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培养良好品德,为以后的学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通过对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学生 道德与法治 实施效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48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看作是思想品德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实践生活中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策略创新,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初中学生中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教学成效的内在要求
随着法治观念的持续深入,我国的法治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以培育出一批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基于这一点,部分学校对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然而,由于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单一,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兴趣较低。为此,必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内在要求,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律法规形成正确认识,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效果。
2.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倡议
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理念的培育与指导是实现教学效果的科学手段。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不是天生具备的,是由后天的学习、积累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力度,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由于将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职业人员,更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认识到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3.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身心快速发展、智力发育不成熟、判断能力较弱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所左右,从而迷失自我。因此,教师要按照核心素养的需求,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对法治教育中的热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切实提升其法治观念、道德修养,提高学生抵制消极影响因素的能力,从而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时,能做出积极应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问题
1.法治意识认知不足
当前,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为主要目的。然而,在被问到如何才能维护自身的权益,或者在遭受侵犯时应如何应对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比较含糊,他们自认为是未成年,无须担心考虑这些问题,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可以求助于学校和警方。这表明学生的法治意识不足,无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未能内化、吸纳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与法治理念。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理念。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静态化课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法治思想的培养、法律素质的提升是不利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以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受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教学过程局限于教室内,活动课程难以开展,使得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掌握、运用能力难以提升。
3.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对单调乏味的法治教育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解,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难以专心学习,乃至产生负面情绪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给他们创造一个适合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他们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质量,确保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充满积极性。
三、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学生中的实施
1.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习热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言语、行为和意识进行及时指导,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益的,也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达到这个目的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将法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课堂更加有趣。这种亲切、熟悉的情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持续地展开想象、思考,加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法治观念。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实际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本课程有关的生活材料,经过加工、编辑制作成短视频,并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视频内容包括:发现他人的财物被小偷盗取;餐馆从地沟油中提取食用油;恶意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或死亡;出租车司机威胁恐吓乘客,直到对方被打成重伤,最后开车逃逸等等。这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学生对这些事例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去思考:视频中所说的事件,是否已构成违法犯罪?如果已构成犯罪,那他们分别构成了什么行为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犯罪呢?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并从中获取有用的法治信息。
2.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力保证。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其中主张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营造一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探究所学的知识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为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道德与法治素养。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善用法律”这一内容时,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让我保护你》的短片,这个短片从点滴小事着手,介绍了法律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的故事。视频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可视化的视觉效果,更能轻易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在观看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个视频中的我是谁呢?他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认为“法律保护的是我们”。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同桌进行角色扮演,进而让学生意识到在遇到危险时,应如何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在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生既能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又能对新的知识产生初步认识,从而掌握法律知识。
3.了解学生差异,塑造发展观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不同,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并且学生所遇到的不良风俗习惯及网上不良信息也各不相同。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关注,若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则极易导致学生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现实情况,对教学方式、内容进行调整,进而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授课步伐,提高学生的发展观念。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公民基本义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子女不赡养而被起诉的案例视频,当学生观看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从视频当中你能了解到公民有哪些义务?除了这些义务,你们还知道公民享有哪些义务吗?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制作一些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漫画卡片,进而让学生判断漫画卡片是否属于公民已履行义务行为或未履行义务行为。对于难度较大的漫画内容,学生也可以与同桌一同讨论、探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趣味故事,为学生的发言做好铺垫,保证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趣味盎然的气氛中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发展观念。
4.开展小组活动,树立正确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从而实现有效学习,使其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能力充分彰显出来,使学生能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可以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品质。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种类。之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提出一个问题:某某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却没有归还,这种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有些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聚众闹事,这是违法吗?某某送外卖与顾客产生冲突,一气之下将对方杀死这属于哪种违法行为?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当小组成员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最后可以派一名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回答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实物奖励,进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积极思考、发表意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加强社会联动,寓法于“行”
要想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素养,就必须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并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作用,进而创建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格局。学校可以与相关的检察院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其中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参观以VR沉浸式体验为特色的场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检察机关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牡丹心语”工作室,向学生讲述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对于课堂知识的讲授,检察官通过对身边鲜活的案例以案释法,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启迪,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道德、法治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人生观念。
6.搜集实时资料,丰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导入新的现代政治知识,要求教师选用既有效果又容易理解的材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典型的内容来剖析和讨论当前的政策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也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最近的国际新闻以及课前演讲上。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每周的学习任务,如:每周回家观看新闻,每次摘录两到三条重要新闻,并在课前三分钟做一次时事新闻汇报。其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时事新闻来指导学生阅读、了解,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归纳能力。此外,这样既可以优化学生看待时事新闻的方式,又可以在课堂上丰富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对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与学校携手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从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齐利利《初中道德法治课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策略探究》,《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10期。
[2] 朱彤《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安徽教育科研》2022年第29期。
[3] 林胜发《基于生活化策略的初中道德法治教育开展路径探究》,《考试周刊》2022年第19期。
[4] 郭晓瑜《初中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策略》,《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年第7期。
[5] 张李《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20期。
[6] 季学文《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策略》,《甘肃教育》2019年第21期。
(李超明,1979年生,男,广东佛山高明区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