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要注重高中政治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通过“整体构建、有序衔接、依次递进”的思路统筹规划政治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有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设计并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突出政治知识的内在关联,有序整合多个课时活动,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五个角度,即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科学安排课时内容;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智发展;设计板块化任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行为;整合大单元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组织大单元教学评价,及时反思教学得失与成效,阐述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高中政治 有效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53
新《课标》提出,要在政治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综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素养,使学生能够通过政治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必备品格。大单元教学模式主张基于核心素养将具有内在关联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单元中,在真实的主题情境下串联各个课时活动并整合课内外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使其能亲历知识的生成、整合与应7weTxmETUyZ8316sLNkcgA==用过程,由此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将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改变单一课时教学为主的常规形式,通过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自主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优化学生的政治认知状态。
一、设计大单元目标,规划课时内容
常规的高中政治教学往往是以教师单一设计课时教学计划为主,长期忽视政治知识的逻辑关系,存在零散化、碎片化教学的现实问题。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便是要从整体视角设计大单元目标,突出单元主题、明确育人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科学规划课时内容、统筹安排教学计划等,初步改变单一课时教学的常规形态。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整体教学中,笔者便客观分析了本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与知识结构,分析了单元内部各个章节内容的知识结构、逻辑关系等,由此设计了具体的大单元教学目标。“收入与分配”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分配制度,使学生能由此思考“为谁生产”的问题,关注财富分配、社会公平等问题,与前两个单元知识紧密相关,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教材中的分配环节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等相关知识,将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自主分析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也能辩证性地探究效率与公平、财政赤字等问题。根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大单元教学目标:
自主整合我国财政税收的相关政策与要求,能分析财政的作用与收支情况,分析税收的基本特征、种类、作用等知识;探究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能够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且能够根据具体的国民经济数据辩证性地分析公平与税收的关系;能够通过单元探究总结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有效措施,形成公平与效率意识。
根据上述几个大单元教学目标,笔者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税收、财政、个人收入、公平与效益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展开政治探究,也能够自主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与国家财政、税收之间的关系,通过丰富的大单元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宏观意识。另外,根据大单元教学目标,笔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拓展性资料,比如我国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基尼系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等等,逐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展开政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意义。
二、创设大单元情境,实现情智共生
新《课标》提出,要在政治课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良好的环境。大单元教学同样主张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情境下自主分析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为此,高中政治教师便可根据大单元教学主题思考创设单元情境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要通过情境的启思、导学作用使学生能自主整合新旧知识。在此方面,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大单元主题情境:
首先,客观分析政治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自主整合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娱教资源等情境素材,初步明确创设真实情境的具体思路与资源媒介。
其次,分析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从学生视角明确创设大单元教学情境的具体方案,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直观情境,及时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大单元学习活动之中,由此整合多个课时活动。
例如,在“生活与消费”一课中,每一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会产生消费行为,花费金钱购买自己喜欢的、必需的各类商品,通过消费改善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质量,明白消费与生活的关系。但是,本班学生却很少理性思考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规律,也无法全面分析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因此,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笔者便使用信息技术播放了某位卖货主播进行大促销的直播画面,据此创设了单元学习情境。紧张、刺激的直播场面迅速吸引了高中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分享自己通过网络直播、网络购物以及现场消费的真实经历。这就能够顺利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便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设问:消费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为何要消费?据此,学生可分享自己的消费心理、生活经验等,然后,教师便可引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使学生探究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等,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类因素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等等,使学生在主题情境的驱动下自主整合政治知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直接利用信息技术在班级内展现了直播消费的真实场面,也顺利激活了学生的认知记忆,使学生产生了求知欲。在本单元的整体教学中,教师可在各个课时活动中通过同样的方式创设课时情境,由此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顺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稳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
三、设计板块化任务,促进学生探究
大单元教学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动行为,倡导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新《课标》提出要“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核心素养,使得政治教育能够在和谐、自主、民主的氛围中逐步推进。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时也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逐步展开政治探究。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生开展学习探究:
首先,围绕单元目标与课时规划设计具体的探究板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难度适宜、逐步递进的课时任务,初步驱动学生,使学生能灵活迁移政治学习经验。
其次,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自主建构政治知识,为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再者,设计小组展示活动,通过组际交流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互问互答、质疑问难,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最后,根据课堂观察、学生展学所暴露出来的认知问题组织教师讲解活动,讲透、讲清学生存在疑问的知识点,通过高质量的问题以及课堂检测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
以“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中的“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课为例,笔者便从大单元教学视角设计了课时任务,具体为,任务一:了解文化具有继承性的特点,能够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我国文化发展政策等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作用。任务二:能够懂得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与鲜明的民族性,举例说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发展成果与突出成就。任务三:自主分析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事业等对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与具体作用,理解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辩证统一的特点。任务四:自主探究传承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传承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上述几个探究任务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的特性,也能够自主分析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因此,高中生应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特点,也要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与现实联想自主分析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具体影响。围绕具体的学习任务,高中生可自主撰写学习笔记、整理丰富的学习资料,整理关键结论,然后再加入学习小组,与其他同学一同讨论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问题,主动倾听、虚心接受其他同学所提出的观点与内容,也要主动表达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全面探究文化的继承性、发展性性质,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策略。当各个学习小组完成了内部交流与讨论之后,笔者便会设计展学分享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展示探究结论、分享创意观点。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本班学生无法自主辨析传统文化的价值,虽然能明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但是却难以在实例中进行灵活运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笔者便设计了课堂精讲活动,根据实例分析了文化的继承性、发展性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分析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使学生能够顺利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了书面测试活动,为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整合大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结构
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的一个显著作用便是引导学生系统总结政治知识,使其能深入理解政治知识的内涵与逻辑关系。因此,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高中政治教师可在单元总结环节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总结、归纳大单元知识,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促使学生自主迁移政治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充分准备。
例如,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大单元教学中,本单元包括“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两个章节知识。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笔者便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了政治知识,使学生自主总结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包容性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内容、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与途径等多个知识点,鼓励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使其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记忆。在此方面,笔者会列出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框架,鼓励学生进行补充与完善。具体来说,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所示:
在“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学生需从“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两方面进行概括与总结,在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时则需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两个视角进行总结与拓展。按照同样的方式,学生便可从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与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总结。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认知水平,还可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做好充分准备。
五、设计大单元评价,反思教学得失
新《课标》提出,要在政治课程中“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也要使用多种评价工具科学呈现评价结论,促进多主体评价的有效展开,伴随着政治教学活动实时呈现评价结论。对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设计发展性评价活动,及时反思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得失与成效,为下一轮大单元教学活动提供教训与经验。
依然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大单元教学为例,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中,学生可自我监控自己与其他同学的政治学习行为、具体过程与学习效益等,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行为是否积极主动、学习效益是否达到了预期、是否有效完成了各个探究任务,也要理性评价自己是否能够对我国传承中华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所制定的政策与相关行动形成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意识等等。这就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将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评价结论灵活调整政治学习策略,能够顺利实现以评促学。同时,笔者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书面测试、口头评价、课堂提问等方式组织教师评价活动,客观分析学生在探究中华文文化的基本特征、包容性特点与意义、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传承途径等知识时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形成的理性精神,产生的爱国情怀等等,综合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将有利于综合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认知发展,顺利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自主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既要科学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规划课时计划与具体内容,也要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自主创设主题情境,开展板块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整合大单元知识结构,组织发展性单元评价活动,顺利实现减负提效提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中学课程辅导》2024年第10期。
[2] 王颖《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三步法”》,《天津教育》2024年第8期。
[3] 王明辉《新课标下的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家长》2024年第2期。
[4] 洪燕《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大单元与议题式教学融合策略》,《高考》2024年第2期。
[5] 白永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策略》,《知识文库》202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