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连云港市地方特色小学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4-12-02 00:00:00乙轩宁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本文以连云港市具有地域特点的学校为对象,以“家国情怀”为载体,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探讨了如何开展道德教育。首先,对“家国情怀”连云港市地方特色小学德育课程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连云港市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对策,具体内容主要有:对当地特点与文化进行深度调查,以小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通过家校合作推进德育,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对德育课程进行适时总结和改进。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推动他们综合发展。

关键词:家国情怀 连云港市 地方特色 小学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55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培养有家国意识的新一代尤其重要。连云港市是一座富有地域特征、人文底蕴深厚的名城,开展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连云港市的小学道德教学之中,以发掘与继承乡土文化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本文深入探讨我国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旨在优化道德教育的实践,希望能对连云港市甚至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

一、“家国情怀”连云港市地方特色小学德育课程研究的意义

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开发和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新一轮的教改课题。连云港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人文背景的城市,开展具有地域特征的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一种革新,也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支持。首先,“家国情怀”连云港市地方特色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故乡的历史和精神实质。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连云港市的丰富历史故事、文化遗产以及当地的特点,将对故乡的深刻感情根植于心中,加强了国家的骄傲和归属感。利于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次,开展这一课程能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素质。在这门课程里,学生们不但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而且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对社会生活进行直接的体验,并认识到身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职责与义务。通过这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培养主动的社会参与意识。另外,研制和实践“家国情怀”道德教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塑造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联,并培养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这样的教育,既能培养学子的爱国之心,又能指导他们今后的发展。此外,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学生的参与、经验为中心,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以实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研究现状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家意识的培养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之中。目前,国际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些研究完善了学校道德建设的相关理论,并为学校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借鉴。

1.国际相同研究的现状

“National Identity”(国家认同)是一种跨领域的研究,涉及了多个领域。这类研究一般都是针对在他们所在的国家,通过教学培养他们对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认识。教学的范围很广,有政治体制、宪法、法律、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

2.国内相同研究的现状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和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方式。近几年,我国关于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的研究已有较多的进展。主要研究内容为:借鉴国外经验,探究国家情怀教育在各民族文化中的表现与影响,探索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实践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与落实,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提升教学有效性与影响力,并对教学成效进行科学评价与反馈。

国内学者普遍强调,在青年国家情感教育中,应聚焦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增强他们对祖国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感。在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家国情怀”连云港市地方特色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1.深入调研地方特色和文化

通过对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的研究,结合连云港市实际,进行“家国情怀”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通过对连云港市历史文献、地方志、文化研究报告的搜集与整理,能够较好地掌握该地区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及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情况。其次,通过参观连云港市历史文物、人文景观、博物馆,亲身体验地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使教育者和科研工作者获得了更直接的感受和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将对连云港市的一些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民俗专家进行采访,并举行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连云港市的文化特点及教育意义。通过与当地社区的合作,掌握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传承状况,开展故事会、手工艺制作等社区文化活动,既可以充实课程材料,又可以强化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社会实践、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同学参加调研,让他们亲自去感受和探究当地的文化,并根据他们的意见,掌握对当地文化的兴趣点和认识盲点,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运用摄影、视频、网络等多种多媒体手段,对连云港市历史人文特征进行记载与展现,制作教学录像、互动课件,增强教学效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连云港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合小学生认识特征的内容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结合乡土文化,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载体,唤起学生爱国之情。通过对学生的反映与学习成效的观测,进行相应的修正与完善,保证“家国情怀”的德育课程不仅体现了本土特点,而且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培育爱国之心起到促进作用。

2.以小学生为主体,设计德育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确保道德教育能更有效地进行

利用连云港市的本土特色,比如名人逸闻、民间传说等,引起同学的兴趣,强化学生对当地的归属感。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解谜探险等多种方式,让同学们在娱乐中感受并学会道德教育。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文化传承等多种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道德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并能够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绘画、手工、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对道德教育主题的认识表现出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水平,又可以使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记忆与了解更加深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使同学们在合作中学习,用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学生在仿真情境中进行道德抉择,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抽象的道德原理,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通过日记、周记、小组讨论等方式,使他们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3.结合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德育

家校合作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方式,可以将家长与校园中的各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通过召开家庭教师会议和建立家长学校,将道德课程的目的、内容及实施方案告知学生家长,并开展有关道德规范的训练和演讲,使父母理解家庭道德的重要性。其次,利用微信群、QQ群、学校网站等渠道,搭建起家校联系的网络平台,使父母与教师每天都能保持联系,共享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让父母参加学校的志愿服务、文化节、主题讲座等德育工作,并通过亲子阅读、家庭道德教育等方式,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引导父母积极参加校园道德教育活动,同时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并借助父母的专业知识,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通过“家庭德育周”“家长进教室”等家校合作项目,使父母对学校德育产生更多的直接认识,父母既能对学校德育工作有更好的认识,又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榜样。建立父母反馈制度,让父母对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并对父母进行定期的信息搜集,以便对道德教育的课程与活动进行适时修改与优化。共享德育书籍、教育录像、在线课程等家校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让父母在家里也能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可以为父母提供德育方面的指引,让父母们能够借鉴和运用。

4.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开展学生爱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应采用一套综合的教学策略与手段。首先,有计划地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古迹、纪念馆,让同学们亲自去感受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在参观前后,教师安排有关课题的小组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内容。其次,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如国庆、抗战胜利日期间,策划丰富的主题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深化对祖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理解。鼓励同学参加义工工作,例如协助社区清洁,照顾长者,参加环境保护计划。在实践中,同学们能体会到自己所做的事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法庭等方式,使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国家管理的具体方式。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责任感,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设置特殊的课程或者单元,以国家的情怀为中心,将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对国家、民族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对其产生深刻的感情。通过家长讲堂、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们参加学校开展的爱国情怀教育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家庭归属感、民族认同感。父母可以通过讲授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经历等方式,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并在情感上给予帮助。运用多媒体教学,如电影、纪录片、网络课程等,使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并深入理解祖国、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后研讨,引起他们的思考和感情共鸣。

5.及时总结反馈,不断完善德育课程

为了确保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应建立一个持续的反馈和改进机制。通过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评价和反馈,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从教师、学生以及父母那里收集到一些信息,从而对该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建立教师互评机制,鼓励教师相互观摩德育课堂,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互评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和借鉴。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课程的评价中来,通过匿名问卷、班级会议等形式,鼓励学生提供对课程的见解和建议,学生的直接反馈是教师评估课程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的重要参考。设立家长反馈渠道,如家长会、在线调查等,让家长有机会对德育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的视角可以为课程改进提供不同的参考。对收集到的反馈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根据数据分析的反馈,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等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德育,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变化,评估个性化教学策略的效果。鼓励教师参与德育的专业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定期评估并更新德育课程内容,保持其时代性和前瞻性,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价值观,引入新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贴近学生生活。

综上所述,连云港市具有地域特征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并协作推进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当地特点和文化进行深度调查,以小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家校合作一起推进德育,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对德育课程进行适时的总结和评价,能够使小学生的国家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展望将来,连云港市小学以“家国情怀”为导向,以“爱国、担当、创新”为核心的学校道德建设能够培育出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国民。

参考文献:

[1] 孙伟良《“五心”德育:小学德育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国教师》2023年第4期。

[2] 叶茂《九年制学校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新智慧》2023年第18期。

[3] 张晋轩《“非遗”视角下小学体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路径研究》,《辽宁体育科技》2022年第6期。

[4] 于波《小学传统节日德育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年第4期。

[5] 孙翠英、张春风《基于学科融合的德育主题活动课程建设——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爱无痕”课程开发与实施》,《现代教学》2023年第18期。

[6] 夏欣《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融合实施的课程资源开发探析》,《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年第2期。

[7] 于卓《农村小学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思路分析》,《教育界》2023年第14期。

(乙轩宁,二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和德育工作)

(本文系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思政类专项课题《“家国情怀”连云港市地方特色小学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ZX/2023/1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