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管理学生”为“学生管理”

2024-12-02 00:00:00金秀怀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主任应当在注重学生主人翁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变“管理学生”为“学生管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锻炼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然而,当前的小学班级自主管理问题重重,有待改进。本文在论述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优化策略,希望实现自主管理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 班级管理 自主管理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57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管理育人”方面建议教育工作者“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在此建议的指引下,小学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变“管理学生”为“学生管理”,减轻自身的班级管理负担,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推动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

一、班级自主管理的内涵与价值

班级自主管理是将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翁,利用参与、锻炼、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投身各种管理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发展的管理活动。现有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将过去的“被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成为班级的主人,自然而然地增强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在良好意识的驱动下,学生会审视班级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彰显自身智慧,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宜的规章制度、组织适宜的活动……借此改善班级发展现状,实现班级发展目标。

(一)班级自主管理组织建设不完善

自组织理论表明,自主管理有赖于组织形式。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引下,尽管一些小学班主任高度重视班级自主管理,但是在未能理清自主管理与组织形式的情况下,忽视建构民主化的组织形式,导致班级中没有真正地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同时,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被迫”走上管理岗位,机械地按要求、规定践行管理行为。而一些“胸有大志”的学生被迫地接受管理。如此,阻碍了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活动自主管理流于形式

学生在组织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增强主人翁意识,锻炼活动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利于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但是,一些小学班主任以学生活动组织能力不强为借口,剥夺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班主任将校方组织的活动作为例行的公事,机械地引导学生安排活动,过度重视活动结果,忽视活动过程指导。种种问题表明,活动自主管理流于形式,有待改进。

(三)部分学生缺乏道德自觉性

学生全面发展理论指明,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他们的道德意识在觉醒、发展。但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缺乏道德自觉性,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图书管理员因为借书人未按时归还书籍,在班级中直接点名批评,伤害了借书人的自尊心。有的班主任未发现这种情况,没能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误区,直接影响了班级管理质量。

二、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班级自主管理的组织建设

1.建构管理团体

班级自主管理中的管理团体是由学生构成的。因为班级中的事务较为繁杂,而班干部时间有限、能力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地处理好每项事务。所以,班主任要在关注班级事务特点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班级中的各项事务转化为不同的岗位与职责,让“有志之士”走上岗位、承担职责,拓展原有的管理团队,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推动班级管理提质增效。

2.制定班级公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公约是在学校规章制度框架下,依据班级建设目标、建设现状,由全体学生共同制定出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是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的有力“工具”。与传统的班级规章制度相比,班级公约是由学生自主制定的,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学生制定班级公约正是其进行自主管理的直接方式。所以,小学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公约。

具体来说,在制定班级公约之前,班主任要引导管理团队的全体成员回顾自己的日常管理过程,确定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记录这些问题,并思索解决对策。全体成员需要轮流登台展示自己发现的问题与制定的解决对策,就此进行班级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其他学生既可以指出其他问题,还可以指明解决对策中存在的问题。如此,全体学生会进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确定今后“要做什么”“如何做”,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

(二)指导学生自主组织班级活动

组织班级活动是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实践诠释,也是学生获得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小学生的活动组织意识、活动组织能力不强,在自主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尽管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班主任应当在尊重学生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校方活动,或依据本班发展情况,指导学生自主组织活动,借此使其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课间活动管理员在巡视室内外的过程中发现了追赶打闹现象,且屡禁不止,并将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可以指导课间管理员利用课后服务或自习课时间组织一场主题班会。在指导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发挥自身专业能力,指导课间管理员提炼主题,创设真实情境,编创问题等。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课间管理员组织了一场以“课间安全知多少”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活动中,他利用电子白板播放本班学生在室内、室外追赶打闹的微视频,将其他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并向他们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在课间追赶打闹吗?”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形成安全意识。在此基础上,课间管理员向其他学生发问:“课间十分钟看似不长,但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上课,会觉得很漫长。我们要如何在保证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度过课间呢?”一些学生会迁移生活认知,联想到课间操、扇子舞、玩智力游戏等做法,踊跃发言。课间管理员会汲取经验,利用课后时间与班主任、班长等人进行商议,确定契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课间活动。

(三)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自觉性

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过程正是其暴露自身道德问题的过程。学生存在道德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班主任要在尊重学生道德自觉性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以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为着眼点,留心关注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或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发现他们存在的道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大部分学生会不断查漏补缺,提升自身的道德自觉性,为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讲台整理员因为长时间地擦黑板、整理讲座,倍感无聊,出现了懈怠情况。班主任在发现此情况后,可以与讲台整理员进行沟通,了解其工作懈怠原因,并表示理解。同时,班主任要引导其回想自己争当讲台整理员时的场景,对比自己当前的行为,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服务意识不强、缺乏韧性等。在发现自己的问题后,讲台整理员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于是,班主任可以趁机鼓励其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时为其“招聘”助手,减轻其工作负担。之后,班主任可以留心观察讲台整理员的行为举止,确定其是否积极地落实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发现其良好表现后,班主任可以当众进行赞赏。在发现其不进反退的情况下,班主任可以罢免其职务,鼓励其助手担任讲台整理员一职。需要注意一点,班主任罢免其职务,不是放弃了他,而是为了保证班级管理活动有序推进,同时也是为其他学生敲响警钟,激励其他学生坚守初心,一心一意地为他人、为班级服务。

(四)提高学生班级管理效能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发现,学生被赋予管理职务与权利,但是履职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能够较好地管理班级常规事务,如带头早读、例行晨检、收发作业、组织活动等,但是在处理一些班级矛盾时便不知道如何下手。比如,有的学生违反了班级公约或出现吵架、打架等矛盾时,管理者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此类事件,大都直接告知班主任,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只是充当了“监视者”的角色,自身所肩负的管理效能发挥不出来,班级管理本质上还是班主任的一人之事。为此,班主任要经常性地对管理团队进行培训,教授其一些处理班级矛盾的小妙招,由此锻炼他们灵活应变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例如,小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薄弱,好争好斗,所以经常会出现小吵小闹的问题,动手的现象也偶有发生。当遇到小吵小闹的事件时,管理者可以先充当“小法官”,将同学叫到一起,询问事情的缘由,理性判断是非对错,然后再引导犯错的一方向对方道歉,以此调节和缓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当然,若出现动手打架的情况,除了缓解同学矛盾外,管理者还要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告知班主任,若双方都意识到自己错误,班主任稍微警告一番即可,这样也可以极大程度维护学生自尊心。

(五)培养学生班级荣誉感

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也像是一个小社会。班级的有序运转与健康发展不仅仅需要各种制度约束、榜样作用引领,更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班级荣誉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因身为班级一员而感到自豪的积极心理,是学生自觉爱护班集体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班级管理模式转型过程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置于首位,促使学生能够为了班级荣誉而自控、自律、自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小学生的感官认知较为发达,班级荣誉感的培养应以体验为载体,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参与中获得思想上的提升与心灵上的触动。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集体活动促进班级荣誉感的形成与发展,强化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鉴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的成长特性,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趣味比赛,如班级拔河比赛、校际篮球比赛等等。与此同时,教师采取群策群力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集体活动的准备与比拼。首先,在备战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制定比赛目标、作战策略,让学生为了赢得班级胜利而献策,在商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人人参与中形成众志成城的集体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与集体精神,促使学生在相互扶持、相互配合、相互鼓励中迎接挑战,为了班级荣誉努力超越自我,进一步强化主人翁意识。通过班级比赛促使学生之间建立信任感,真正成长为班级的主人。让管理不再是一种强制的约束,而是学生将自我荣辱与班级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自觉维护班级秩序。

总而言之,班级自主管理是学生成为班级主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助力。如学生在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积极投身各种管理活动。在学生有所发展的情况下,班级建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班主任可以大大减轻班级管理负担,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探寻更多、更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推动班级管理发展。所以,小学班主任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将管理班级的权利还给学生,建构管理团队、指导学生组织班级活动、加强道德教育等,推动班级管理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张敏《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青岛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2] 艾继静《学会“放权”——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探究》,《学苑教育》2023年第3期。

[3] 陆敬姗《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实践探索》,《教育界》202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