德育的理解也较为浅显。如何借助新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
1.设立劳动实践课程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校长,必须深刻认识到设立劳动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劳动实践课程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设立劳动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借助劳动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价值,从而逐步形成勤劳、节俭、合作等优良品质。同时,劳动实践课程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校长,劳动实践课程的设立应当注重系统性和实效性,借助科学的课程设计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德育水平。
例如,小学劳动教育德育融合的一个典型教学活动名称是“校园绿化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校园内的绿化工作,包括种植花草树木、清理杂草和维护花坛。这个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劳动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同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借助此类具体的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价值,逐步形成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是“校园清洁日”。在这一天,学生们分组负责学校不同区域的清洁工作。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会详细讲解清洁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并监督学生的操作,确保每个步骤都能顺利进行。通过实际参与校园清洁,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清洁技能,还在劳动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和成就感。“生活技能培训营”也是本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一部分。这个培训营定期举行,涵盖各种日常生活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如简单的烹饪、缝纫和维修等。借助此类培训,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在实践中体验到自力更生和互助合作的乐趣。教师会在培训过程中进行示范和指导,并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个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今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此类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努力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义。社区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群,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增强自我管理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社区服务活动也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平台,借助实际的服务过程,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提升综合素质。笔者倡导学校积极与社区建立联系,共同设计和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进步。
3.搭建校内劳动实践平台
校内劳动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践场所,使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校内劳动实践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在学校环境中,参与种植、清洁、维修等劳动任务,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劳动精神。校内劳动实践平台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搭建校内劳动实践平台时,应注重安全管理和科学规划,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同时,借助定期组织和评估劳动实践活动,可以不断优化平台的功能和效果,促进学生劳动教育与德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例如,“校园维护日”这一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劳动精神。活动当天,学生们分组负责学校不同区域的维护任务,包括种植花草、清理垃圾、维修简单设施等。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会详细讲解每个任务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全程监督,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借助此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还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学校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还设置了“校园种植角”这一教学活动。该活动通过在学校特定区域设立种植角,让学生轮流负责植物的种植和日常维护。在活动中,教师会向学生介绍植物种类和种植方法,并进行示范。学生们亲自动手种植,负责浇水、施肥和除草等日常维护工作。借助此类实践,学生不仅学到了种植知识,还培养了耐心和责任心。在种植角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定期组织评估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反馈和指导,不断优化种植角的管理和维护,使其成为学生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平台。此类具体的教学活动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德育素养。教师将继续优化此类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4.设计生活技能培训课程
生活技能培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使学生可以独立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在设计生活技能培训课程时,应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借助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生活技能培训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生活技能,如整理内务、烹饪简单餐食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借助生活技能培训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生活技能培训课程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年龄特点,逐步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学校中,教师设计了一项名为“家庭生活模拟日”的生活技能培训课程。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在活动开始前,教师会详细讲解每个任务的步骤和要点,如如何整理床铺、清洗餐具、打扫卫生等。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完成不同的家庭任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完成任务。借助此类具体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活动结束后,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给予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此外,教师还设置了“生活技能竞赛”环节,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所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增强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教师还开展了“自立小厨师”生活技能培训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学习如何准备和烹饪简单的餐食。教师会先进行示范,讲解每道菜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在烹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互相协作,分工明确,确保每个步骤都能顺利完成。借助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烹饪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感。教师会在活动结束后对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给予奖励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建立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借助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标准,全面反映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德育方面的成长和进步。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劳动实践和德育活动中的表现,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结果性评价则可以通过阶段性考核和总结,评估学生在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德育素养方面的达成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笔者倡导学校在建立评价体系时,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借助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标准,切实提升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融合工作。通过设立劳动实践课程、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搭建校内劳动实践平台、设计生活技能培训课程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荣莉华《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分析》,《吉林教育》2023年第10期。
[2] 冯祯《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分析》,《西部教育研究(陕西)》2022年第11期。
[3] 何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分析》,《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年第9期。
[4] 卢美琴《浅谈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学生·家长·社会》2021年第8期。
[5] 代云《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策略研究》,安庆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