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2024-12-02 00:00:00何玉转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凸显课程的思想性和德育性,还要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发挥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开放性以及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结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就体验式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50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或融入实际生活内容的形式,呈现或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理解知识,内化知识,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扭转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各类形式为学生营造情境,让他们对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与思想品质。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体验式教学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相契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以下四个特点: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思想性主要是指该门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理念,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该门课程教学既关注理论知识教学,也聚焦学生精神层面与人格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实践性主要指的是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和体验,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综合性指的是课程内容有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国情等相关内容,要求教师要紧密联合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力量,打造教育共同体,营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氛围和环境,熏陶并感染学生,提高其认知能力。强调学生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思考,聚焦其情感体验。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紧密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验式教学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相呼应

该门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与道德修养。但现实情况是,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于学生行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他们也无法将课堂所学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而体验式教学恰恰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反,强调学生要在活动中理解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以教学内容为主,实践活动为辅,鼓励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加深对理论内容的认知,引发情感共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道德修养。

3.体验式教学与初中生学情相适应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应当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在发展且对周围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但其生理机制与心理素质尚处于不平衡、未稳定的状态,难免引发心理矛盾;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教学应当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意在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其正确的“三观”。体验式教学正好迎合了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类不同的体验活动了解知识,学习知识,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于心,领悟其中的价值,满足自身思想与精神层面的需求,放松身心,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比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沟通、互帮互助,形成了团结友爱的意识,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因此,体验式教学与初中生的学情、身心发展实际等相适应。

+Jmwtt+7NMfWLZuWj5Sw6uoaT8+hAeAScSqVT6+xefo=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和运用,呈现了各类不同形式的体验活动,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进而不断思考、交流,逐渐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特别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机械讲解,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期待。而通过体验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体验感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同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当始终站在教育教学前沿,研究并应用体验式教学,以期打造不同的课堂形态,让学生始终保持关注和期待,在提升教学质量之余也能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站在客观角度来看,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一定的体验活动,如设计情境、引入生活案例、组织相关实践活动等,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创设体验式活动之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既要兼顾差异性,又要注意活动的灵活性以及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这些注意点都在帮助教师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让他们在反思中提升教学技能。

3.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应当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以往一对多、灌输式的授课模式中脱离出来,以教学情境与其他各类体验活动为媒介,指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加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更像是课堂的参观者,活跃度不高,导致师生互动较少,师生关系相对较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实施体验式教学,明显增加了师生的互动,也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效率不高。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成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呈正相关。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要积极实施体验式教学,打造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1.引入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共鸣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搭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引发共鸣。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学生印象深刻的生活事例开展教学。比如,对于2020年突然爆发的疫情,很多学生都深有体会。不少人在此次事件中失去了生命,还有很多医护人员身在抗疫一线拯救病患。这一事件影响时间较长且给学生们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是最直接的,能够让学生们直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再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为例,由于很多初中生对公平正义的理解较为模糊,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尽量选取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案例展开教学。如美国新冠病毒检测“富人优先”的现象引发了美国民众的不满。富人没病能做检测,穷人有病只能等死。相反,我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始终坚持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做法让学生认识到公平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引发学生的共鸣。

2.注重讨论分享,强化个人体验

相较于小学阶段,学生们在步入初中阶段后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他们对于人和事物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自己遇到过的事情谈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讨论交流,增强个人体验。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其他同学对不同事件的思考角度以及思维方向,从而发散思维,丰富认知,强化个人体验。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改变世界”的教学为例,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较为熟悉,他们对本节知识内容也较为感兴趣。所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自己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他们也有很多切身的经历与体会。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和以前的朋友因为上学的原因分开了,但是又通过微信取得了联系,平时微信聊天保持联络,感情比以前更好了;也有学生说,我教会了妈妈网络购物,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很多东西;还有的学生说网上很多学习资料,便利了自己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与分享不难看出,每个学生都在交流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会。

再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的教学为例,本节内容涉及了基本法律法规的介绍以及我们应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内容。在教学时,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理解与把握。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相关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杀人犯家人以及被害人家人的自白,就“我国应该废除死刑吗”展开辩论。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解读交流看法。如此一来,学生们能够对我国的量刑标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同时也能引导他们从一定的道德高度以及社会安定的角度审视犯罪案件,进而做到学法、懂法与守法。通过课堂中的讨论分享,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互相分享和互相影响的情况下开阔视野,强化个人学习体验。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体验兴趣

教师应意识到“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采取体验式教学模式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获取积极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由参与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在自主探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体验兴趣。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的教学为例,本节内容意在让学生理解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国际化的教学情境,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探究。各组要选择一个国家为代表,并就“如何处理洋垃圾”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都要站在本组的视角发表意见,阐述利弊,踊跃发言。根据这一话题内容,学生们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而后有理有据地陈述“本国”观点。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学生们对合作与共赢有了更深的把握,也学会了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另外,教师还可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的辅助,让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入体验情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习、交流并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

4.实践探求真知,促进体验升华

实践是体验的源泉。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有所收获,如访问活动、调查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形式,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法理并通过法理审视生活,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法治教育,形成法治精神。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实际设计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参观法治主题展厅、职业体验、模拟宪法宣誓活动。以上三个活动设计要求教师提前规划,做好相关准备与应急预案,提前搜集相关资料,以班会形式为学生介绍活动的流程与注意事项,为学生分好组,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如确定职业体验主题、掌握宪法宣誓誓词等。在活动过后,各小组还要以各种不同形式呈现本组的活动成果,并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学生们在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观不同的法治主题展厅,还可以在体验馆中了解不同的法律知识,开阔视野。另外,在法治职业体验中,学生们可根据自己喜欢的职业体验检察官、律师和法官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内容,了解不同的职业角色,深化学生的活动体验。最后,学生们可以在极具仪式感的宪法宣誓活动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和严谨,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很多法治教育内容较为抽象,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以直接参与和直接感受的形式了解法律,学习法律,对自身的学习和触动影响较大,有利于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极力围绕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彰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将课堂定义为知识传递的场所,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讨论中、在情境下以及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与理解,实现自我教育,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今后,教师还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创新,发挥体验式教学的最大价值,不断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照忠《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论坛》2024年第5期。

[2] 黄露《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探究》,《中学教学参考》2024年第4期。

[3] 张伟伟《初中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考》,《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