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着眼于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爱社会主义、爱党、爱国和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意识。在当前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与思政教育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学习基本伦理学和法治概念的重要课程,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道德和法治知识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课程思政 小学道德和法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46
当前,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应以生活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课堂活动应有机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促进学生的成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相关部门不再把关注重心仅放在主科的学习当中,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高效开展也在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教材内容充分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思维体系,使得课本知识不再晦涩难懂,让其感受到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分享笔者过去几年对该学科教学的深刻理解,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际意义
1.整合学科知识体系内容,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各个学科有机联系在一起,整合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全局观念,使学生通过熟悉的学科内容,掌握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理解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内容,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们的校园》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需打破学科领域的限制,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与美术内容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认识到校园的美丽,形成良好的审美理念,发现校园中的事物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以劳动课程认识到保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成为保护校园环境的先行者,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2.创设探究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问题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索欲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创设出探究化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通过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理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明确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
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将现实生活与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精心设计出以下问题:“生活中有哪些规则?”“生活规则的建立有什么作用?”“你们需要怎么遵守规则呢?”学生共同合作找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生活中的规则,在不断探究过程中,明确规则对学生生活的约束,进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前提。对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才会在课堂中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才能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最近喜欢的动漫人物,心目中最崇拜的英雄,或者是他们最喜欢哪门学科,最不喜欢哪项作业,这些都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切入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创新能力,及时进行课堂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发展之中,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了解学生的范围也不能仅局限于校园生活,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更值得关注。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能够使得双方都更明确学生的动向,清楚知道学生最近的心理状态和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经常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做遵守纪律讲诚信的小小公民。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回家帮助父母做一项家务劳动,并在下次课上进行分享。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话沟通等形式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完成这项任务过程中的细节,从而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会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每天的辛劳,进而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
2.通过互助开展教学
对于道德和法治课程,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概念,但是教师有必要讲解道德和法治的相关概念,从而突破学习方法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展不容忽视,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之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教师在课上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活现象,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此外,互动式教学制度的使用,可以在促进学生发展和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对互动式教学的内容和概念有透彻的了解,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享受道德法治的学习过程。
此外,教师在教授道德和法律制度时,应该引入更加有趣和实用的方式,不应基于单方面的教师教学,还应允许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并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体现互动教学的核心意义。但要正确利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建立良好和健康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成为谈论一切的朋友或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对教学目标保持积极态度。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和纯粹的师生关系,以帮助学生发现道德与法治学习当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
道德和法治是基于活动的课程。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自然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通过交流,学生可以主动创建知识体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以生活为导向的活动,例如讨论、交流、观察、表演、制作等,以唤醒学生的现有生活经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活动,并获得知识。
例如,在讲授“生命最宝贵”时,教师要求学生们将书包挂在胸口上假装怀孕,以模仿母亲怀孕状态,然后要求学生弯腰捡起物品并系鞋带,学生们在五分钟后就开始抱怨了,这种以生命为导向的活动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体验母亲怀孕时在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了解如何养育孩子,并增强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以及唤醒责任感。同时,在讲授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家庭作业形式,除了一些必要的书面作业外,教师还将分配一些作业:诸如访谈、信息检索、体力劳动等等。而这些丰富多彩且有趣的作业,会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
4.创设课堂情境,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
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很大一部分知识点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到更多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养。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建课堂情境。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新奇的事物往往会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小故事可以大大提升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回忆自己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与大家进行分享,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更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加深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其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加入图片元素,有趣又蕴藏知识的图片是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也会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促进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为教学提供了便捷,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播放影片、制作课件等,都能为学生带来生动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我和大自然”的单元学习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各种生物的图片,带领学生认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通过观看与自然题材相关的影片,树立“保护自然,人人有责”的意识,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当中感受到我们就生活在自然之中,我们要学会热爱自然,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活,这种意识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会形成正向指引。
5.创新教学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效率
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牢记课本上的法则,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本知识变得简单、直接、易于理解,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率。在进行课堂创新时,首先应该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创新,改变方向,将学生作为主体,当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时,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这种创新的理念更是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改变课堂结构,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就要在教学时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发展本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贪玩、不爱学习,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置一些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本知识的小游戏,带领大家一起参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不断学习知识,也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加倍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升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质量,更激发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小游戏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学生之间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消费者和商家,在消费的过程中认识到合理消费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当中杜绝浪费,适度消费,更好地实现教育意义。
6.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不断完善,部分教师已经逐渐关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能够有效学习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也会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广大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内容并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1到2名学生在全班进行简单分享,教师做出适当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初步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对相关案例产生共鸣。在课程结尾的几分钟,教师可以以点带面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并做出正确的指引,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7.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思政素材
教师如果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仅仅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欲望会下降,教育会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有效引入思政教育素材,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得十分积极,学习质量也会不断提升。这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将方法和理论教给学生,最终形成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以道德与法治中《物品的来源》为例,教师可教导学生通过物品制作流程的复杂过程,来理解制作人员的辛苦,养成不浪费不随意丢弃的好习惯。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用语言表达物品的来源以及制作方法,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单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这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一些物品来源的具体内容,由此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本质,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小学生德育成长的引导者,应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利用渗透思政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的自主研究学习,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通过引入式教学、创设情境、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获学习的乐趣,更能从中不断拓展认知能力,形成良好品格,从而不断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学生优秀品格的涵养作用。此外,学生会受到社会上许多事物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道德和法治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雪莲《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18年第5期。
[2] 涂莎莎《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学周刊》2017年第3期。
[3] 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4] 吴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5] 郭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思考》,《学周刊》2019年第6期。
[6] 罗昌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7] 李凤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年第8期。